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支教问题研究

2019-03-22 19:18:38郭祎婧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4期

□郭祎婧

一、大学生支教活动实施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而支教活动的开展充分响应了国家的号召,经历了“三下乡”、“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以及“特岗支教计划”等支教形式,我国高校支教事业迎来了崭新的世界。支教活动不仅能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血,而且还能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带来知识,为当地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1]。大学生是当代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很多的大学生感受到教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到支教中,支教活动因此得以快速发展。支教活动为偏远地区带来了新鲜血液,在提高当地教学水平和现代化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高校人才素质培养提供了新途径,实现了校地合作双赢。

二、短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支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支教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大学生对当地情况不够了解,在支教过程中急于求成,影响教学效果。在张家口尚义县的短期支教过程中,很多成员支教热情比较高,但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甚至有的同学擅自改变教学安排,把数学课改成了武术课,打乱了整体的教学安排,影响整个团队的教学进度。部分支教大学生因外在因素导致自身思想产生异动,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看到支教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跟自己预期不同,其内心想法产生波动,认为教育不能在当地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产生了消极情绪,不利于支教工作的开展。有些大学生支教动机不纯,单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任务,导致支教活动成为了一次性的活动,没有延续性,反而会对支教地区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2.支教大学生不能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大学生从接受知识的学生变为教授知识的教师,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了知识的传授者,如何做好支教工作,如何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成了他们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例如,暑期支教队伍大多为二、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同学没有意识到自己站在讲台上已经成为了一名教师,仍然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导致应对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能处理得当。支教大学生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在参与支教之前,每个大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在支教过程中则是一名教师,从原来单纯的学习到现在主动地去传授知识更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和针对教学的改进策略,这方面支教大学生还有待提高。

3.支教大学生对课程的安排有待提高。大学生支教行动为当地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供了机会,支教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开展创新教学给当地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例如,开展暑期支教行动是在暑假中后期,大多数学生忙于暑期作业,并没有开展作业补习形式的课程,因此只有部分学生来参加兴趣类课程,暑假后期来上课的学生人数更少,导致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在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学,高年级面临的升学压力大,所以要倾向于知识的讲解。支教大学生往往人数有限,不能合理分工,由此不能实现多元化教学。多元化的课程在当地也很难开展,导致实际上课程安排单一,教学效果一般,跟预计效果有偏差。

(二)对支教组织的宣传及管理不到位。前期宣传能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学生参加选拔活动,形成良好的效应。但有些学校,只能通过展板和广播站来宣传支教活动,因此招收的人数有限,导致很多有支教意向的大学生没有收到支教通知或者收到通知但是没有支教名额。很多学生便自发组织团队去支教,但是自发组织团队往往得不到当地学校的认可。有些自发性团体虽然很认真负责地进行教学,但并没有得到当地学校的完全认可。这是由于自发组织团队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选拔,支教活动效果和影响力有限,不能促进支教活动长远发展。

(三)支教组织缺乏支教地区的支持。大学生和中小学学期安排基本一致,因此多数支教行动都选择周末或者假期进行,但当地中小学大多也处在假期,学生不容易集中,导致支教活动不能顺利进行。部分学校认为大学生没有能力承担教学任务,有些学校只让支教大学生负责一些自习课或者作业批改任务等。即使大学生分配到一些教学任务,也都是不重要不影响学生成绩的科目[3]。导致大学生不会给当地教育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帮助,本是满腔热血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但是面对学校的不信任,支教大学生逐渐失去信心,也因此限制了支教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支教活动未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支教之前支教组织跟当地沟通不足,未真实地了解当地教育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导致大学生支教过程中某些同学只是单纯完成了教学任务,授课过程中侧重点不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支教活动结束后,未及时收集支教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反馈,从而不能积累经验,改进不足。在支教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所负责的任务,但是缺少对自己工作的反思,难以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新老队员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支教过程中发现的教学问题没有加以及时改进,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短期支教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大学生在支教中应该摒弃功利主义思想,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参与到支教行动中。大学生应该做好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前了解支教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对于未知的教学环境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不能因为环境的好坏而影响教学质量。作为新时代的支教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支教教学中应该广泛调研,根据实际调整教学方式方法,针对当地的教育现状,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进策略,同时还应该有谦虚踏实的态度,不因外在的评价而心灰意冷,更不能因此影响支教的开展。

(二)加强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宣传工作。支教组织要充分宣传支教活动,让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支教最新信息。学校也应该对支教活动大力支持。不能依靠以往的简单的宣传,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多途径宣传支教行动,吸引更多高质量有爱心的人加入。大学生可以和支教地区学生建立长期的网上联系。由此大学生可以了解到支教地区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并且可以为他们解答疑惑,提供学习或者生活方面的帮助。在网络的帮助下支教活动影响更深远[4]。

(三)完善选拔体系,加强培训力度。要提高支教队伍的选拔门槛,根据大学生教学能力及综合能力层层筛选,选拔符合要求的支教队员,由此提高入选队员质量。加大培训力度,让大学生对支教组织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扩大其影响力。支教活动需要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非师范类学生由于缺乏教育经验和相关理论,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任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对于支教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不能完全依靠大学生的临时反应,更需要支教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应急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些学生爱玩,不能集中注意力,对其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其学习[5];加大技能培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对能力,使得大学生在支教中面对各种突发事情能做到有条不紊处理得当,支教队伍才更有质量,支教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四)促进支教队员组成的多元化发展。在培训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队员个人所长,发展多元化教学。根据性格特点和擅长学科的不同分组培训,组成一个多元化的团体。做到在支教过程中每个人各司其职,工作结束后也应该互相交流,以多元化支教队员促进支教行动多元化发展,为支教行动提供更多的教学方式,推动支教的多元发展。

(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一是支教组织应当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支教大学生在支教地区的影响开展调查,并对支教行动及其影响效果进行分析论证,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二是和支教地区的学校和政府应该进行充分沟通。在支教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但是重点在于如何处置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沟通。往届的支教大学生提供一些经验给即将支教的大学生,这有利于新队员开展支教。由于支教地区是个陌生的环境,所以支教大学生更需要和当地学校和政府保持联系,由此可以有效地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三是支教大学生和当地学生也应当充分沟通,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后续问题,使得支教能够长期维持下去,这样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学业,也能提升支教行动的影响效果。

(六)促进支教活动长远发展。老队员完成支教活动后应当继续发光发热,发挥其余温作用,帮助选拔培养新队员,同时应当协同学校,社会团体,发展长效支教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多选择的支教平台,由此保障支教长远发展。通过宣扬支教事迹,鼓励大学生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支教活动良性循环。

四、结语

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素质修养,应该为促进教育公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大学生本人也能在支教过程中得到历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经过支教锻炼,增加了人生阅历,掌握了更多的实践技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次机会。课堂上一双双渴望新知识、新事物的眼睛,一幕幕欢声笑语,让人感动着[6]。因为有相同的梦想,让人走到了一起。尽管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每个人都愿用一点点微薄之力为他们带去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让他们了解更宽广的世界,让更多的人给他们带去关心关爱,让那一张张淳朴的脸笑得更温暖、更灿烂,支教的真谛就是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