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笑笑 钱爱兵 刘军军
2016年10月,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中指出,推动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在利好政策及多样化健康需求促进下,旅游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成涵盖医疗旅游、保健旅游、美容旅游、养生旅游等多类型产品的健康旅游业[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逐年上升[2],健康产业被视为“全球财富第五波”。健康旅游业作为二者优势结合,具有较好发展前景。本文从政策环境、消费者群体、配套措施、具体产品等角度分析我国健康旅游业发展现状,并将其与韩国、日本、泰国等相邻国家同类型产品对比,厘清其竞争优势及不足。
(一)国家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健康旅游同时满足公众休闲旅游与医疗服务需要,政府已意识到发展健康旅游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出台系列政策以规范和促进产业发展。201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发展养生、健康旅游。2014年,《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鼓励发展健康旅游等专项旅游市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推出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康复理疗、养生保健为一体的示范产品。同年,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特色产品。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制定健康医疗旅游业标准、规范,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鼓励有条件地区整合优势医疗资源、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健康旅游。2017年,国家卫健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发高端医疗、特色专科、中医保健、康复治疗、医养结合等产品,强调形成特色、国际化品牌。政府通过设定阶段性目标吸引公众关注及资本投入,鼓励市场发展。在政策体系完善过程中,健康旅游的概念、产品范围逐渐细化。从产业支持政策中发现,政府重视传统医学,利用我国中医药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
(二)潜在消费群体规模庞大。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228元,实际增长8.7%,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1,685元,增长16.1%[3]。在经济运行良好状态下,居民健康消费支出增加。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身份的消费者均存在健康需求,均为健康旅游潜在消费群体。从群体特征及消费能力两维度具体分析。
1.老年消费者。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增多且养老需求复杂化,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增加。空巢、孤寡老人规模扩大且抑郁情绪增多[4],旅游能有效促进老年群体沟通交流、调节身心健康。该群体多以养老金为主要经济来源,收入稳定或有一定经济基础。我国自2008年起上调养老金,进一步释放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在经济条件允许范围内,子女愿意资助父母健康旅游。
2.女性消费者。现代女性经济独立,出行旅游多以购物娱乐为主,同时追求健康、美丽,选择目的地时受网络、媒体宣传影响,多关注养生旅游、医疗旅游等旅游产品,前往韩国、日本、泰国等地进行医疗美容的游客数量增多。且部分女性为家庭消费决策的主导者,影响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3.境外消费者。国外游客多被我国文化、美食、风景吸引,主要目的为观光旅游及休闲度假。2016年境外游客入境旅游2815.12万次,该群体经济基础较好且消费能力较强,但超过60%的游客消费水平偏低[6]。
4.亚健康消费者。该群体以成年人为主,呈年轻化趋势,生活节奏快且空闲时间有限,通常生活压力较大,缺乏运动且睡眠不足。健康旅游可以使消费者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接受专业医疗或保健服务,能够达到身心健康的双重效果。同时该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主力军,多处于工作黄金期,有稳定收入来源且对健康问题较为关注。
5.患病群体。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为获取优质医疗服务,大量患者跨城市流动,带动交通、住宿、医疗等产业发展。由潜在消费群体特征可知,健康旅游拥有较大消费市场,健康群体、亚健康群体及患病群体对健康及旅游均存在消费需求。但我国健康旅游市场发展尚未成熟,对健康旅游的概念、产品、优势等宣传力度较弱,消费者难以了解且消费需求难以释放。
(三)配套设施提供基础支撑。我国旅游业及健康产业起步较早且已成体系,相关产业已发展成熟。健康旅游作为新型融合产业,涉及中介、信息通信、签证等多项服务保障,需要交通、医疗、住宿等配套设施支持。
1.交通。发达纵横的交通是健康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大力支持交通运输业发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公路总里程、民用航空机场数量稳步增长,公共交通、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
2.医疗。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众多且分布较广,三甲医院拥有优质医疗资源。《中医药法》的颁布规范了中医药服务市场,中医院、中医诊所被更多消费者接受。蒙医院、藏医院等民族医疗机构独具特色,且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3.住宿。为迎合多层次消费需求,除传统酒店外,民宿、短租、家庭旅馆等多类型住宿方式发展,用户可通过网络预定、电话预定提前预约。
4.中介平台。携程、去哪儿、途牛等旅游网站发展成熟,且注册用户数量稳步增加。多个平台已上线“健康+旅游”项目,如携程网开设健康旅游专栏服务,优翔国际、春雨国际可提供定制高端医疗旅游。
5.信息通信。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健康信息能跨地域、跨时间快速流动,区块链技术、加密传输通道使健康信息传输、存储更安全,用户能随时随地上传、下载数据。医保的异地结算功能、电子病历智能化发展有助于实现“数据紧跟患者走”,也为消费者医疗旅游提供便利。
6.签证。健康旅游的潜在消费群体包括境外游客,高效审批过程、多类型签证满足其入境旅游需求。除快捷的L型旅游签证外,持APEC商务卡旅行者在有效期内可多次入境,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提供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员免签服务。我国医、养、住、行等多领域快速发展,发展健康旅游的基础条件已相对成熟。
(四)各地发展多种旅游产品。已有学者针对我国气候条件独特且特色中药资源丰富,名医荟萃且国医馆众多等自然或人文优势,设计出医疗旅游[7]、中医药养生旅游[8]、禅宗养生旅游[9]等特色产品。地方政府支持发展健康旅游业,多地区利用自然资源、医疗资源等优势开发旅游产品。2010年上海市率先开发并上线医疗旅游产品与推广平台,开始宣传健康旅游。2011年广东省中药管理局与省旅游局共同评选首批“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促进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及规范化发展。2013年海南省设立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并享受医疗药品免税通关等国家政策优惠。2017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发布首批中医药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包项目,大力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各省市或利用气候条件开发“天然氧吧”、“温泉疗养”等健康疗养路线,或借助道地药材开发“药材炮制”、“种植观光”等中医药知识普及路线,或依托医疗技术开发高端现代医疗服务路线,已形成多类型特色旅游产品,但产品吸引力较弱且未形成品牌优势。
(一)高端医疗旅游产品。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在一线城市,人均医疗资源不足,现阶段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对境外消费者的吸引力也较弱,而相邻国家的高端医疗兼具价格及技术优势。
1.韩国。韩国的整形美容市场规模为亚洲第一,牙科相关企业市场份额占中国市场的40%以上[10],为消费者医疗美容首选。同时,韩国在癌症、心脏、血管、脊椎治疗等领域均拥有世界顶级技术。
2.日本。针对癌症防治,日本已达成“三级防癌标准”,可检测早期肿瘤,其精密体检项目为我国中高端消费者偏好,国内游客也倾向前往日本进行医疗整形美容。
3.泰国。相对低廉的医疗价格是泰国发展高端医疗旅游的优势之一。泰国拥有亚洲首家JCI认证的康明国际医院,心脏手术、试管婴儿、变性手术等医疗项目也享有国际声誉。
4.印度。印度私立医院多与世界著名医院合作,拥有心脏、神经及矫形等高端医疗技术且手术成功率较高。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印度的医疗费用更低。相较而言,虽然我国在部分疾病治疗领域处于国际优势地位,但人均优质医疗资源较少,现阶段我国发展高端医疗旅游产品的价格优势不明显。
(二)特色专科、康复保健产品。我国虽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但中医、中药等健康知识普及度不高,其余国家的产品具有近似疗效且宣传效果更佳。
1.韩国。韩医学通过针灸、药材治疗病症,并涉及减肥美容等多领域,以韩方为主的传统保健养生产品宣传力度较大且消费者接受度较高。同时,韩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丛林治疗、水疗等康复产品,部分寺院也提供寺庙住宿并开发健康理疗产品,特色康复、保健、养生旅游路线被开发并推广。
2.日本。日本温泉数量多且质量高,对关节痛、风湿病具有显著疗效。传统的茶道、花道、书道、剑道有益身心且已充分融入旅游产品,经络按摩等理疗方式也多受消费者欢迎。
3.泰国。泰国使用天然药物对戒毒者进行多阶段治疗,且具有较好疗效。其健康旅游以传统疗法为特色,SPA产业发展成熟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4.印度。印度拥有阿育吠陀医学、悉达医学、传统瑜伽等优势医学,同时为游客提供特色印度草药疗法体验服务。相较而言,现阶段我国发展特色专科或康复保健旅游产品的品牌优势不明显,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服务在国内外的宣传力度均较弱,境外消费者多被韩方、汉方等传统医药吸引。
(三)多维度保障性措施。我国健康旅游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相邻国家的健康旅游业已初具规模,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从签证、翻译、税收等多维度提供保障措施。
1.韩国。2008年韩国已通过吸引境外游客的法案,并批准实施医疗旅游。同时提供医疗签证、翻译助理及医疗纠纷调解仲裁员以保障游客权益。
2.日本。2010年日本对境外游客开始发放“医疗签证”,涉及健康检查、温泉疗养等治疗服务项目。为吸引游客关注,日本成立国际观光医疗学会,主要提供“观光+医疗”服务,相关机构或医院提供专业医疗翻译陪同检查。
3.泰国。泰国体育与观光部联合卫生部大力扶持医疗服务、传统草药等产业,并提出医疗旅游战略计划。为吸引我国消费者,以医疗为目的入境的中国居民及陪同者均享受停留90天免签。
4.印度。政府通过削减医疗设备进口税以降低医疗基础设施费用,并成立全印度医疗旅游协会,提供咨询、沟通、协调等服务。多家医疗机构提供“家庭医疗旅游”套餐,满足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需求。相较而言,现阶段我国专业人才培养、产业监督管理、行业准入制度等激励或监管措施尚未完善。
(一)发挥中医药优势,打造民族品牌。韩国的医疗美容、日本的癌症筛查、泰国的传统SPA及印度的低廉价格对国内外消费者均有较大吸引力。为占据全球健康旅游市场,我国需积极发挥传统医学的竞争优势,开发以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为主导,各民族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为辅助的系列特色产品。对于国内消费者,仍有部分消费者对中药或藏药、蒙药等民族药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受网络宣传影响更愿意接受类似疗效的汉方、韩方。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传统医学的宣传力度,例如出台《本草中国》等纪录片,全方位科普中医药知识。对于境外消费者,可以通过宣传中医药特色资源、针灸、火罐等传统疗法及太极拳、五禽戏等保健方式吸引其健康消费。同时适度放宽签证审核条件,参考日本、泰国的医疗旅游签证服务,发放特定“健康旅游签证”。通过缩短审核周期、延长在华停留时间或增加入境次数,为境外消费者提供充足的疾病治疗或身体调理时间。
(二)整合多渠道信息,促进产品营销。我国健康旅游业起步较晚,官方的健康旅游信息集成平台尚未完善,国内消费者通常基于旅行社网站、中介机构的宣传信息进行旅游选择,经济水平较高的消费者更倾向国外旅游市场。且由于网络信息不完备、来源不明,信息准确性难以考证,消费者的信息搜索成本增加。政府部门可以借鉴韩国旅游发展局的成功案例,牵头旅游组织、卫生医疗机构,搜集、筛查、确认、更新多渠道信息。并建立官方旅游网站,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价格比较、医疗水平优势、旅游路线推荐等数据,同时为境外游客提供多语言翻译服务。现阶段国内对健康旅游的宣传力度稍弱,旅游中介多推送境外健康旅游信息。有关部门或相关产业可以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渠道进行产品推广,宣传传统医学优势,刺激消费者选择中医药健康旅游。
(三)保障消费者权益,规范行业发展。健康旅游业潜在消费群体数量庞大,因涉及“健康”因素,健康旅游产生较高消费,因涉及“旅游”因素,消费者流动性增加。在健康旅游过程中一旦产生经济纠纷,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需及时建立高标准、高要求的行业准则及监管制度。现阶段我国实行双轨制管理,医疗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旅游社由国家旅游管理机构管理,缺少整合资源的机构或部门。而印度、日本等国家均已成立国家级医疗旅游协会,统筹协调“医疗标准化”、“健康旅游保障”等相关事宜。我国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如成立独立部门或协会,对提供服务的旅游公司实行审核备案制度,公开公示收费项目信息。对举报乱收费现象的消费者在核实后予以奖励,取缔被举报方提供服务的资格。监管部门严肃查处无证行医或是违法经营行为,对从事推拿保健的人员进行统一登记并定期考核等。
(四)再分配医疗资源,扩大医保外延。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健康旅游拥有消费者流动而产品不动的属性,有助于实现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合理利用,医保异地结算功能的完善也为患者流动就医提供便利。促进健康旅游业发展可以刺激消费者释放健康需求,进一步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在医保基金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实行试点项目,将健康旅游纳入医保范围。商业保险机构也可以推出健康旅游保险产品,使更多消费者有能力进行健康旅游。同时,大量流入的消费者占用本地卫生资源,可能导致现有资源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有关部门可以将健康旅游业的部分收益作为财政补助,对本地居民进行健康补贴,或将收益投入当地的医疗卫生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本地医疗水平并增加医疗卫生资源。
我国健康旅游正处于发展黄金期,现阶段政策红利丰厚、健康需求增长、基础设施完善均为健康旅游业发展优势。但我国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对境外游客吸引力较弱,需充分发挥传统医药优势,在国际上形成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主的健康旅游品牌。并出台产业政策及监管制度以规范产业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及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