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景观设计风格与中国现代景观设计

2019-03-22 19:18:38李金晓安晓波孙朝先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4期

□李金晓 安晓波 孙朝先

一、引言

极简主义起源于抽象表现主义,本着“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风靡至今,对世界艺术与新生活方式产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国际设计界产生深远影响。在景观设计领域,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将艺术形式美学与景观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并赋予景观设计全新的含义和生命,对景观设计概念是新的诠释;其作品个性鲜明,体现出强烈的现代化特征,影响着当今景观设计发展。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作为新设计思潮,在形式上抽象化、在内容上简洁化、在表现上艺术化的风格受到我国一大批设计师的追捧。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给人极致、简约、震撼、秩序、形式美的感受,对受众体验者产生心理影响,引发对艺术神秘内涵的品味。其秩序、整齐、简洁、规则、清晰的特点与现代建筑景观、道路景观相协调,其简约的形式、较少的材料和单纯的色彩表现,以精致媒介物造型控制住大尺度的空间环境,对大众视觉产生冲击,在大众的感知度上产生意味感受,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景观视觉,让大众欣然接受。另外,在思想上,极简主义的追求与东方的禅学文化在某些方面观念上存在默契,在意念上形成搭接;禅宗思想主张的崇尚简约与自然,注重内心省悟,依托纯粹感知,与极简主义作品营造出的形式感强烈的园林景致有一定的模糊性匹配,因而,极简主义景观设计更受到中国学者关注和学习。

二、国内一些极简主义设计作品背后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一)设计师认知缺失,注重大尺度,忽略细小。极简主义景观设计这种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营造完全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但是极简主义景观设计观念融合了东方禅宗思想时,其设计观又直接与禅宗思想相搭接,并以简练的造景表现形式呈现出,“悟境”、“内省”、“直觉”等形式表达出的内涵,直接给予大众亲身体验。“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为法身”,禅宗思想的世间万物皆佛法和本心论为园林景观在有限空间中通过形式感的设计表现出审美体验和思想感悟的无限性提供可能。比如彼得沃克设计的日本播磨科学花园、哈佛大学泰纳喷泉等,锥形土丘与柏树种植,将静态景观完成了地域特色的动态表达和意语读解。极简主义关注小的事物,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而国内很多青年设计师非常注重大尺度和大项目,忽略细小,忽视简单,更忽略人的感知体验与悟性,“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越大,因而少能生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揣摩和感悟”。因而,这些设计师的缺失认知,设计语言缺失文化语境,难以更高层次表达。

(二)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应注重艺术设计的精妙创意。彼得·沃克等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大师将景观设计做成一门艺术。例如其设计代表作品——福特·沃斯市伯纳特公园,在追求极简的形式的同时没有淡漠景观的意义,而是营造一种具有“可视品质”的场所。在设计中采用方格网状主路与45度斜交的次路相叠合的整体布局结构,由方形水池拼合成的长方形水池带穿插在“米”字形图案之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抽象图案效果,在视觉上形成张力,在统一中形成新的节奏与质感。在技术上利用光纤替代灯光效果的喷泉,由电脑控制造型,利用风敏器调节高度,取得很好效果。草坪上的大理石道路与系列水池形成的矩形空间,伴有可控的光纤棒和喷泉,营造出一个几何形元素下生动活跃的空间环境。作为城市公园,它与周边环境相呼应,融入了当地景观,具备很高观赏价值的同时,其中的草地、水池、树木和休憩玩耍设施也解决了居民休息需求,硬质铺装供人流集散,满足了城市开放广场的功能性,同时创造了一种简约朴实的美感。彼得·沃克对欧洲规则式园林和现代艺术的热爱,反映出对园林景观结构中植物整体性能的良好控制能力,是种植方面最精彩的设计表现,在德国慕尼黑凯宾斯基酒店花园设计中,采用了简洁的植物景观元素:草坪、绿篱、花卉、规则式的林阵和林荫道,植物种类的选择也趋向于简单朴素。将古典园林里的花坛用极简的图案式构图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一个绿色的、令人愉悦且满足人的活动需求的场地。在材料和工艺方面,彼得·沃克使用的材料极其丰富,用人工的手段和秩序去统领自然的材料,用工业构造的方式去建造景观,体现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机器大生产的特质。工艺上沃克追求极致的精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精准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体现极简主义严谨的风格特点,用整齐划一的各方各面体现整体的节奏韵律。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设计融合了他对形式、种植、材料的理解和应用,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以及整体环境的协调美感。在形式上,强调秩序的几何应用,用单一重复来营造最简化的结构,但是却给人以无数想象空间。

(三)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应丰富内涵的表达。优秀的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感觉到“气象万千的格调设计”。风靡半个世纪的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在中国得到更好的推广,苏州博物馆设计,则是华裔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将极简主义与东方“禅宗思想”结合,将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推向世界的典范案例。苏州博物馆将建筑与景观紧密结合,将潜在的苏州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极简主义相互融合,利用三角、圆圈、方块等原始形状塑造空间,创意设计新视觉“耳目一新”的建筑庭院,静水、简单的纯色、几何图形的造型手法体现了静谧空间的文化内涵。建筑整体造型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交叉组合的抽象几何图形,用规则的几何体排列组合成为不规则的图案,并以白灰作为主色调,坐落在庭院中,与周围的庭院抽象化景观设置相协调,简洁新颖的建筑外观和庭院景观空间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庭院景观营造采用极简主义的手法表现传统的苏州园林景观,运用原始要素进行抽象化再创作再表现,把握极简风格的景观设计,创造简洁的现代庭院。以假山为例,除了几何元素的基本构成以外,对假山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大胆尝试,采用了现代式的抽象手法,用大小不一的石头排成一排堆在水池边,用线条的轮框组合成叠峦山形的图案,“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以中国山水画为原型,呈现出简洁清晰的山峦轮廓。苏州博物馆庭院设计整体简洁大方,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

当然,在极简主义艺术为主流的今天,中国本土更多的景观设计是对极简主义形式上的表达,是对已有设计的提升。例如万科第五园,同样是在极简主义的风格上,融入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出了独特性的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万科第五园运用了传统的造园手法、景观元素符号、色彩搭配,结合了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简洁的形式和单纯的色彩及纯粹材料,采用规则的几何形式,在其清晰的结构下,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古典园林的韵味,用更简单明了的手段将其表现了出来,使其更有深度和想象的空间。

三、极简主义设计的实质本源

(一)从现代绘画形式语言转化为设计语言,追求简约、极致的形式表现,追求简约的形式和有内容的内涵表现。但其简约并不简单,每一个形式构建都渗透着科学与方法,体现出秩序、规则与文化艺术内涵。

(二)从现代科学逻辑中提升设计的秩序化,为形式表达提供理念支撑和技术支撑。形式简洁美化是形式美法则的体现,严谨的比例尺度、节奏韵律是科学的数据的形象化表现,序列化、秩序感、几何性表现均是逻辑数理,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关联。

(三)从简约的极简思想搭接东方禅宗精神,形成感悟、体验空间,为此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景观的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设计,具有智慧和思想的人类对所处环境的奢望,增大了设计目标的品质和品味,文化的提升是设计发展的动力。设计创新首先是思想的进步。

(四)简洁凝练的空间设计意图势必需要精致的工艺和材料营造,极简主义对园林营造的物质要素极为重视。石头、水、植被、泥土、石材等运用都遵从自然,遵从规律,选择应用极为谨慎,因为每个个体都是艺术表现单元,是艺术设计个体局部的体现,由于少,更需要精。精细的工艺和材料组合共同支撑整体景观的创意。由于精,使功能布局突破束缚。

(五)当代设计的存在,绝不会落后于时代,新思路、新创意、新材料应用体现出时代感。极简主义从材料应用上大胆创新,在工艺上紧随时代,运用当代科技手段不断为创意设计新思路提供保障。现代信息、现代智能是社会科技进步的体现,新技术不掌握,必将被时代抛弃,景观设计也是如此。

所以,从五方面的剖析来对照自己的知识与才能,可以清楚认识到中国的高等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缺陷,需要设计师在今后社会实践中积极补充。今天的设计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的运用,忽略了对极简主义真正内涵的理解,缺少对深度思想的开发,缺少对设计艺术的深造,缺少艺术设计的精妙创意,缺少对艺术形式表现的理解,缺少工学知识和信息知识,缺少对工程和材料的把握,其设计作品只能是模仿性的赝品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