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媒体融合既是一场观念的革新,更是一场技术的变革。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催促全媒体记者的时代转型与能力迭代,在当前物物皆媒体,人人皆可传播的时代,记者必须不断创新,积极探索融合发展之路方能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大发展、大变革,才能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把关人”与引路人。
何谓融媒体记者?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学者史蒂芬·奎恩曾提出过“全能记者”这一概念,其所说的“全能记者”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用手机报道突发事件,这是最基本的能力;第二,能够在短时间内为网站提供稿件、视频和博客新闻;第三,要能够为报纸写作深度报道,为电视台制作纪录片。拥有这三个层次的新闻记者是融媒体时代最理想的状态。由此可见,融媒体时代,记者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媒体采编技能之外,更需要具备对新闻事件进行多媒体整合传播的策划能力。
报纸、广播、电视台、门户网站、新闻资讯客户端等媒体工具向用户呈现的都是新闻的集合体,只不过每一家传统媒体所聚合的新闻大都是自己的新闻从业者采写编评的原创内容,网络媒体所聚合的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数量庞杂的传统媒体内容并对它们进行二次加工。事实上,用户需要从新闻聚合媒体为他们提供的新闻海洋里搜寻、聚合、整理并筛选出更有价值的新闻资讯。这正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以及越来越多新闻聚合平台崛起的根本原因,聚合媒体以算法为主导的个性化新闻生产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然而,新闻聚合平台并不是万能的,其生态的良性进化依赖于大量自媒体账号向用户提供更加专业、更加细分、更加个性化的聚合功能。例如,聚焦于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自媒体及其记者,能够帮助它的粉丝节省大量搜寻行业信息的时间,而把他们引导到可信的信源。诸如一点资讯这样的聚合平台,其算法会向用户提供无数条可供选择的新闻内容,但真正有价值的自媒体所提供的聚合功能,可能只会每天向用户推荐六七条,但它却包含着一个作为知识来源的新闻从业者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我们所处的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都充斥着难以计数的海量信息,除了聚合它们之外,我们还需要媒体去鉴别新闻的真伪。尽管大量的用户在传统媒体上停留的时间已经日趋减少,但在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方面,他们仍然对传统媒体保持着较高的认同度。事实上,用户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传统媒体,而是传统媒体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鉴别新闻信息可信度的经验方法和解释信息为什么可信的事实根据。在这方面,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从业者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功课要补上。然而,这也恰恰是自媒体及其从业者所陷重围的一个薄弱环节,他们只需要一个提升自身新闻专业能力的方法,就可以突出重围。在今天这样一个甄别真假新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后真相时代,自媒体从业者的新闻素养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
由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组织、公众人物等都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需要有人观察和监督他们,以防他们利用自身的职务之便或者信息的不对称性对公众福祉造成巨大的危害。对这些群体的监督恰恰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利用自身的出现和在场,来告诉这些机构及其行使权力的成员他们的言行正在被注视。一旦他们违背了公众利益,媒体便会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对这些公共事件进行深度的调查、报道和揭露,以期将公共利益的损失最小化。在调查报道方面,与自媒体大量采用二手信息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媒体因其较为雄厚的实力和专业的能力而贡献了大量有价值、有广泛影响的深度报道。尽管如此,与传统媒体相比起来,由于自媒体从业者的进入门槛较低、人员规模较大,因此它在社会监督方面的价值在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凸显出来。如何扬长补短,是自媒体及其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媒体的赋权功能意味着,它不仅仅在向公众呈现新闻内容,它还应该向他们传授获得有价值的新闻内容的方法,还应该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和新闻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社会公民的媒介受众逐渐从一群乌合之众进化为具有公民意识的对话者和参与者。这样,他们就懂得了如何利用新闻的功能和价值来服务自身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他们也掌握了与媒体从业者进行互动、展开合作、参与传播的方式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受众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对象,而变成了主动的新闻生产和传播主体;新闻也不再是一个结果,而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相比起传统媒体充当把关人角色而筛选编排的新闻内容而言,自媒体近几年在重大新闻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诟病,但它对公众参与生产和传播过程的赋权是仍值得肯定的。
既然赋予了用户以参与生产和传播的权利,那么媒体及其新闻工作者便该进一步地为公民提供一个广泛发表意见并进行公开讨论的公共空间。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自媒体,都应该允许公众在它创建的讨论空间中同时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而不仅仅只是持有相似观点和相同情绪的人。在这个功能上,传统媒体所做的努力实在不够,而自媒体空间中的讨论又严重的缺乏理性,一方面保守有余,另一方面情绪过度,这都使得媒体组织起来的公开讨论的意义和价值大打折扣。只有那些建立在真正事实和纯粹公意基础上的讨论才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而建立在假新闻、伪事实、个人化和情绪化基础上的自说自话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无效讨论。这既是传统媒体要思考的课题,也是自媒体必须直面的困境。
在融媒体背景下,人们对信息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一起社会事件,人们不仅关注过程,还会探讨背后的法律人性问题;一则政策出台,比起冷冰冰的条文,人们更希望知道新政策对自己有何影响……如果媒体仅仅停留在“阐述事实”的报道层面,一定会失去竞争力。因此记者要强化自己的用户意识,在策划内容时,首先必须明确用户的需求点,兼顾不同群体,并关注报道的阅读量、分享量、评价量、转载量、互动率,不断提升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具价值的报道。
融媒体时代的报道以多媒体呈现与超文本写作特点著称,即使多面手记者,也很难在所有领域都具备一流技能。因此“协同作战”是每个融媒体记者必须形成的工作方式。
作为内容生产的一手信息提供者,也是离真相最近的人,融媒体记者不仅是内容生产者,更要成为运营平台的内容组织者。身份的变化对记者的全局策划、沟通协调和资源利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作为新闻事实报道与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新闻报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此前,记者在新闻现场亲眼目睹所获得的资料为第一手材料,因而其报道的内容更贴近真实,公众也不会质疑其真实性与准确性。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一个人人皆可传播的融媒体时代,公众不仅可以参与突发事件报道,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提供素材。记者若不多方求证,公众必然会质疑媒体的公信力。
因此,在突发事件中,融媒体记者除了要“在场”提供第一手新闻材料之外,还要利用好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用户贡献内容,将其纳入自己的报道中,以此获得充盈的“现场感”。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进步推动着传媒业已然进入了欣欣向荣的新阶段,同时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形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因此,新闻记者要更加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立足于新闻媒体发展实际,迭代新闻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