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姚黎英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较重要的一部分,高校、社会等一直非常重视和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目前,“95后”、“00”后成为了大学生的主体,与之前的大学生相比,当下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行为特征,而这些特征有好有坏。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与“70后”和“80后”相比,“95后”、“00后”一代呈现出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有主见、视野更加开阔、学习能力强等优点[2]。
但同时,在社会加速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当下大学生逐渐被个性的、非主流的价值观所吸引和改变。在他们不知不觉的变化中,重利益、重物质、缺少真诚等特点越来越盛行。甚至社会将这一代贴上了“不靠谱”的标签。而现实中,受其影响,在面对个人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常会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给社会留下了自私自利的印象。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出现了新变化,究其原因,在其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中,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内部环境因素,更受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和熏陶。
(一)社会时代大背景的影响。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当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形成,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成长环境以及教育背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期,虽然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也因此增强了爱国意识、自豪感和责任感,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难以避免的社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当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社会转型中的市场经济体制也让当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更倾向于从个人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更急功近利。如在湖南省某高校的一份调查问卷中,很多学生在面对入党动机、为何担任学生干部等问题时,多数的回答却是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丰富经历、增加评奖学金优势”等[3]。除经济方面,受多种文化交融的影响,当下大学生不仅变得思想开放、个性张扬、追求新鲜,还出现了政治信仰盲从,道德认知不清楚等。甚至在物质并不贫乏的当下,大学生们并没有感到幸福,而是感到孤独,做什么事都没有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影响。作为一种重要的微观环境,学校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的一些高校仍侧重于学业成绩,部分学生在面对学业和就业压力时,会选择网络进行躲避,以致于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同时,目前的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仍表现为缺乏针对性、内容固化、形式单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模式探索,我国高校仍处于初级阶段,没能对当下的大学生给予正确、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此外,高校的教育手段仍显落后,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远远落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
(三)家庭环境的熏陶。当下的大学生在家庭中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具有很好的成长和发展基础。但同时,如果家庭本身不能给孩子以积极的物质消费引导,关爱过度,任由孩子的自我意识膨胀,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走向极端。个别家长往往习惯教给孩子一些社会上消极的为人处事方法以及来自于家庭的消费观念,这也滋长了大学生的人情消费、攀比等现象。一些大学生出现的“将8天的衣服寄回家清洗”、“李天一被溺爱形成悲剧”等现象都体现了家庭的溺爱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网络、新媒体的影响。有调查显示,40%的大学生上网主要做的都是关于学习的事情,网络不仅是大学生分享感受、发表意见的重要方式,更是认识外界、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都得到培养与锻炼。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网络的新发展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是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过长,上课不能注意听讲,沉迷于网络而影响学习。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甚至一些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都受到了影响。同时,由于网络的道德约束欠缺乏,一些低俗文化、浮躁心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下大学生的价值观。
(五)学生自我主观因素的影响。当下大学生虽然在生理方面已经趋向成熟,但其心理成熟和社会性方面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其思想行为出现问题也可理解,这也难免容易被外界环境冲击和影响,所以,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容易呈现矛盾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个性张扬、自我调节能力滞后、自我意识强等。但同时,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可塑性,大部分学生还是爱学习,爱思考,努力上进的,只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对其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以足够的重视,必将有助于让当下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当下大学生,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更应该认真分析并针对这一群体不良行为采取应对策略。
(一)课堂教育与日常教育协同育人。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切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学生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两者要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主阵地要积极配合主渠道,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4]
1.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新时代更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并赋予了新使命,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除思想政治课外,同属于课堂教学的专业课、公共课等都应与思想政治课形成合力,发挥育人的功能,共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加强日常管理。日常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它涉及到当下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日常管理就是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不能放过任何细节。在日常管理中,对于当下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加以重视,就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长期性、群体性问题。因此,作为专职的学生管理部门教师在日常管理中应当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帮助当下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加强社会实践。当下的大学生要走出校园,习惯用主流的意识形态思想思考问题,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参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切身体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立场。
(二)运用好网络来提高沟通效果。虽然网络为当下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获取空间,但也难免遭遇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当下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安全健康地利用网络。在当下大学生看来,虚拟沟通比实际沟通更易于接受,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育主体应该利用专业化手段,为当下大学生构建互动、自我学习的网络平台,使其能够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仅沉迷于消极的软件平台。基于当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出现的新特点,教育主体还应把握主动权,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在网络上对当下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行为引导,在关心、关注学生的过程中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注重家庭氛围的引导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孩子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和谐、向上的家庭氛围势必造就一个性格阳光、有担当的青年。父母间吵架和对孩子的打骂、讽刺打击多会让孩子缺少安全感、多疑、胆怯。在幸福和充满爱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和情感互动中,父母更容易获得孩子的尊重与认可。面对既有亲和力,又有权威性的父母,孩子也愿意敞开心扉,无话不谈。潜移默化中,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对孩子的三观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成才以及人格塑造上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作为家长,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