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分析

2019-03-22 14:46:55邓月婷于海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素质技能培训

邓月婷,于海艳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就必须提升教育质量,不仅要从宏观角度上改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还需要从微观方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这是当前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部分。对教师素质的构成进行全方位分析和研究,形成有关教师培养培训的有效手段,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路径和方式。

一、教师素质的内在含义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师资培养与培训目标。在对教师素质定义的过程中,有部分学者认为,教师素质是教师的职业品质,同时也是以人的先天秉赋为基础,借助科学教育与自我提升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与能力等方面的职业素养。还有学者认为,教师素质主要是指教师需要履行的职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素养要求与素质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另外,少部分学者认为,教师素质是在教学中表现出来且决定教育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总和。

笔者认为,教师素质的定义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要求。其一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同时还要全面体现教师的独特品质,要突出教育教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差别,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等;其二教师素质应该是动态的整体,也是结构与过程的统一,需要将其视作一个系统结构,并不是那种元素主义的教师素质再现;其三教师素质是适应现代化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的思想与知识以及技能等方面的特征与职业素养的融合。

二、教师素质的结构分析

对目前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国外教育通常都不提教师素质这一结构概念,对教师的研究通常集中在个性品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以及教育观念等方面,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几个方面是国外对教师素质结构的看法。我国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教师素质结构需要包含以下几点:教师的职业理想、认知水平、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等。

(一)职业理想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根本动力

动机因素是所有行为的发动性因素,教师的教育工作也不例外。教师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需要有强烈的教育动机,还需要有较高的积极性,如果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那么一定做不好教育教学工作。当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长期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教师队伍积极性较低,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教师知识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认知心理学应用在教师研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知识就是教师认知活动的基础,进而成为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相关学者将教师知识主要分为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以及条件性知识三个方面。

本体性知识主要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例如语文、数学等,这是普遍熟知的教师知识。一些研究将这些知识与学生成绩相论述,但是这其中存在诸多弊端,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素质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两者不存在统计关系,教师只需要了解部分学科知识,以此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不是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

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教学经验的累积,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有着一定的情境性,在这些情境中教师应用的知识主要来自于教学实践,有着十分明显的经验性。另外,由于实践知识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是以个体化语言存在的。传统教学研究中经常将教学视为程式化过程,忽略了实践知识,这种传统化研究限制了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

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师需具备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高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学习与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教育实践与改革的重点。”在相关研究中,将教师条件性知识主要分为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如果教师对条件性知识掌握不好,那么就会影响教师素质的提升。

(三)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表现形式

教育教学属于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认知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教学效果与其教学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一直在强调教师的知识、观念以及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学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要素都体现在教学行为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理解其要求,同时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教师需要积极调整自身教学行为,进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成功的重点。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行为的多样性、任务的取向性、学生的参与性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如果教师可以做到上述要求,那么其教学行为会十分恰当,且教学效果也会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还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

三、教师素质的培养路径分析

(一)改变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其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当前新形势下,教师首先需要具备全面发展的学生观。面向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保障学生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国家法律的要求。其次就是具备开放互动的教学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基础,重视与学生一同探索研究,转变以往填鸭教学模式。最后,教师需要重视综合发展的质量观。现代化教育教学质量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统一。

(二)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师需要全面掌握学科知识,不断丰富自身实践经验。学科知识更新相对较快,如果不重视培训与学习,那么就会缺少此类知识。提升教师教学知识水平主要为以下两种:一是保障职前的培养质量。通过改革与加强师范教育以及提升师资培养质量来实现,主要调整师范院校的布局,积极鼓励高等院校与师范类院校共同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工作。二是强化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进而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另外,可以采用不脱产的新教师带引、集中培训、单科课程培训等模式。为进一步保障培训质量,还可以采用以学校为核心的在职培训方式,建立以地区性在职教师培训为重点的领导体系,在各级学校统一实行教师在职培训。这类培训计划主要用于教学一线,培训起点较高,且贴近该地区的教学水平,需要事先做好培训计划,积极协调校内与校外的力量,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保障培训质量。还需要重视课程问题,从教师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渗入课程体系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三)训练教育教学技能与能力

我国传统教师培训通常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忽视了教学技能与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并不是教学效果的决定性要素,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师整体教学技能与能力的训练,进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明确训练内容,强化其学习技能训练,例如普通话、粉笔字以及信息工具的使用等,以及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制作技能,最为重要的是要强化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正确运用。所以,教师技能训练可以将计算机知识与辅助教学模式作为全新的突破口,重点培养其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加强题目的分析材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另外,要重视技能训练的模式。技能有着特殊性、训练性、长期性等特征,教师的技能训练要以岗位训练为重点,将在职进修与实践相融合,为教师提供学习与工作的独立场所,进而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

(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要正确处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等之间的关系,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旨,同时将其作为指导渗入实践中。其一需要对教师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提升其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其次是培养创新思维,即培养教师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最后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即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以及创新效果的表达能力等等。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还要转变以往传统的评价学生方式,并深入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中。其二需要着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将实践性知识积累视为丰富知识体系的主旨,教师的学习模式需要由以往传统且单一的间接学习转变成为直接学习。另外,还需要加强教师的技能训练,技能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媒介,实践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全面培养,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多种实践活动,进而提升其整体素质,为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并不是教书匠,应该是一个既可以全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又能够不断完善和升华的教育者。

猜你喜欢
素质技能培训
高级技能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