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松 张 韫
教育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将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转型,重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很多高等院校作为第一批转型的普通本科高校,暨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之际,改革之势蓄势待发(国清,2019)。一直以来,这些高等院校大部分专业遵循的是传统的教学,主要偏重教师课堂讲授,个别专业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人员到学校讲授课程、企业在学校建立实验室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教育部对地方高校转型的要求,也谈不上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厘清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什么,继而理解市场需求是什么,(徐丽军,张芳兵,周韦华,2018)。这既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所谓基于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全方位参与培养模式是指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探索创新创业素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企业和行业元素,将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和用人单位所需毕业生具备的能力素质进行匹配,校内讲师和企业讲师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包,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一起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全程跟进人才培养的过程(Qixing,Y and Jiachun,C,2017;张艳,2019)。因此,在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下,探索以创新创业素质模型为基础的全方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缺乏普适性的培养方针。当前,一些高校在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上,多采用讲座、教师引导等形式,鼓励学生创业(樊慧,2019)。学生与其说是在学校中学到了创业的知识,还不如说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经验。而这些经验又非常依赖于学生个人的性格、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不具备普适性。这就导致了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难以形成规范的教育。
(二)缺乏从专业设置方面考虑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当今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都存在一定的追热点倾向,即当前什么行业热门就选择开展哪个专业(赵彦曾,吴俊,田晓岩,2019)。这样一方面顺应市场需求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则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根本没有搞清楚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就盲目地开展。从而导致学生毕业以后发现学习到的东西都无法应用的后果。
(三)缺乏从用人单位需求方面考虑人才培养。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的使用,其更新的速度比不上市场的发展(王伟,2019)。而且,高校里面对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导致学习的知识和企业的应用存在差距。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不紧密,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难找工作,企业难找到合适的毕业生。
(四)缺乏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当今虽然很多高校也开始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并没有从学生、学校、企业几个层次综合考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涵(张勇,方东辉,李湘吉,2019)。没有将创新创业的精髓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五)缺乏多维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很多学校都仅仅是鼓励学生创业,但是没有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如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塑造、创业技能培训等问题(李娜,姚春燕,2019),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带到市场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
针对当今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构建基于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全方位参与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素质模型。应用扎根理论(Wiesche,M,Jurisch,M C and Yetton,P W,et al.,2017),通过关键事件访谈法,针对高校工作者、学生和企业工作人员,构建创新创业素质模型。分析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所需要的各项素质。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由五个维度构成,分别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情绪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将这些结果交给人力资源专家和高校高等教育专家评估,他们均认为这五个能力可以很好地涵盖当今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基础。为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顺利运行,学校应该从管理层高度重视,到执行层严格执行。通过设立特定的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场地、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激励创新创业人才等手段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基于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通过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交流,结合当前用人部门的实际情况,对已有专业的培养体系进行梳理。另外,结合目前的专业设置,提出更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方案,可以考虑增设创业专业,邀请企业导师来到高校,进行师徒制式的教育,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创业的涵义。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针对目前的选修+必修的专业课程设置,考虑为同学们提供创业课程包、创业项目拿到相应名次可以抵学分等形式,丰富原有课程设置,尽量让课程满足转型发展的需要。同时,可以通过增加企业实践的学分,和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在丰富学生的课程设置同时也合理分享了资源。
(五)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引入企业师资,安排企业导师岗位,让企业各方面专家到高校讲学,带来实践经验。让学校的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到企业挂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已有的评价体系基础上,构建一套创新创业师资评价体系,比如对教师的考核加入实践项目等。
(六)创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奖评优体系进行改革,将创业创新实践纳入加分项目,让有才华有能力的学生得到资助。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更多的企业实训点,让学生可以在学中练,在练中学。
本文针对国内当前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给出了基于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全方位参与培养模式的构建建议,可以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