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

2019-03-22 19:18:38刘天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4期

□刘天地

自200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来,我国高校已逐渐建立并形成、完善了“奖、助、贷、补、勤、免”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1]。截至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275.69万人次,资助资金1050.74亿元[2]。如此规模经费支出的使用效益如何?受资助的学生是否通过国家资助,建立了积极的就业观,实现“扶智与扶志相结合”,进而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本专项课题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剖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及就业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效、真正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就业观调查概况

本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观调查在沈阳某大学大三年级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中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本次调查共发放121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21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100%,本次调查问卷有效。

本次参与调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学专业全部属于理工类专业。从性别分布来看,男生78人,占64.46%;女生43人,占35.54%。从民族分布来看,汉族103人,占85.12%;少数民族包括满、回、蒙、藏等四个少数民族,共计18人,占14.88%。从政治面貌来看,学生中共党员6人,占4.96%;学生共青团员111人,占91.74%;学生群众4人,占3.31%;无其他党派学生参与本次调查。从成长区域情况来看,来自城市的参加调查的学生1人,占0.83%;来自农村的学生95人,78.51%;来自县城的学生18人,占14.87%;来自乡镇的学生7人,占5.79%。从家庭子女数量来看,独生子女53人,占43.80%;非独生子女68人,占56.20%。

本问卷涵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地域选择、就业行业选择、薪资待遇、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选择以及自主创业6大方面28个问题。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晰。57.85%的大学生表示对未来的职业有规划,但是不清晰。对自己心仪行业的消息获得方式为稍有接触或听说过。71名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占比58.68%。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地域更倾向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及生源地所在省份的经济发达城市。然而,来自西北经济不发达省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希望自己回到生源地就业。

(三)在今后的职业选择中,学生比较看重前三项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稳定性。大部分学生倾向于专业就业,即93名学生表明愿意从事本专业就业,占比76.86%。有3名男生希望自己创业“当老板”,占比2.48%;有8名学生希望当“老师”,占比6.61%;有9名学生希望考取公务员、银行和国企等稳定工作,占比7.44%;还有1名同学希望从事销售;1名学生希望从事配音工作;1名学生希望做电竞解说;1名学生希望当飞行员;1名学生希望做心理咨询师。

(四)学生对未来的薪资待遇期待较高。33.06%的学生认为自己就业第一年可以赚到月薪会达到5,501~7,000元;27.2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月薪会达到7,001~10,000元;20.5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月薪会达到10,000元以上。以上三项分别位列学生认为自己就业第一年可以赚到月薪的前三位。

(五)在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选择之间抉择。31.40%的学生表示愿意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23.14%的学生希望到经济收入高的地方去;22.31%的学生希望到大城市中或者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去;17.36%的学生在择业时更希望发挥个人聪明才智;3.31%的学生愿意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就业。

(六)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66.1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合理定位自我后,审时度势、勇于挑战自我的表现。23.1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尚不具备创业的资金、经验、能力等条件,不适合创业。

三、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得到的各项统计数据表明,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受到社会思潮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影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担当有待加强。在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选择之间抉择,只有3.31%的学生愿意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就业,31.40%的学生表示愿意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在职业选择中,学生比较看重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稳定性,而非国家需要。这反映出被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责任担当精神有待提升。

(二)在心理健康方面,缺乏正确自我认知。心理健康是人格和谐的重要维度。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以及所受教育限制,贫困生在见识、特长和能力等方面相对落后于非贫困生。很多贫困学生“缺乏正确自我认知,不能全面了解自身特点,合理分析自身能力,准确定位自我[3]”。

(三)在成长成才方面,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创业知识相对贫乏。23.1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不适合创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对国家和地方有关扶持创业的政策法规了解不足,因此在授课时很难深入。同时,学校很难提供有效的创业指导课程和实用性的实践技能训练。

四、建议和对策

(一)深入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多为“95后”,“00后”大学生也已步入校园。他们思想活跃,善于追踪热点、捕捉新鲜事物,因此,对他们的思想引导方式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和老套的灌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应是以渗透式、生活化的方式融入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管理和服务的方方面面。

(二)“95后”大学生不愿放弃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可以以“奖优”为导向。助学金的分配应优先考虑向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在资助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向学校和社会传递正能量,并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榜样。同时,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是磨练意志、锤炼品质的大熔炉,自身所学习的知识可以运用到人生实际过程中,大学生应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三)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直面贫困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激发学生通过个人奋斗突破原生家庭阶层天花板、从而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心。眼界和视野决定格局。教育是送给困难大学生最好的礼物。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应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