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

2019-03-21 00:38杨胜群孔昕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邓小平小康社会

杨胜群 孔昕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8月20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历史地位有一个全面、高度概括的评价,即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这三个定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每个定位都有其独特含义。其中“总设计师”的定位,是指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确立“基本思路”设计的历史贡献。在党的历史上,给一位杰出人物以“总设计师”的历史定位这是第一次,这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历史独特性和邓小平在这一伟大事业中的独特历史地位。

长期以来,人们对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贡献研究、阐释的比较多,而对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總设计师的历史地位及历史贡献,从宏观上研究、阐释相对较少。有的人认为,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只是提出过一些基本理论原则;有的人则认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头一二十年所作的设计已经过时了。无疑,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邓小平在开创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持从中国最根本的国情实际出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人民群众新的实践经验,不仅系统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而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基本设计。其中,最重要的设计有:党和国家基本政治路线设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设计;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设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设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设计;对外开放目标、途径及步骤设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目标、途径设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设计;军队现代化建设设计;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设计;实行祖国和平统一的方式设计;党的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设计,等等。历史表明,这些基本设计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走过40年,回顾、梳理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作的基本设计,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总结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成果,更好地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非常有益的。

党和国家基本政治路线设计,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设计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是继续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抑或是开辟另外一条新路?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选择了开辟新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设计,也就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其他设计,都是这一整体设计的展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已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但是,他感到,要把这些思想原则确立为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还需要找到立论的实际依据,而深刻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进行党的指导思想及各方面的拨乱反正,认识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后党的指导思想之所以陷入“左”的错误,主要是脱离了实际,脱离了中国的基本国情。1979年3月,他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等实际情况,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正式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87年8月,十三大即将召开前,邓小平明确要求十三大报告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根据,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举措。他说“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一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正式作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正式概括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此后,邓小平强调指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之所以说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是因为它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基本遵循,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是党领导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今天,我们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这条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及步骤设计,即小康社会目标设计和“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及步骤设计

小康社会目标,是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基本设计的神来之笔。这一设计特别符合人们传统社会理想,突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点目标,极富人民性,因而能极大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40年,可以说是党和人民按照邓小平小康社会目标设计,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40年。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最大的愿望,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没有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过全面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真正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和步骤并开启中国现代化实际进程的是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等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和到二十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客观地说,当时提出这一目标特别是时间安排的客观依据是不足的,再加上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党的指导思想陷入“左”的错误,使这一目标的实施遭到严重挫折。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后,我国虽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基础薄弱,比例失调,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

邓小平是四个现代化建设决策的参与者、实施者,他清醒地意识到二十世纪末中国要实现国际标准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从而在1979年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标准,这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小康目标。在提出这个小康目标的同时,1983年邓小平在对江苏等发展较快的地区调研后,又提出一个新的发展目标——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目标同小康目标是不同的)。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如期基本上实现小康目标,实现了中国标准的现代化阶段性目标,开始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

也就是在酝酿、设计小康目标和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及步骤。这就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及步骤设计,是一个体现中华民族追赶先进国家雄心壮志的设计,又是一个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设计。它的提出,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次有了一个清晰、切实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进入本世纪后,按照邓小平的设计,党领导人民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九大历届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小康社会建设”一直是主题词,奔小康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邓小平设计的小康社会目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战略目标。党领导人民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积累了新经验,形成了新认识,对小康社会建设这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进一步作出了分阶段实施的具体设计。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布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和要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达到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最终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奋斗目标实际上是邓小平设计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对于怎样分步骤实现这一目标,邓小平来不及作更具体的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分两个阶段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的部署把邓小平设计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这是对邓小平“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设計的丰富和发展,也体现了党和人民的雄心壮志。

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设计,即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的设计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由落后国家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要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中国“从十几亿人口搞饭吃”起步搞现代化建设,需要寻找突破口,需要确定战略重点。邓小平把科学技术设计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这既是基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更是基于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基本国情。

上个世纪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世界发生第三次科技革命,并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科技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到七十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科技水平不仅总体上至少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二十年,而且还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5%左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70%。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到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进一步抓住科技发展引发的产业革命机会,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引发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竞争。邓小平感到,仅仅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已经远远不够了。1988年9月,他在同来访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谈话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科学论断。一个多月后,他又在一次视察谈话中指出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的这些论述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重点地位,形成了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设计。

按照这一设计,党中央把加速科技进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了出来。1989年11月,党中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在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提出要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实施全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践证明,邓小平把科学技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的设计是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作为强有力支撑的。当前,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竞争特别是高科技竞争。我们只有坚持这一战略重点设计,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进步,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待续)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邓小平小康社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红色读物
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其历史定位
对外汉语听说一体化教学模式新探——以初级阶段听说教学为例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