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分析及其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启发

2019-03-22 05:06李德永
关键词:观念人才大学生

李德永

(安徽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幅放缓、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去产能”等工作的大力推进,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调整。其中,大学生就业难题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催生的。大学生就业难题总体上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下人力市场供求失调,市场需求量小于市场供给量,大学生找工作周期增大,待业、未就业成为新常态[1]。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前途和生活的大事,也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比较关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高度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多次指示,“各级政府一定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措施想的更实,工作抓的更紧”。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高校始终处于一线位置,尽管各个高校已通过大力宣传、组织招聘、就业指导等工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做出了优秀的成绩,然而,进一步挖掘大学生就业潜力,提高大学生成功就业率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当前人力市场的供求矛盾,大学生求职的状态以及高校应当做出的调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应当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将大学生的就业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从而不仅可大大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而且还能促进我国行业、地域发展的均衡,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蓬勃建设。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待就业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了非常严峻的态势。2018年,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就坦言:“本年度就业形势复杂、任务非常艰巨”。

一方面,内外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处于调整升级关键时期,挤压了劳动力市场,再加上传统支柱行业“去产能”,持续低迷等因素,造成了宏观就业形势非常不乐观,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

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如图1所示,从2001年只有114万人,到2008年突破500万人,到2018年有820万人,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年未就业人员也将进入人力市场进行竞争,总体上看,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图1 2001—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

此外,部分大学生当前的就业择业观念也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我国高等学校进行了深化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扩招,使得大学生从最初的“社会精英”成为今天的“普通人群”[2]。然而,时代的不断变化并未彻底改变大学生看待社会的目光,其就业观念缺乏与时俱进的认识。大多数的毕业生对工作地点、工作内容都有着比较高的期待,东部沿海、北上广一线城市、国企外企均是大学生翘首企盼的理想就业目标。这种就业观念不仅加剧了局部人力市场供求失衡,造成人才“扎堆”拥挤的场面,而且还造成了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的人才缺乏,中小企业缺乏优秀人力而发展动力不足,基层事业推进困难等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可见,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共同造成了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题。

二、被忽视的人才缺口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家庭,也同时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安定。尽管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存在地域不均衡、行业差异大的特点,众多的行业和区域仍需大量的人才。

(一) 中小型民营企业

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是个非常开放、自由、活跃的市场,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可凭借自身特长找到更为合适的岗位。由于中小企业尚处于发展过程中,资金资源有限,未能给人才提供与国企外企甚至大型民企相近的待遇和机会,造成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较高,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据统计,我国当前中小民营企业人才缺口巨大。根据2007年广东省针对该省民营企业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在广东省全部民营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员工的研究生比例仅为2%,本科仅为20%,而广东省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可见,大多数的人才都聚集在1%的大型民企中[4]。这种缺口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今天,反而是更显著。

(二)中、西部二三线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速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东部沿海城市的飞速发展,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如深圳和上海。正是东部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人才。然而相对应的是,中西部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基层,人才却非常匮乏。刘金玉[3]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科技人口比例发现,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人员比例均远低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以全国科技人员平均数量为基准,中部和西部分别低于平均数,为-7.99%和-3.47%,而东部和东北部分别高于平均水平18.61%和11.29%。这种人才的匮乏,自然也会影响到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发展潜力挖掘有限。可以设想,如果中西部地区人才济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定会更加迅猛腾飞。

(三)基层单位

基层单位不仅工作强度大、工作面广,而且工作条件艰苦,导致基层在招募优秀大学生扎根创业方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推进基层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基层人员知识结构较为不合理,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数量极其有限,根据某市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基层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全部人才的6.87%[5]。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基层建设,着力进行脱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正需要有见识、有知识、有意识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他们的扎根创业不仅可成就自身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还能大力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这种机会尚未被高校毕业生所重视。

(四)新型行业

互联网无疑是近年来最热门的关键词,互联网将分散的地理空间互通互联,极大地释放了各行各业的潜能。互联网发展迅猛,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当前互联网相关行业人才缺口巨大,据统计,未来5年,中国的互联网人才达到1 000万人。传统行业互联网化,行业与互联网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也必然对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学科设置保守,未能及时跟进社会形势变化,大学生自身学习意识不足,以为互联网只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专利”,而错过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前,在某些领域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人才缺口。因此,可以说,并非工作越来越难找,而是与时俱进的观念越来越难形成。这与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是息息相关的。

三、大学生的求职观念

影响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有工作地点、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待遇和家庭位置等因素。其中,根据不同影响因素的比重,可主要分为地域导向型、企业导向型和待遇导向型择业观念。

地域导向型学生对工作单位地点有特定要求,以工作单位地点为衡量标准,这些地点往往分布在东部沿海等一线城市。这些城市经济发达,企业多元化,机遇很多,因而吸引着毕业生前往。根据《中国青年报》2017年报道,北京、上海、广州是大学生择业的偏好城市。与此同时,二三线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却缺乏愿意扎根创业,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大学生。

企业导向型大学生是最为常见的,因为往往一个好的企业代表的是优渥的福利、性价比高的工资、上升空间畅通的机遇。国有企事业单位,知名大型民营企业都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首要选择。然而在求职过程中,往往由于人数过多而产生非常激烈的竞争,人群“扎堆”后自然也导致用人单位一再提高岗位要求。

待遇导向型学生通常与前两者共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以单位提供的工资待遇作为择业的标准,实际上,这也是择业过程中最本质的目的。然而,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衡量工资待遇时,非常看重单位给予的起薪,并未以长远的目光看待自身在企业中的后续发展,导致对一些“开价”较低的企业没有兴趣,或放弃对方提供的岗位。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三种就业择业观念未能与时代发展相协调,是落后的观念,更与国家当前经济发展脱节。在一段时间内,我国会仍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中西部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经济潜力挖掘深度较浅,地域导向型就业择业观念不仅会大大降低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概率,也同时伤害着欠发达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更需要优秀的人才。此外,尽管国有企事业单位相比中小型企业在资金资源、人才培养、上升空间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型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活跃动力,它们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就业岗位。这些公司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极其渴望优秀人才的加入。

四、高校调整策略

基于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人力市场供求矛盾的阐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就业择业观念。可以看出,外部环境尽管对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先决条件,然而市场上并非是没有岗位,或没有适合大学生的岗位,事实的情况是,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并未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特点出发,而是选择传统的择业模式,这就造成了“扎堆”求职,“扎堆”失业的现象。因此,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者,应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更加合理的就业择业教育,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增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引导和教育

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是一个从懵懂到成熟的过程,所接受的教育将影响大学生最终成为其行为准则。择业就业要立足长远,要不怕吃苦,不怕寂寞,勇于选择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工作,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的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基层和中小企业。这些地方对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并且由于经济欠发达,经济发展潜力尚待挖掘,因此,从长远角度看,也是充满机会的。在这些地方工作,不仅可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的事业,还会推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非常重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优劣点,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认清自己的缺点。在求职的过程中,要做到既不虚荣,也不自卑,将积极乐观的自己展现出来,做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学校可经常组织招聘模拟,求助于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力资源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模拟考评,给出专业的考评意见反馈给学生,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劣点。此外,学生也要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跟就业指导老师讨论,重点克服自身薄弱部分,积极接受别人批评,争取以最好的自己去求职。

(三)为大学生提供人才缺口信息,引导大学生避开“扎堆”现象

大学生忙于学习往往难以有效地甄别互联网招聘信息的真伪,这就需要高校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才缺口信息。学校应当结合自身特色,积极主动收集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基层及中小企业招聘信息,及时提供给大学生,并安排讲座讲解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不防将目光转向常常被忽视的中西部地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企业发展规律,任何企业都是从小到大的,这中间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认识到中小企业的无限可能性,积极参与他们的发展建设,必定能够得到丰富的回报。

(四)设置交叉学科课程,动员学生自主学习热门知识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知识和综合素质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单一的专业学科知识不能满足企业的综合要求。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扩大调研范围,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细节,针对性做出课程增减调整。并及时开设讲座、增设相关课程以拓宽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大学生掌握更多热门知识,使得在校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能够快速了解当前社会状态,开阔视野,增大求职成功率。

五、结论

(一)由于内外环境因素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人力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降低而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主要可以分为地域导向型、企业导向型和待遇导向型,传统的就业观念容易造成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扎堆、拥挤”情况,因此,引导大学生到人才缺口较大的领域,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就业。

(三)尽管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难题,但是仍然有众多行业、领域需求人才的加入,如中西部二三线城市、中小企业、基层单位、新兴行业等。深刻挖掘这部分就业潜力,不仅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而且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四)高校应当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为大学生提供人才缺口信息,设置交叉学科课程,动员学生自主学习热门知识。

猜你喜欢
观念人才大学生
人才云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健康观念治疗
大学生之歌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