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梅
(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37)
1999年王萍在《江苏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美国图书馆业务外包极端化危害性分析》,2000年朱复成先生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美国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得失》,这是较早地将图书编目外包介绍到国内的两篇文章,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家注意。到了2005年左右,高校迅速扩大招生,为了达到教育部的评估要求(本科院校80册/生),图书馆大量购置新书,编目人员严重短缺,这时,人们想起了编目外包;同时,书商的激烈竞争,联机合作编目的发展以及数据公司的蓬勃兴起,也给编目外包创造了外部条件。[1]
高校图书编目外包在实践中引起了人们的激烈争论,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南开大学柯平认为,外包不是大趋势,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中山大学程焕文则认为,外包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无论人们对编目外包持何种态度,编目外包还是作为一种潮流,在图书馆流行开来。作为图书馆的编目人员,如何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及时调整角色,补充知识、技能和技巧,是大家面临的新挑战。
编目员如果想在编目外包的大潮下站稳脚跟,想在如今的知识与信息时代做一个合格的编目员,必须对编目外包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外包原是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所谓编目外包(Out-sourcing),指的是图书馆把非核心的编目业务及图书加工工作以合约方式交给社会上专业服务机构来完成。这些专业服务机构,基本上利用知名的联机编目中心数据,简单加工后,提供给各个图书馆,国内较常用的编目数据来自于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CALIS、JALIS编目数据源。对于编目外包,理论上和实践上曾经有过非常激烈的争论。[2]虽然编目外包具有暂时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分散市场风险、获取外部稀缺资源的优势,但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编目外包的质量难以保证。本馆人员的检查是抽样性的,如果逐条检查,花费的时间多过亲自编目的时间,外包就显得多此一举。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理论,图书编目外包就是劳动分工理论的延伸。图书馆业务外包可以利用外包企业的专业化知识,与外包公司形成分工,一来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二来集中资源专注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建设。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提出的,根据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炼并确立核心业务,因此,图书馆可以把非核心的业务进行外包,以充分发掘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业务。图书馆的业务外包兴起于2000年左右,最初是一些技术层次比较低的工作,比如保洁、物业管理、报刊装订、流通上架、整理书架等,近年来蔓延到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建设外包、编目外包等[3]。
第一步,订购者向书商下订单,新书到馆以后图书馆根据清单对新书进行清点和验收,然后图书进入汇文系统进行系统验收,将恶意塞书、不符合馆藏的图书剔除出去。
第二步,验收合格的图书进入汇文系统进行MARK数据编目,分配索书号,同时抽取随书光盘,在光盘袋写上索书号。
第三步,本馆人员对已编目好的图书进行抽样审校,重点抽查题名、作者、价格、索书号、版本标识等,之后进入典藏分配。
第四步,对图书进行物理加工,图书的物理加工包括埋磁条、盖馆藏章、贴书标、覆膜等。
第五步,部分新书上新书陈列架,图书馆向读者进行新书介绍,其余的图书进入流通领域[4]。
尽管编目外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但在实践中,编目外包暴露出来的问题层出不穷。
外包书商的编目员很多是非专业人员,有的简单培训就上岗,而且频繁更换,编目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图书馆而非读者,一般人对图书著录规则、中图法分类并无深刻认识,不能站在理论高度理解图书编目,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把握不准确,大多数是机械套录书目数据,工作目标追求量而不是质。总之,书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与编目质量之间必然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图书编目外包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解决图书积压,加快图书上架流通,提高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实力,但它却使图书馆放松了对新兴领域、新知识、新技巧的学习和探索。长此以往,如果图书馆业务外包走向极端化,对业务外包形成严重依赖,图书馆以后在很多方面的业务将无法开展,图书馆馆员的实践和学习机会也会大大减少。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编目业务外包其实不符合图书馆的长期战略发展,它只是图书馆的权宜之计。长期的编目外包,会造成本馆人员的人才流失和退化,编目技能下降,使图书馆失去竞争优势,面临一定的发展风险。
图书编目外包的出现有内因,也有外部因素。书商的激烈竞争,使书商把编目外包作为一项利益赠送给客户,联机合作编目的发展、OCLC(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中心)书目数据中心的出现,数据公司的蓬勃兴起,都为图书编目外包创造了外部环境,科技的发展、知识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与编目外包一起,促进了编目工作的巨大变化。
图书馆最先使用计算机技术的领域就是采编部门,网络的成熟、联机合作编目的发展引发了图书编目的革命,使图书编目由原始编目转向自动化编目。传统的编目工作只满足于“书皮”的著录,满足于目录学知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成熟,编目员的工作不再局限于分类和著录,还包括文献主题标引、使用规范文档、编写文摘提要等。新的原文传递工作必须通过文章或书的章节做书目控制方有效率,这就对编目员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无论如何,编目外包还是作为一种趋势,在实际生活中流行开来。编目外包是一种市场化的企业行为,市场化运作必然产生风险,为了应对风险,编目员要转换角色,改变方法,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同时,现代化编目工作也对编目员提出了新的职责和要求。在编目外包的浪潮中,在如今的知识与信息时代,编目员要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呢?
现在的图书馆有了较为统一的编目规则,大家共同遵守《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以及《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的相关规定,但各个馆在分类、排架上还有自己的历史延续及特点,比如南京林业大学是以林学作为主要特色的高校,碰到与林学类有关的交叉学科时,索书号的分配上要偏向林学学科。外包书商常常服务于多家单位,标准多重,所以本馆人员应该制定详尽的、书面的本地著录及分编规则,保证本馆编目的有序进行,否则将影响本馆馆藏资源的全面准确,也影响读者检索的准确率和全面率。
编目员在单独进行图书编目的时候,只需要有高智商即可,但图书编目外包以后,还要有较高的情商,要主动热情地与不同的外包人员沟通协调,对外包人员进行培训,让不同的外包人员、书商明确本馆的编目规则、典藏规则和要求,与外包人员建立起超越外包的关系,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把编目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共同把本馆的编目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实现编目外包的双赢。
本馆的编目人员还要深刻了解不同书商提供的采访信息、工作过程、上传的编目数据,注意各种信息反馈,发现问题,迅速纠正;不定时对编目数据进抽样检查,协调好不同书商之间的工作关系,加强与国家图书馆联机编目中心、CALIS联机编目中心的联系,监督编目数据,确保质量,降低来自外包商的风险。
图书编目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延续性较强的工作,编目员要对外包的编目数据及本馆编目数据及时审核校对,进行数据维护。不仅要确保本馆馆藏数据达到较高的标准和水平,保证本馆资源建设的高质量,还要为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高校信息资源共享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平台。[5]同时,一般交给外包公司的都是一些机械套录的工作,较为复杂的比如赠书、特藏图书、学位论文等仍然留给本馆编目人员来完成。一来可以保证这些图书、资料的编目质量,二来也可以给本馆编目人员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不但可以人尽其才,还可以实现人才储备的功能。
合同是最有效的管控方式,完善外包合同,将编目要求的细节、双方的权责明确写入合同,做到依法外包。在与服务商订立合同的时候,应该把采访、验收、编目、典藏、后期物理加工(盖馆藏章、埋磁条、打印书标、粘贴书标、覆膜)等操作细则以及责任归属写入外包合同,作为双方共同遵守的依据,同时图书馆还要掌握外包合同的主动权和灵活性。
未来的编目员将会是本馆规则的制定者、知晓者、外包人员的培训者、编目全过程的把握者、本馆编目数据质量的守护神、书目指导者、藏书发展馆员、自动化馆员,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要求编目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编目不再是简单的分类和著录,图书馆的典藏范围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文献,典藏范围逐步扩展到多媒体资料、电子文献等电子信息资源。
图书馆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图书馆的藏书利用,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就是使馆藏图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编目员不能只局限于馆藏资源建设而对馆藏资源的利用不闻不问。在海量的资源中,导读工作尤其重要,为书找读者,让读者爱上书,是每一个图书馆馆员的职责。因此,知识与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馆员更应当充分关注和利用馆藏资源,在加强馆藏资源的建设同时,要加大服务和宣传力度,形成馆藏资源藏与用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6]。
总之,图书编目是图书馆开展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它涉及图书馆书目数据体系的完整、标准、规范和统一,直接关系读者对馆藏资源的检索利用,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图书馆图书编目外包是专业化分工在图书馆业务领域的运用,如果编目外包做得不好,将影响到馆藏资源的全面准确,也影响到读者对馆藏资源的检索利用,同时也很容易造成本馆人才的退化和流失,而如果实施了科学高效的文献资源建设外包,就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使馆员从事务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图书馆的编目员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工作重心由图书加工转移到管理及增值服务方面,逐渐转变为技能型、研究型馆员,开拓创新具有图书馆自身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