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轲
高职要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落实,逐步完善校内法治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高职需依托于网络和新媒体展开法治教育,针对高职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法治引导,进而持续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减少网络不良信息与违法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全面加强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管控,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觉与自律的品德修养。基于此,高职要应对好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面向高职学生日常和生活的网络行为,建立法治教育体系和行为引导监管体系,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网络信息甄别能力。
(一)学生网络法律意识薄弱。依法治国下国家加强了对人们法律意识培育的重视,且向高职下达了法治教育的任务,学校要提升学生对自身权利以及义务的认识,深化学生对法律制度的了解与运用。鉴于此,法律意识与学生世界观、伦理观等密切相关,但目前高职学生缺乏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想要学习法律知识或者是具备法律意识的学生人数较少。加之,学生缺乏对网络行为的认识,致使目前高职学生网络法律意识薄弱,无法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出现了很多网络违法犯罪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与学习。高职学校需从最基础开始,树立起网络法律意识,才能响应国家依法治国要求,将法律的“规范”和“意识”落实在学生思想与观念中,不断地完善高职法治教育体系。
(二)网络削弱了教育质量。现阶段在法律基础课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学习法律知识,多数高职学生缺乏对网络法律的认识,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互联网作为社会基础设备之一,对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强的积极作用,网络成为国民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不可或缺的条件。网络的虚拟性以及匿名性,一方面促进了高职学生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学生网络信息获取与思想表达中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生网络行为缺乏约束,导致学生失去了法律与道德的限制,肆意在网络上评论,学生也因此受到了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的是校园贷、个人主义、人肉搜索以及网络诈骗等,显著影响了学生正常生活与今后发展,错误观念与思想容易致使学生走向歧途。以往高职教育中,学生网络行为不受思想政治和德育重视,网络信息和文化宣传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综合性展开法治教育。
1.应对网络风险。高职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离不开网络,无论是课堂“低头族”,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都反映出一个问题——网络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影响日益加深。网络的双面性,促使学生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高职要让学生顺利成才,就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正视自己的网络行为,了解网络风险以及明白怎样处理网络风险。法律意识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项目之一,要针对网络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教师应加强对高职学生思维、价值以及交往和心理的监控,理性分析网络对高职学生的影响,规划好网络法律意识培育计划,才能降低高职学生网络犯罪事件。
2.以问题为导向。现今高职学生网络使用集中在游戏、聊天以及学习等中,借助游戏软件、社交软件或者是网站等,进行网络交往和休闲娱乐。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时,多数内容都与所学关心不大,很少学生会进行专业技能学习。所以,高职进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应以问题为导向为原则,既要应对好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思想观念以及交往方式的影响,做好网络不良风险的防范;又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正确看待网络行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高职应以学生网络行为特点为立足点,将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综合性进行学生法治教育规划,完善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监督与法治培育机制。
(二)多元化展开法律教育。依据我国《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报告结果来看,我国网民数量每年以百万为单位增加,现阶段100%的高职学生都有过互联网使用经验,且多数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互联网使用技巧,从高中或是初中就开始接触网络。不少学生过分地依赖网络进行思想表达和情感体验,忽略了现实中的正常人际交往,网络也就成为高职学生弥补现实生活个性化需求的场所。由此,高职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较低,缺乏专业学习网站的使用能力,基本上网络使用集中在休闲和娱乐中;高职校园文化还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不得不借助网络弥补自身的心理需求,加深了对网络的依赖;高职学生之所以沉迷与网络游戏,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乐趣。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法律意识薄弱,要求高职教师多样化展开法律基础知识教育,面向个人隐私被随意披露、遭受过网络诈骗等建立法治教育体系,借助法律实践环节和活动,在网络中进行法律意识培养,以夷制夷,强化高职学生网络法律意识。
(一)树立法律信仰。
1.以学生为主体,革新法治教育理念。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意识,高职进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时,应该加强对学生“做人”教育,从遵纪守法的角度,落实教育方针,突出学生思想观念培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职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应从学生刚进校园开始,将法律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与专业技能教育中,全方位建立法律教育体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是因为法律教育内容叙述简单,教学方法单一,这门课程决不能单纯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灌输,而是要从观念和思想角度入手,让学生具备法律精神,促使学生认可法律,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
2.设置阶段性的教育目标。不同年级以及不同阶段要制定不同的法律教育目标,应利用好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律知识,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共享多种教育资源,改变单一的文字内容,用视频、图片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3.拓展法治教育渠道。将社会与网络上的法律热点事件,作为高职法律意识培养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人肉搜索”、网络诈骗等作为课堂讨论主题,形成民主与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健康为导向促进学生讨论与分析,树立正确网络法律观。另一方面,为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还要从正反两面入手,通过现场模拟法庭以及角色扮演、演讲等,将诈骗以及舆论攻击过程再现出来,从而降低这些事件的发生几率,提升学生的警惕意识。
(二)建立大法治教育格局。
1.贴合学生网络行为,建立线上法治教育网站。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法律意识培育,校党委以及宣传部等需要联合院系部门、图文信息中心等,构建思想政治网络法律教育平台,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网络法律教育体系,全方位渗透法律教育。实际网络法律教育应选择学生常用的软件、常去的网站等,优化网络内容设计,建立不同的法律教育板块,进而吸引学生参与到法律教育互动中。
2.促进思想政治教师与辅导员互动。思想政治教师与辅导员要相互沟通与交流,线上线下一体化进行学生思想动态和网络行为监控,共同提炼出学生感兴趣的社交热点和舆论内容,定点展开法律知识宣传,由点及面完善整个法治教育体系。例如,辅导员在微博、微信、QQ、人人网中,进行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的监控,并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规范学生线上行为,并将问题反馈给思想政治教师,教师在课堂中结合课堂内容,列举相应的行为,从而进一步提升法律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师的沟通互动,可有效明确大学生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并在线上与学生平等互动,参与到网络中合理监管与引导,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与意见,合理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
(三)多元化展开基础法律教育。
1.高职应完善法律教育体系。设置好选修课与必修课、网络课程等,积极为学生推荐各种法律课程,并赋予相应的学分,以开展各种法律活动。例如,结合专业教学要求,在职业技能竞赛和实训中,进行职业法律法规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借助时事热点新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创建法律宣传小组。选取出具有法律意识的学生负责校内的普法活动,定期组织各项法律宣传活动,进入宿舍与班级中展开法律宣传。此外还要收集校内外的各种违法犯罪案例,通过网络、广播、宣传栏和微信等,展开警示教育从而提升学生对法律教育的关注度。
3.建立家校互动机制。高职需让家长也参与到网络法律意识培育中,以提升学生法律学习主动性和巩固学习基础。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类的法律知识,所以对法律课程学习性不强。高职应该联合家长,实现家校互动,围绕学生创建法律氛围,有利于法律学习的大环境。
综上所述,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网络中的不良风气与思想侵蚀着学生的思想与观念,不利于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管控与引导,出现了很多学生网络违法犯罪事件。鉴于此,高职学生培育过程中,需要加强网络行为的引导和法律意识培养,选取网络犯罪案例展开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切实做好思想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