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电报,40年没拍过了吧?
印象真的不深了。但是作为一个年过半百,而且一家几口人不在一个地方生活的老年人,对电报这种古老的通讯技术,还是用过的。
记忆里,电报是个不祥之物。因为我小时候,拍电报是个花钱挺多的事,几个字,就得几块钱,那时的人才挣多少?算得上是凤毛麟角了的八级工,一个月的工资也才一百块零八毛!普通人家,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块儿,未准能到一百块钱。一大家子——四五六七八九十口人(那时候,一个家庭生三四五六个孩子的十分普遍,若再有俩老人,超过十口的都不罕见)——的口中食、身上衣,可全指着这点钱过日子呢,因此大多数人家的日子过得都挺捉襟见肘的,不遇到非得在第一时间通知对方的大事,谁舍得拍电报?
不过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过日子能遇到什么必须非得在第一时间,通知对方的大事?除非是家里有人要断气了,急着要在外地的家人赶回来见最后一面这种一点也耽搁不得的事。
我小时候,有段时间跟父母去了五七干校。那个干校建在一个离最近的公社(现在叫乡镇了)也有十几里距离的一片荒山脚下。刚去的时候,除十排干打垒的土坯房外,啥都没有,大人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白天开荒,晚上学习,百十号人的生活用水要用驴车到公社去拉,晚上就点煤油灯。我们一帮小屁孩儿,当然不懂大人们的忧伤,每天都玩得不亦乐乎。
公社的邮差好像是每三天会来这里一次,他一来大人们就会围上去,问有没有自己的信。我是长大了以后,才渐渐懂得了,一个人在去乡千余里,而且又是被赶到了那样一个艰苦到对自己的命运完全无法掌握的环境中时,能够收家书,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老杜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虽无“烽火”,但不是只有“烽火”才要人命!
虽然大家都很渴望接到家书,但却绝不希望接到电报。因为接到家书代表的是家人平安,接到电报则意味着,家人十有八九是出事了。
再说个“特别”的事吧。一天深夜,住在我“家”隔壁的刘先生,突然被从公社来的十几个民兵从被窝里拎出来,五花大绑地给带走了。后来,我们才知道,有人给他拍了一封电报。但那电报没字,就是一串数字。这位刘先生本来就出身不好,还留过苏,有海外关系,当时,中苏正在珍宝岛打仗,于是,公社的人就怀疑他是苏修特务,电报上的那串数字,一定是别有深意。
半个月刘先生才被放了回来,据说经过一通内查外调,最后弄明了,电报的内容是“母病危,现在二姐家,速来”。但之前他们一家人,考虑到万不得已要拍电报时,还是能省点钱是点钱。于是,他们就约定了用一个数字找表一个意思,比如:“1”代表父亲,“2”代表母親,“3、4、5、6”分别代表几个地方,“7”代表病情危重……
往事如烟,都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