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研究

2019-03-22 14:31胡萱尹
传播与版权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受众人工智能

胡萱尹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一、人工智能与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关系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传媒文化产业也在大发展大繁荣。在几乎人人都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的条件下,文化开始成为一个显现的需求。相比以往,人们开始更愿意为文化产品消费,比如腾讯视频会员的数量一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8年,腾讯视频成为国内最大的付费视频平台,旗下会员数量已达6259万个。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也催生了多样的文化产业新形式、新平台,比如火爆的网络直播、抖音短视频、“弹幕”现象,还有伴随着大火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北京龙泉寺曾经推出一款智能机器人,称为“贤二小法师”,它能和人们讲佛学,而且是以可爱的方式,受到很多人的欢迎。这种传播形式不仅让人们更愿意接受佛学文化,还带动了“贤二小法师”相关的周边产品市场的兴起。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能根据提供的不同意境的图片进行创作写诗,还出了书,一本叫做《阳光失了玻璃窗》的现代诗歌集。人工智能还能通过大数据跟踪、大数据分析,精准地向用户推荐文化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总体上看,不断进化升级的人工智能正在也必将对文化产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趋于智能化、精简化

人工智能引入传媒产业后,传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首先,传统媒体由于写稿和发稿步骤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内部部门和层次也比较复杂,而机器人写稿可以辅助记者和编辑的工作,因此,内部结构和程序也趋于精简化。其次,许多传媒集团纷纷引入人工智能以开发新的传媒产品和服务,由此人工智能催生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苹果、谷歌、微软等公司纷纷把人工智能的开发作为重要的研发对象,并且在该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例如,苹果公司研发的苹果X出现的面部识别功能,此前苹果公司就曾利用面部识别判断受众的情绪。谷歌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相继推出了谷歌相册服务、邮件智能回复功能,同时也一直在开发新的人工智能产品。当前,我国传统媒体产业发展较为迟缓,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媒体将不断地优化媒体产业的结构,促进媒体产业的新发展。

(二)内容分发趋于精准化、速度化

在以前倡导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时期,虽然人人都可以生产内容,但却不能将内容分发出去。以往的内容分发依靠手工分发操作送到各个新闻门户和网站,这样的分发方式效率低,而且目标受众不明显,无法满足部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时代,内容走向海量化,搜索引擎率先把人工智能引入该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机器算法进行精确的受众定位,它可以根据受众不同的兴趣爱好满足个人的信息需求,将受众感兴趣的信息分发到受众面前。这样的智能推荐技术既增强了用户粘性,也满足了传媒产业主的需求,因为可以做到精准营销。人工智能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内容分发的速效。例如,九寨沟地震事件的报道就是写稿机器人第一时间发布的,距离事发短短25秒的时间就出稿了,总字数540字,还配以4张图片。

(三)内容生产趋于互动化、高效化

内容生产是传媒产业的核心部分,传统的内容生产都需要经过记者采访、编辑、写作、审稿、修改、加工等步骤,这个过程是一个单项式流动的。传媒产业的内容生产都会有特定的机构和管理人员,要依靠他们进行筛选和把关,才能获得在媒体上曝光的机会。人工智能引入内容生产领域后,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都是基于数据处理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这些数据资源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是人类无法想象的。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可以选择合适的内容框架自动生产出优质的内容。内容生产需要脑力、智力和体力的结合,人工智能引入后,取代了这种标准化的脑力劳动,极大地提高了内容的生产效率。人工智能使得内容生产过程变成了双向互动的过程,人工智能压缩了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现在的内容生产都是人机共同运作的,机器人写作在新闻界已经趋于常态了。例如,腾讯财经开发的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可以根据算法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

(四)媒介形态多样化、丰富化

人工智能引入媒体之后,丰富了已有的媒介形态,也催生了许多新的媒介产品形态。比如,今日头条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建构用户头像,同时通过人工智能软件实现与人的文字或语音的对话。微软“小冰”在东方卫视以见习天气播报员的身份代替之前的主播进行天气预报。随着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热播,芒果TV就推出了咘瓜亲子智能手表。各种三维空间和AR技术都被应用于游戏当中,增强用户体验。光明网“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平台首次应用于全国两会报道,观众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直接通过手机观看高清VR直播。①同时,网友可以使用热门社交平台观看、分享、参与直播互动。

三、人工智能与传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版权保护和责任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在影视音乐、游戏等文化产业领域的不断扩展,出现了各种创作作者版权和法律主体负责人的问题,并且在业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在人类社会,人们的著作版权等都会受到法律的规范与保护,法律主体负责人就是创作者本身。而人工智能创作能力不断提高,国内新闻媒体如腾讯、新华社等采用机器人写作,撰写各类新闻报道,如果机器人发布了偏激的或者反社会的言论,谁又来为这种行为负责。再者,在北京百老汇影城,百度曾利用“情感语音合成技术”组织了一场张国荣诞辰60周年纪念活动,这种技术可以合成出张国荣生前的声音,实现了粉丝与偶像“互动”的愿望,以特殊的方式,纪念一代天王。那么,这样的人工智能的创作成果又能否得到版权法的保护?人工智能化时代下的法律法规需要健全和完善,对AI创作也需要给予一定的版权保护,对AI的创造过程需要设置把关人把关,加强内容管理,毕竟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智能”到可以明辨是非的程度,也就没有独立承担权力和义务的能力,其管理人或者说把关人应当代为承担。

(二)个人隐私和数据保护问题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密不可分,它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应用大多依赖于数据的收集、整理、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可能面临着巨大的隐私泄露风险。大数据可以在各个社交网站跟踪用户的信息浏览记录,它会根据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合成一个人大致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而人工智能利用这些合成的信息,精准定位到受众并更好地为受众提供服务。因此,在这样的过程中,难免泄露了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紧密联系所产生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要保护个人隐私不被人工智能过度挖掘,又或者在获取个人信息的时候保证其知情权。网络安全隐患一直存在,每年都有很多用户的账户信息被盗取。如何在推进文化产业智能化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数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强化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保护,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应该建立起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法律体系,引入相应的技术手段实施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我国应当加快数据匿名化利用的法律规范体系,明确匿名化数据的法律概念和认定标准。②

(三)“信息茧房”问题

“信息茧房”是信息时代衍生的一个问题,当今,主流媒体通过大数据跟踪、分析、定位进行精准营销。人工智能可以根据这样的“人物画像”,把用户最想要的、最喜欢的信息产品或服务推送到眼前,这样一来,用户看见的信息都是他喜欢看的,而很多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都被人工智能过滤掉了。由此,用户就被困在了自己狭小的信息环境里,看见的听见的都是和自己相同或者类似的声音,就像外面裹了一层蚕茧,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活动,所获得的信息都很有限。信息是广而大的,互联网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让我们接受到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而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人们沉迷于自身的“茧房”而不自知。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个性化的定制版的需求,刺激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也限制了我们的认知。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过:“我们塑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又塑造了我们。”我们应该降低“信息茧房”的效应,媒体除了根据受众人群进行差异化选择和定位,也应该开辟另一条信息通道,让受众可以选择接受更多的信息。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言:“在极端个性化的‘我的日报’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公共性的‘我们的日报’。”③向受众提供第二条通道的信息,可以拓宽受众视野,让受众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四)文化产业工作者和人工智能的角色分工问题

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大多数对人类的依赖还是特别大的,文化产业工作者还可以占得一席之地,当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到完全具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时候,文化产业和工作者与人工智能的角色界限一定会越来越模糊。届时,如何引导人工智能确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又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

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一定会呈现更加完善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但人工智能是一门技术,我们要让技术在自己可控制的范围内发展,人和技术应该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文化产业。同时,利用人工智能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新旧结合,会迸发出不一样的效果。总的来说,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一定是人机协同的状态,即有人工智能的辅助,又有人类的科学管理。人工智能是一次技术迭代,而不是对人的替代。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但并没有将这种文化精髓发扬光大,我国一直受制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甚至有些文化元素还被国外利用加入西方元素进行宣传,比如《功夫熊猫》。要建设文化强国,要讲好“中国故事”,文化的影响力不可忽视,我们必须在文化上出力,打造文化强国。人工智能就是一个机遇,也是挑战,合理利用可以让我们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注释:

①李兆.VR科技在新闻直播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7(7):59.

②王融.数据匿名化的法律规制[J].信息通信技术,2016,10(4):38-44.

③彭兰.机器与算法的流行时代,人该怎么办[J].新闻与写作,2016(12):25-28.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受众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