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夏瑜 西华师范大学
所谓“新媒体”,是指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网络媒体、互动式数字电视、手机媒体等,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1]在移动互联网和网络融合大势的促推下,新媒体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升、频频引发热点。[2]中国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沃土上滋生出来的文化形态,深受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使得习武者在掌握拳脚功夫的习练过程中,被中国武术所凝练的传统道德观念影响。而在博大精深、门类众多的中国武学之中,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集大成者,其拳理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和伦理情愫更加的明显。因为太极拳的基础理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理念深深渗透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之中,并与太极拳的技理、技法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其中太极三式尤为经典。太极三式动作虽简单,内涵却非常丰富,为了保护与弘扬中国太极的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背景下,该如何发展太极三式从而使太极三式所蕴含的传统道德理念得到传承与弘扬,显得尤为重要。
太极三式的招式、拳法、太极拳、太极拳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新媒体。
通过中国知网、网络资料、书籍等,以太极拳、太极三式、传统道德观念、新媒体等为关键词检索,查阅到相关论文、期刊等资料。
针对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对相关武术老师、太极拳习练者进行采访,为论文的真实性打好基础。
太极三式作为一种运动,讲究心态平和,讲究肌肉放松,讲究运行内气,并借助肢体的活动使气血通畅,对人的肢体内脏起到按摩穴位的作用。太极三式经过多年研修,参悟大道至简,三生万物的哲理,是一种为面向追求高尚生活品质的人们创编的养生功法。太极三式的招式为:迎面掌、四两拨千斤、单鞭。三式左右练习行云流水,舒展大方,动静结合,阴阳转换,默转用意之中韵达人生境界。短短三分钟,将太极拳的十三种基本技法: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融入其中,使初学者快速入门。
太极三式,运用了太极推手和实战技法,将养生与技击巧妙地融为一体。快之,一招制敌;慢行,修身养性。此拳法化繁为简,适合节奏快、时间碎片化的人群。但更精妙之处,还在于通过一段时间习练后,能让人感受到动静结合之意,阴阳相生之妙。所以这也是有习拳基础者作为提升拳法的基本课程,“太极三式”,是太极拳短期培训及提高的经典课程之一。
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消费社会无限的身体欲望膨胀,人们的身体机能越来越差,心情也越来越烦躁,这就需要身心合一观的矫正与熏陶,发挥太极拳传统道德观念的作用,在提高人们身体素质的同时有助于培养人们沉着冷静的性格,让人们体会慢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与舒适,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面临的问题:
1.普及面不广,普及阶层差比较大
太极拳是一种比较缓慢的体育运动,很多年轻人认为这是老年人的运动,再加上我们太极拳知识的普及度不够广泛,大部分中小学甚至是高校根本没有开展太极拳这种体育运动,导致我们广大青少年儿童以及青年对于太极拳的认识知之甚少,更不懂得太极拳所蕴含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太极三式化繁为简的招式特别适合我们广大青少年以及青年人习练,从而体味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2.教法落后,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开展太极拳的学校数量较少,某些普通高校武术教师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师水平青黄不接,导致没有一个较完整的科学的教学教法。使得课堂枯燥乏味,没有培养起学生对太极拳这门课程的兴趣爱好。太极三式应该被我们国民习之、熟知。
3.习练者之间缺少交流,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虽然太极拳的拳法各有所不同,但其蕴含的拳理却不尽相同,大多太极拳习练者都只钻研于自己的练拳方式方法中,与其他爱好者很少交流,这就导致我们的太极拳蕴含的传统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交流与传播。毛泽东认为:“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3]而太极拳所蕴含的中国道德理论尤为经典。王岗在《太极拳:体认道德理论的文化教场》中撷取了太极拳理中“尚中求和”、“以柔克刚”、“以静修身”、“虚实有度”、“无为而为”五个方面的内容解读了与之相对应的传统道德伦理内涵为“尚和中庸”、“守弱不争”、“以静养德”、“儒雅理性”、“平淡冲和”。[4]
国家应该成立太极拳的领导机构,制定组织太极拳的相关活动与比赛,使得国内太极拳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开展,让更多的公民了解太极拳、参与太极拳、认识太极拳、受益于太极拳。使得太极拳运动深入人心,让太极拳运动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及学习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媒体的发展,使网络成为新的消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通论》一书中概括了中国文化的五个特征,分别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核心;重德治,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根本;重道轻器、重政务轻技艺;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实用的思维方式。”而太极拳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运动,这在太极三式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太极三式缺乏宣传与推广,没有较充分的利用好新媒体这一环境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发展多年,目前传播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媒体、报刊、网络公众号等信息传播渠道受利益驱使,所传播信息大多是花边新闻及社会负能量的新闻,并没有做到媒体传承、弘扬、发展社会舆论导向的真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