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
大概2003年的时候,我还在念初中,偶然在一本中学生的杂志上看到了一段科幻小说的连载,是张之路的《非法智慧》。肠脑的奥秘和开发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从那时起,每当我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总在幻想要是能在肚子里的肠脑上植入一个芯片就好了。当然目前来看这件事情还是天方夜谭,但不可否认这篇科幻小说激发了我对肠脑的好奇心,并维持到了现在。
近年以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方兴未艾。人类终于开始逐步接近肠道里最深奥的奥秘。段云峰博士是中国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之一,他撰写的这本《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用比较有趣的形式,给我们科普了肠道菌群影响人体健康的基本原理。
段博士最开始从自己跟微生物的缘分讲起,让我不禁回想起了20世纪90年代自己念小学的时候,自己也是调皮捣蛋的“孩子王”。书中有一些内容刷新了我们的认知。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食品大都是绿色有机的。然而段博士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情况可能刚好相反。他发现有一些农民喂鸡的玉米很多是发霉的,这些吃发霉食物的家禽,它們肉和蛋的安全性自然要画个大大的问号。
不仅于此,段博士还在书里给我们介绍了当前特别火的肠菌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肠道菌群对阿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治疗的影响;粪菌移植会不会“顺便”移植了人的思想;阑尾是不是无用的器官;“肠脑”和“大脑”谁更厉害……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偶尔想起,但处于微生物组学和人体基因组学非常前沿的内容。
段博士的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果蝇“找对象”的故事。这个故事,我已经跟很多人讲了很多遍,每一次都让大家耳目一新。这个故事是这样:果蝇喜欢糖,这是果蝇的天性。把果蝇分成两组,一组一直吃糖——西瓜蝇,一组吃最终可以转化成糖的淀粉——淀粉蝇。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两组果蝇混到一起,观察它们的交配行为。按照常理,果蝇天生喜欢吃糖,那么混到一起之后,不管是西瓜蝇还是淀粉蝇自然都喜欢找西瓜蝇当对象。然而,科学家发现真实的情况是:淀粉蝇还是喜欢和淀粉蝇做朋友,西瓜蝇亦然。段博士在书里说,这个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爱TA就多跟TA一起吃饭吧。换言之,要抓住一个人就先抓住TA的“胃”。
长久以来,我都非常喜欢这样的科普形式。我反感道听途说,浅尝辄止,复制粘贴的所谓科普知识。我对学术论文也时常敬而远之——当然我知道,阅读科学论文是迈入科学殿堂最专业的路径。但唯独对段博士的这种科普形式缺乏抵抗力,爱不释手,《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让我手不释卷。
段博士的科普形式是讲科学道理,但是会从科学研究的试验,或者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起,这就让我这个理科生产生了“共情”,也让我同理心泛滥。我可能不太愿意去看一篇SCI论文,但我会非常喜欢看一篇从SCI论文讲起的,跟我的生活或者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科普文章,让我在科学的乐趣之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确信这些知识是权威可靠的。当陷入知识海洋、资讯大潮的时候,我更倾向于相信专业的科学家。
总体来说,我认为,相对于肠道菌群专著,以及国外出版的微生物著作,《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是一本中国权威科学家撰写的有趣有料的肠道菌群科普书。肠道,是人体健康的风雨江湖路。晓肚知肠之后,我们可以更科学地接近人体健康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