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已成为国有企业发展中面临重要课题。本文着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意识、监管及运营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推进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新转变,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自主优势,实现国有企业的高质量的发展。
国有企业资产具有以下重要特征:一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具有唯一性。国有企业资产归国家所有,国家作为出资者,依法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二是国有资产具有增值性。国有企业资产的本质就是获取效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国有资产具有运动性。国有企业资产在经营过程中,通过投入、经营、产生利润、利润分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的过程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增值。四是国有资产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国有资产表现为多种形态的经济资源,既可以是财产也可以是财产权利,既可以是自然资源也可以是人造财产,既可以是有形财产也可以是无形财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许多趋于完善的地方。比如国有资产管理政企不分,资产管理权属不清晰,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等,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成效。同时,国有企业的内控体系和监督体制也还很不规范,难以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国有企业独立地对自己生产和经营活动做出决策和经营管理的权利相对比较弱,企业面临着"自主经营"与"行政干预"的冲突。一方面企业要适应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盈利能力,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一方面又要顺应政府的经营主导的约束。使国有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
部分国有企业“重投资轻管理”,资产管理比较随意、混乱,存在多个部门管理某项资产的现象。致使出现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扯皮,影响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同时企业自上而下仅关注资产的物质形态,忽略了资产的价值所在,企业员工普遍缺失主人翁意识,资产管理停留在表面现象,存在应付心态,执行力较弱。
我国国有资产的监督体系由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构成。外部监督方面: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运营模式、方法、财务核算方式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管理经验,监管过于行政化。存在监管部门“凡事都要问,凡事又都不做主”的现象。内部监督:企业重视经营弱化监督的意识根深蒂固,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主动性几乎为零,监督的知情权流于形式,内部监督成为管理程序的幌子。企业管理层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
(1)资产管理方式呆板,资产利用率低。资产管理目标仅限于对财务账和库管实物的管理。忽视存量资产的运营,资产闲置、浪费较为严重。⑵资产管理范围仅停留在有形资产的管理,忽视企业自主品牌、商誉、技术研发等无形资产的管理。⑶企业投资过于盲目,缺少必要的风险管控程序和措施,使企业处于巨大风险之中,甚至有些企业因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中濒临破产。
政企不分,管理高度集权。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政府部门独享“一股独大”的特权,集管资产与管人、管事于一体,行使着企业的经营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多头干预企业经营,导致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活力受到束缚。
国有企业缺少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构建权责清晰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管理体制,企业的运营机制不规范。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资产管理制度也应紧跟管理的需要,及时的更新和完善。但是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受传统理念的制约,没有按现代化企业管理完善相应的资产管理制度,没有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体系。企业内各部门对资产管理权限交叉重叠,权责不清。同时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员工都处于机械化的工作模式,不愿接受新的资产管理方式,怕创新、怕担责。
首先,我国的现行国有资产监督体制不完善,监管工作过于行政化,没有建立完整的符合国有资产管理实际、有利于国企发展、切实可行的国有资产监督和问责制度,监管工作缺少“以制度管事”的基础。其次,国有企业的纪检、审计、监事会、股东会等内部监督机构虽然具有监督职责,但这些机构从人员配备、薪酬待遇都受限于企业管理层,致使监督权力难以公正、独立的运行。第三,企业党组织、基层职工群众的日常监督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资产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经营理念。一是企业只注重资产的实物管理,忽略了资产的优化配置和运营。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没有对企业的所有资产进行科学的统筹与安排,没有将资产的运营纳入考核目标,致使企业资产闲置、浪费较为严重,企业资产运营产生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二是企业的管理者并未认识到无形资产是企业独一无二、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简单的认为无形资产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从而疏于对商誉、自主品牌及技术研发等知识产权进行开发与管理。三是有些国有企业为使企业快速发展,贪大求快、盲目投资,寄希冀于投资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增长点。殊不知盲目投资造成企业资源过于分散、主业被淡化、企业风险加俱,甚至因国家政策、市场调节等因素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使企业濒临破产。
首先是实现政企分开,发挥市场优势。切实将政府与企业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减少政府干预企业经营决策的行为。使国有企业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其次是实现股权多元化。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实现股权结构的改变,并通过市场化经济运作模式,实现企业自主经营决策,打破“一股独大”的局面。第三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激发组织活力。企业要建立起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管理层构成的相互约束、相互制衡治理机构,合理规范各机构的权责。在确保“三会一层”实现合理制衡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企业法人的自主经营权。
(1)顺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确定企业资产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健全与资产管理相适应的内控体系,建立健全资产经营管理的各项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让资产经营管理在制度的约束中透明运行。(2)树立正确的资产管理意识。企业管理者应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资产的合理配置,发挥资产的潜力,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企业各部门应当就资产管理涉及问题定期组织沟通交流,促使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真正被盘活;企业应当将资产管理指标纳入考核范围,与职工绩效、奖惩挂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企业资产管理。
(1)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规范监管内容与程序,明确监管主体的责任,使内、外部监督有效协同,合力覆盖到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⑵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鼓励职工参与公司治理与监督。⑶发挥国有企业党内监督,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党性教育,从思想深处拧紧螺丝,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障作用。
为促进实现资产效能目标,企业要加强各项资产管控,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改进。首先:企业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动态掌握企业所有资产状况,并依据不同资产状况及特点盘活资产,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企业要加强对专利、品牌的申请和保护,加强技术研发,以实现企业竞争优势,为企业创造价值。其次:国有企业要加强投资项目的风险管控,杜绝在投资中盲目模仿与跟风;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防止突发状况不能有效应对而导致的投资失败。同时,企业应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加大技术创新,确保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在体制、意识、监管及运营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本文就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改善对策,旨在推进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新转变,实现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