东北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融合

2019-03-22 19:18:38王春雨栾声越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4期

□王春雨 栾声越

一、东北红色文化含义及特征

(一)东北红色文化内涵。广义层面的东北红色文化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团体和东北广大的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包蕴我国特有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高度总结。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东北红色文化指的是在新中国建设之前经过不断发育和演变,在我国广大的区域中所衍生而出的一类特色的文化模式,其还可以涵盖社会主义早期阶段建设所体现出的党领导人民不断开辟、构建美好家园的价值结构以及独特思想,这是我国广大群众以及共产党员一起构建的带有中国独特色彩的文化。

(二)东北红色文化的特点。东北红色文化的产生有着鲜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抗争的历史中枯木逢春、与时代契合,衍生的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它还具有科学性、民族性、时效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意味着东北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二、东北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诠释为一部分社会主体通过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思想道德理念、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从而对人们进行有规划的教育,使其思想观念同社会相契合。东北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指引东北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的革命运动并在此基础上所演变派生出来的宝贵文化资产,可以形貌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走在时代的前沿。特别是其所提倡的深入到群众之中、实事求是、一心一意为人民等理念,能够看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同时也体现出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过去传统腐败思想的唾弃。

(一)东北红色文化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当前的社会,东北红色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关键构成之一,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于辩证方面亦有着很高的统一性。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东北红色文化的指引,必须紧紧围绕东北红色文化为核心。东北红色文化在当下现实生活中以多个不同角度呈现,对于群众的实际思想、发展观念都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

(二)东北红色文化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革新和发展离不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更是具备着强大的活力,具备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直观的重要功用,使受教育者在经受传统革命教育的同时,在精神层面也获得巨大的支持。东北红色文化不仅能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不足,同时襄助学生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坚定信念,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东北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形式陈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也日渐繁荣。伴随着文化多元化袭卷全球,不同文化之间的冲击和碰撞愈加激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冲击巨大,导致红色教育内容对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学生接受理解的程度普遍不高。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人们思想观念产生转变。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而革新出符合当前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容。然而,现阶段大部分的教育形式停滞不前,陈旧老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学资源依然是“兄爱弟敬”、“爱国守法”、“礼让恭谦”等,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不佳。对于学生而言,思想政治课就是内容枯燥形式僵硬的必修课,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一味地按照书本给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与现今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来阐述相关理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和口号宣传上,长此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将微乎其微。

(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效性、长远影响力。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或其他人的思想状态具有着明显的波动性,会随时随地发生变化,此时,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未能及时掌握其思想状况,不能依据其思想变化及时做出对应的调整,就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学生或其他人的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导致其与学生或其他人的思想实际产生脱节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短缺。当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不再接受学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从不同渠道、不同方面接受到教育,但大部分人认为与自己的相关性不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长久影响易被分散化。

(三)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存在思想与行为的脱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让人们的理想信念与具体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管在不断进行改进,但是仍旧产生诸多问题,尤其是很多大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设置成课,看作是一门孤立理论专修,缺乏根本性,多数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虚幻的理论而并非是真实的文化理论根基。在多数学生眼里,思想政治课是必修课,为了修满学分而不能挂科,于是思想政治课就变成了应景之事,更有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洁,为给简历“添彩”而怀有“功利心”入党。并没有真正坚定自己的入党信念。因而说,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存在思想与行为的脱节。

四、东北红色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融合的手段

(一)充分运用榜样力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资源。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几十年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当前,在东北大部分地区都能够发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下的文化遗产。积极推动东北红色文化的发展,同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按照其区域的独特属性展开和开发,并且不断加强发掘力度,让当地人们的思想文化能够更上一个层次,展开有组织性的,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活动。持续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通过正确的思想指引人进步,通过高尚的品德提升人的品质,不断培养有追求、有素质、有知识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寻找与受教育者在年龄、成长环境、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接近的榜样,其目的在于利用两者在生活背景、个人爱好、成长环境等方面相近性的特点,选取其中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优秀表现的人物作为榜样,增强榜样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根据红色文化内在的精神力量和榜样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利用自媒体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时效性和影响力。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开展社会平稳工作的关键所在,如果缺乏时效性,不良思想的影响就会增加,导致社会的平稳遭到破坏,同时对于党以及国家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东北红色文化以一种精神力量,对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有着深远的意义。促进东北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和现实要求,让学生可以产生思想共鸣,让每一节课都能发挥出相应的效果。运用新形式,如运用微博话题的互动优势、微信平台的及时优势,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文化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同时能够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的教学体系。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的关键所在,其也可以说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关键要素。红色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核心思想理念,同时也是国家以及政府甚至是民族的精神脊梁,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指导理念之一。就像邓小平提到的;在之前长达几十年的拼搏过程中,就是通过这种信仰提升民众的凝聚力,让人民能够为了自身的实际利益去拼搏。如果缺少这种理念,没有这种信仰,所有的都无从谈起。在战争年代这种信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和平时期也要传承下去。为防止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思想与行为的脱节,要将东北红色文化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覆盖在学生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使学生经过思想的学习、活动的熏陶,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达到思想与行为的一致。通过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生活中积蓄涵养,在行动中展现风姿。不断巩固主流价值观的自信心,使学生对东北红色文化有正确且深刻的认识,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使当代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东北红色文化,并将其弘扬并传承下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语

东北红色文化包含极为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一种亟待开发的新型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当今社会极为高尚的一种文化理念,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发掘并积极运用这部分资源,将红色文化包含的思想理念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不断地弘扬革命理念,增强人们的思想境界,对于贯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东北红色文化融入课堂,能够凝炼东北红色文化核心价值,拓展学术视野,培育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进步,打造自信的文化观念,进一步优化马克思主义理念和内容。通过将东北红色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新的动力。同时,在东北红色文化同思想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举办东北红色文化主题课堂活动,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

东北红色文化是我国伟大的党发展阶段内极为优质的精神资产,其包含了极为高尚的革命精神以及现实意义,并且还是落实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的关键内容。感受东北红色文化,推动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融合,人们有责任在这片热土用这传承百年的精神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绽放出更佳夺目的光彩,为新时期的建设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