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颖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形成的基本保障。[1]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体现学校的资源优势,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
我校经过十多年全面扎实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制度和机制,开设了培养人文和科学素养的校本课程近60门。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育人模式,我校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建设思路,创新校本课程实践路径,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以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使学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课程价值观,是学校对自身课程及其发展定位的一种理解。一般来说,学校课程价值观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文化等内容。课程价值观来源于学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理念,对学校课程建设具有渗透性的方向性指导作用。[2]
我校始创于1906年,前身是名震东南的苏州振华女中,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和红学遗址,以北宋花石岗遗物瑞云峰、清代苏州织造署旧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园林式校园。2013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学校被授予 “世界记忆项目进校园实践基地”称号。
百余年来,贤达名士之流垂注有加。费孝通、何泽慧、杨绛、李政道、沈骊英、王淑贞等皆从这里起航,卓然成为大家。“名园办名校,名人办名校,名校育名人,名校彰名园”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精炼概括。学校创始人王谢长达 “求人不如求己”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学校师生积极进取、自强不息。2006年,正值百年校庆之际,何泽慧、杨绛、陆璀三位校友分别题词“爱国奋进”“实事求是”“团结奋斗、振兴中华”,这是对学校师生百年来教育追求的最好诠释。
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学校以 “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创新人才”为学校办学使命,传承 “爱国奋进,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的学校文化精神,以全面的学习体验、和谐的思维方式、完整的生命成长,构筑起 “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师生的本色人生”的育人目标。校本课程建设以科学与人文并举,以多维创新、注重实践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整合。
我们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富有创新能力的教育一定要建立宽广的课程体系。在学科门类非常齐全并包含了丰富文化元素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找到自己最好的方向,以此成为最好的自己。
学校构建了四维二选一定制的校本课程体系 (见图1)。四维课程指围绕 “审美、人文、感恩、生命、智慧、创造”六个主题的全面素养课程;围绕学科拓展和兴趣特长两个方向的核心提升课程;围绕诗歌教育和科学创新两个课程基地的实践探索课程;围绕为某一领域能力突出、有特长的学生而个性定制的高阶荣誉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时分为校本必选和校本自选两大部分。全面素养课程是全体学生的必选课程,三年中分三个学段完成。核心提升课程和实践探索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自主选择,三年中修完规定学分。通过四维课程结构和二选一课程实施方式,学校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快乐学习、主动发展、发挥潜能、全面成长。
图1 四维二选一定制的校本课程体系
2018年,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教育集团成立。集团校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契机,研究多样化的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提高办学质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发适合学生个性特点、兼顾学段贯通的、形式多样的优质校本课程。一是积极发挥江苏省苏州艺术高级中学艺术教育的引领,探索艺考生的跨校研修模式;二是探索初中学生集团内高中先修课程的学习;三是构建初高中校际课程体系,探索集团内学生校际课程选修学分制度,实施优质集团课程的跨校共享。
我校设有 “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和 “科学创新课程基地”两个江苏省优秀课程基地。
科学创新课程基地包括:纳米科技与环境科学实验室、绿色栽培、影视教育、智造工坊四个实践基地。结合物理、化学、生物、艺术、工程等多个学科,开发建设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支撑的大学、高中一体化的创新课程,在理科、工科、文科的跨界结合地带,提升教育的创新水平。科学创新课程主题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课程教学独具开拓性和领导性,课程模式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课程一改传统笔试的结课方式,由中科院专家团点评结题报告,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每个小组成员都在专家指导下经历了开题报告—课题进展—结题的完整训练。
诗歌教育课程致力于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回归中华文化的“诗教”传统。基地建有 “校园碑刻”“姑苏诗情”“诗歌长河”“星河诗梦”四个情景教室,并配套《校园碑文选读》《文学苏州》《诗海巡览》《我坐在窗前》校本教材,在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分别开展主题式诗歌类的校本课程。诗歌教育基地还开发实施多项诗歌与学科融合的创新课程,如经纬之间——织造文化课程 (历史);从诗歌中解读经济与社会发展 (政治);诗与桥 (地理);古诗吟唱、京剧艺术 (音乐); 诗与画 (美术); 诗情花意、诗经中的植物 (生物);读诗悟理 (物理)等。“红楼诗画”“青春诗颂”“校园诗韵”三个情景教室则成为学生自由创作、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两个基地的课程在我校同步推进,相辅相成,既让诗性更 “科学”,也让科学更有 “诗意”,使学生的创造力素养得到全面提升。2015年,我校 《开发学生的 “天才秉性”——创造力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践》成功申报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并于2017年年末顺利结项。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一支充满创新精神和紧密合作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学校建立三级 “教师智库”。聘请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学者,组建智囊团,高位构建、高端引领,形成第一级智库,为课程建设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支持。集团校课程管理委员会为第二级智库,承担教育集团课程开发与规划、协同与统筹功能。校本课程项目组以学校教师为主,形成第三级智库,负责校本课程的具体设计和实施。
学校 “教师智库”组织通过实践研究的方式,积极回应和支持国家战略发展,为课程建设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重要支撑。学校倡导 “做一个有生命质感的教师”,保护和发展师生的 “原创性”。学校引导教师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探索 “基于学情,体验探究”的高效课堂。
学校积极推动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提倡教师让学科课程回归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体验科学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多元性特点的机会和空间;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使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
各学科开展 《高中英语课堂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培养高中学生生物学科能力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混合式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以课题研究引领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呈现了 “一科一研”的良好态势。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实行项目制,遵循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阶目标、绩效考评”的项目建设组织管理原则。项目组教师通力合作,协调有序地推进建设进程,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例如,语文组老师组建项目组团队,设计 “读好一个人”读书项目,制定项目目标、学习内容、活动流程和评价方法。通过开展 “阅读名人”活动,让学生丰富文史知识,增长见识,激发志气,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健康人格。数学组教师建立项目组团队,秉承 “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向兄弟学校学习取经,开展课堂教学 “流程再造”项目制教学改革研究。
学生是项目制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各项目组学生在专用教室内参加学校的科创实验课程、微电影制作、绿色栽培等课程。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验了跨界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过程。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项目组学生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创造出了许多有创意的作品。如 《朝花夕十》、苏州十中版 《南山南》《神秘的笔记本》等多部学生创作的微电影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微电影课程涉及文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拍摄制作微电影,充分体验了学科融合和合作互助的重要性。在项目推进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创新、互助学习、团队协作能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设与改进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从只关注自身学科和课堂教学,转向关注跨学科整合和对课程整体的理解;教师充分发挥自主精神和钻研精神,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给教师赋权增能,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问题解决与研究能力、创新性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能力、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不断提高。
学校老师们共同研发并不断完善了我校诗歌基地课程和科创基地课程。在江苏省课程基地视导中,两个基地课程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在参加教师专业素养竞赛中荣获市级奖项几十人次。多位教师在2017年全国中学物理实验创新展评活动、江苏省高中物理实验教具创新评比中获一等奖,还有老师自制的教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教师们的校本选修课程不仅在校内开设,而且也被苏州线上教育中心邀请,作为名师面向全市学生开设,获得广泛好评。
多维创新、开放自主的校本课程,既满足了学生全面成长的整体需求,也为拥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增长才华的资源和舞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逐步得到提升。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全国中学生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评比等竞赛活动中,共有6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18年,何苏琛同学荣获第32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决赛)金牌。吴航、高金龙、华一凡、宋钦等四位学生在IMMC(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中华赛决赛中表现优异,我校成为江苏省唯一一个参加IMMC2018挑战赛决赛并获奖的学校。他们的竞赛之路与学校的学科荣誉课程密不可分。蔡新之同学参加了学校实践探索类的微电影课程,创作的 《雨季不再来》微电影作品荣获中国教育电视协会微电影评选一等奖,也因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坚持人文与科学并重、理性与感性共生、传统与现代共通、本土与国际共融,师生共建,开放包容,处于不断的改进完善中。
多年的实践探索,让学校走出了一条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的办学精气神融入师生血液,熏陶滋养着学校师生,成为我校独有的教育场。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社会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校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校本课程建设实施为抓手,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提高办学品质,实现学校向更高层面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