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铮
(辽宁省新民市人民医院,辽宁 新民 110300)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一种危害较大的疾病,也是临床上主要致残、致亡型疾病,并且该病的复发率较高[1],是一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不其涉及到三个基本的病理过程: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干预,是降低疾病危害的重要保障[2]。现以我院诊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资料:对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分期,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8.03±2.06)岁,BMI指数为20~27 kg/m2、平均BMI指数(24.62±0.37)kg/m2;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8.37±2.07)岁,BMI指数为21~28 kg/m2、平均BMI指数(24.97±0.37)kg/m2;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甘肃祁连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2021159,规格25 mg)联合氯吡格雷(泰嘉,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规格:25 mg)治疗:两种药物每日各口服100 mg与50 mg,每日1次;观察组给予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两种药物每日各口服75 mg与50 mg,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治疗效果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量表评分的变化来进行判断,具体分为:①显效:患者的NIHSS量表评分显著改善,患者相关病症有较大的好转;②有效:患者的NIHSS量表评分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患者病症有所好转;③无效:患者的NIHSS量表评分未变动或者是恶化,患者的相关病症未改变或恶化,有效为显效、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或卡方检验,取P<0.05时差异显著。
2.1 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6.0%(43/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0%(36/50),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χ2=2.954,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
2.2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累计出现1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累计出现7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n(%)]
我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发国,该病的发生对于患者及其家庭均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抗血小板凝聚成为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思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是常用药物。临床研究显示血小板释放的A2血栓素能够刺激血管收缩;阿司匹林能够形成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血小板A2血栓素的释放,从而实现阻止血小板凝结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对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前列环素形成刺激性影响,从而达到对血小板凝聚的阻滞作用[3]。氯吡格雷是一种能够起到阻断ADP非竞争性受体P2Y1的药物,能够结合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阻断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的结合,从而对血小板的凝聚形成阻滞作用[4]。此外,氯吡格雷对于ADP引发的血小板活化也具有抑制作用,能够起到抑制由其他诱导剂而导致的血小板凝聚。但是,大量的临床上实践也表明大量的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于患者脏器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制约患者治疗的综合效果,影响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所以,控制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使用剂量以保证在不影响使用效果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焦点。
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6.0%(43/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0%(36/50),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χ2=2.954,P>0.05);所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取得的疗效与常规剂量相似。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0%。因此,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能够降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王雅君指出采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够降低药物对患者造成的脏器损伤,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性与治疗认可度[5]。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的方案,能够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