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龙 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台
融媒体是一种新兴产物,其技术依托主要是互联网,传播设备主要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它的问世在传媒发展史上具有颠覆性的改变意义,最典型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使传统新闻媒介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二是使受众群体的角色和身份发生了大逆转。
在这些变化趋势的引领下,时政新闻记者则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伴随着受众群体范围越来越广泛的局势,时政新闻的发展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宽广;另一方面,受众群体需求的多元化也使得时政新闻记者的素养和能力必须有较大提升。[1]
时政新闻是新闻领域中最为关键的题材类型之一,其涵盖着党和国家的最新政治信息以及方针政策,一直以来都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青睐。权衡时政新闻的比重,对时政新闻报道应做到快捷、准确、完整、实事求是,保证其政治性、舆论导向性、时段性和版位性。
政治性是时政新闻最典型的特征,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显在的政治性,二是隐在的政治性。时政新闻显在的政治性体现在报道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及其实施的行为,例如《话端阳、品传统,跟习近平总书记学中华文化传承之道》,这是一篇关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节日报道,但题目中加上“跟习近平总书记学中华文化传承之道”,报道中反复引用习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内容,就变成了中共中央对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构建文化自信的指导精神。隐在的政治性则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间接体现的政治特征,例如关于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报道,单从内容上看,这是一则经济纠纷事件的报道,但如果结合国家关于此类纠纷的政策法规之失误来分析对待,就包含有时政新闻的政治性特征。
时政新闻在诸多新闻类型中最具舆论主流引导作用,时政新闻犹如反映社会形态最灵敏的晴雨表,时政新闻所具备的思想引领作用强大,在广大受众思想中已然形成权威性的代表形象,并且可造成一定的蝴蝶效应。在社会舆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时政新闻,其报道和观点阐述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受众的思想认识和想法,对人民群众的舆论倾向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由于时政新闻具有很强的思想引领作用,所以一般都在黄金时段播报,这取决于政新闻所担当的使命职责所在。[2]
首先,时政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要求报到得及时、准确且用语得当,能够引导正确的舆论主流。所以,时政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引用消息前要有甄别能力,冷静分辨消息的可靠性和可能带来的舆论影响,保证新闻的政治性质。
其次,时政新闻记者在融媒体带来的颠覆性改变环境下必须有创新理念,从新闻传播方式和新闻内容上积极进行创新。例如,在报道时,可将文字和视频画面结合在一起,给受众呈现出更丰富的视觉盛宴。还应注重新闻载体的创新利用,比如可利用当下最流行的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精心选择内容后传播给更多的人民群众。
最后,时政新闻记者要增强职业精神。时政新闻记者往往需要“冲锋陷阵”,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对消息进行报道。所以,时政新闻记者应端正工作态度,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时俱进,敢于说真话、讲实情,做到严谨、认真、负责,奉献。[3]
首先,时政新闻记者在报道消息时最常用的采访形式是提问,所以若能在采访提问时做到言简意赅、切中要点,则能最迅速地抓住事件的重点,最大程度吸引受众的关注,提升采访的效果,提高新闻的收视率。
其次,细节决定成败,时政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细节问题,善于观察。比如,透过被采访者的表情变化来捕捉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及时调整和转移提问的话题,保证与被访者做到问答协同。
最后,在新媒体强大的推动下,当今的受众群体更愿意在各种社交平台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所以,时政新闻记者应善于利用新媒体,增加和受众的实时互动,更能增强时政新闻的关注度,提升时政新闻记者的工作效率。[4]
融媒体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充分融合,通过对二者实行“取长补短”的整合,以实现“利益共融、宣传互融、内容兼容、资源通融”,其更加注重各种媒介和平台之间的有效融合。所以,在融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记者要敢于面对其带来的挑战,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来适应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