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兰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近年来,建宁县立足县域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着力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产业。但由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县域产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创新驱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支撑,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建宁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建宁是著名的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中国无患子之乡、中国梨产业龙头县。近年来,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特色食品加工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建莲、果蔬、闽笋、食品菌、山茶油等五大系列,呈现精细化、高端化、产业化发展态势。涌现出绿田食品、文鑫莲业、孟宗笋业、华新食品、泓鑫食品、大川生物、兴辉食品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达36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实现产值40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24%。
(二)创建科技创新平台。深化科技创新战略,搭建产业科技研发平台,推进企业孵化器项目建设。全县先后共培育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1个,其中:科技部备案星创天地2家、省级备案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同时,积极推动规模效益较好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申报列入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政策项目扶持,目前全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企业的主体创新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将高校人才和技术资源引进县内,目前与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立足县内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整合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企业,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等建立产品研发中心。依托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推进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落实产品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开发策略,加大对前瞻性、有市场前景产品的研发,全县专利数量显著增长,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达2.033件。形成了一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全县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有机产品认证4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0个、福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8项、原产地标记准用证企业3个。
(五)推进项目成果转化。依托高校、科研单位雄厚的研发能力,引进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通过项目技术转让等形式,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企业自主核心技术。例如:文鑫公司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日本新含气常温保存即食莲子生产线,改变了千百年来消费莲子的习惯,保持了原粒莲子的色、香、味,成为时尚的休闲食品。泓鑫食品黄花梨物理保鲜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成功运用黄花梨气调保鲜技术,破解了黄花梨保鲜的“瓶颈”问题,不仅延长了鲜果保鲜期,同时提高了黄花梨的价格,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
(六)开展食品产业对接活动。为助推建宁县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解决产业发展“瓶颈”,省内多次组织食品产业对接活动,有效提升了产业招商的广度和深度。福建省经信委主办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学研专场对接会在建宁举办,多家企业与高校达成合作意向。还成功举办泉州、漳州两场大型食品产业对接会,上台签约项目23个,总投资达到18.4亿元,真正将建宁县特色食品“推出去”,将知名企业“引进来”,产业对接和引资效果显著。
(一)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县内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多,体量小,多采取家族式的传统经营模式,缺乏健全的现代管理机制。产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企业往往单打独斗,抱团发展的觉悟不高,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二)创新意识有待加强。由于县内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是由个体经营户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者文化层次不高,多满足于现状,存在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思想观念,缺乏忧患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三)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升。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多数企业习惯于拿来主义,基本是依靠引进一些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成果,不能结合自身消化吸收能力,开展二次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加大了产品的前期投入及生产成本。
(四)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基本上通过财政支持和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模式,受金融政策趋紧的影响,当前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题,科技投入缺乏保障。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必然制约技术对接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发展举步唯艰。
(五)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方面,却忽略了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没有建立起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也为基础创新提供支撑、保障。建宁县特色食品加工产业要聚焦绿色生态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在促进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方面的“头雁效应”[2]。
1.打造特色园区。建宁县特色食品产业园紧邻县城,总规划用地面积187.23公顷。产业园依托建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水资源和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引导重点企业向园区集聚。重点推进明一乳制品、万吨莲系列产品开发项目(二期)、闽江源绿田莲产品深加工、猕猴桃和黄花梨系列产品生产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园区整体水平,逐步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由分散经营向特色园区集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2.培育龙头企业。围绕发展“五子”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把做特、做大食品加工业作为全县支柱产业来抓,促进食品加工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借力明一国际品牌优势,着力发展乳制品产业,积极整合中国南北方最优乳质资源,壮大乳粉、液态奶、婴幼儿饮用水、生物制品等产品生产规模,打造长江以南产能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的行业领军企业及百亿龙头企业。
3.延伸产业链条。实施特色食品加工产业提升行动,结合特色农业优质原料基地,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加强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铁莲、残莲、莲蓬等特色产品,提升产品文化内涵,包装打造极具建宁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扩大产业带动效应,辐射发展产品包装、设计等关联产业,拓展延伸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发展乳制品加工产业链,打造特色食品加工全方位产业圈。
(二)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1.机制保障。一是深入开展“三挂三帮”活动,建立干部服务企业机制,实施“一企一策”政策帮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难题。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自建等多种模式深化合作[3]。
2.政策扶持。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结合《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建宁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全县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建宁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宁县食品加工产业工作组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在企业融资、科技投入、人才引进、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3.畅通渠道。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为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从重视保护向鼓励创造与保护并重转变。
4.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完善科普设施,围绕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和科学普及活动。加强科技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技术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充足且配置合理的科技投入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才能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才能保障企业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可持续发展[4]。
1.企业自源性投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在于企业。企业要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完善售后服务,为此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企业要按照年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研发经费,用于技术创新项目,确保稳步提高科研投入。
2.政策引导式推动。政府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要积极转变角色,由“直接投入推动型”转变为“间接引导推动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科技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的间接投入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积极推动作用,在解决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关键技术难题方面,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面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1.转化载体建设。平台是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载体,是支撑企业创新研发的“硬件”。科技成果由理论阶段向应用阶段的转化离不开中介平台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地完善与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与载体,推动建立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5]。政府部门要发挥重要引导作用,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依托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平台,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所建立食品加工产业研发中心,与基金公司、风投公司、高等院校建立新产品、新技术转化应用中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创新能力建设。坚持自主研发与联合研发相结合,引进技术与引进智力相结合的原则,增强企业消化吸收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开发,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由跟踪模仿向自主研发转变,由单项技术开发向大规模技术集成转变,从而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6]。
3.智能化建设。随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与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发展创新成果逐步实现跨界融合,新的生产模式、组织结构模式和商业经营模式正在不断涌现[7]。要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型食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制造,鼓励重点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加强工业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应用。
4.品牌建设。以绿色发展为前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建立“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的品牌培育机制。通过搭建公共平台,实施食品工业“三品”战略,重点培育明一、绿田、文鑫、泓鑫等龙头企业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并充分利用全国、省市展会及新媒体,做好品牌的宣传推介,提升“绿色建宁”品牌企业的认知度,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5.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从根本上来讲,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关键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基础。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扶持力度,构建一支科技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自主创新梯队。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引才与引智并重,扩大增量与用活存量相结合,健全人才支撑体系。对引进到建宁县食品加工企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按照《建宁县鼓励产业急需高校毕业生来建宁就业创业实施意见(试行)》,在安居补助、租房保障、购房需求、创业用地指标、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与保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根本之策,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8]。因此,建宁县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发挥生态比较优势,优化资源合理配置,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加快特色食品加工产业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助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实现由“建宁制造”向“建宁创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