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发展新路径探究
—— 以“环巢湖研究”为例

2019-03-21 05:22
巢湖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巢湖学报栏目

陈 凤

(巢湖学院 学报编辑部,安徽 巢湖 238000)

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包括地域范围、学科水平、作者队伍、编辑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教育部“名栏”工程实施后,特色栏目建设成为提升地方高校学报社会影响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特色栏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罗传青认为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与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互为依存、互促发展[1],贺晴通过对陕西省8种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栏目定位、政策扶持、审稿制度、编辑人才队伍等是建设特色栏目的重要方式[2],李夕菲认为坚持特色化办刊与推广学术成果的主要方式是要依托优势学科、邀请名家撰稿、宣传栏目品牌等[3],禤展图提出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需要挖掘地方资源、争取政策支持、依托学科优势、打造优秀的作者团队和编辑队伍、重视审稿专家作用等[4],王兴全指出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想要获取更多的注意力资源就必须依托地域独特资源、重视作者群体建设、做好编辑策划、培养读者群等[5]。从以上这些研究成果来看,主要还是从地域资源、栏目定位、政策支持、作者队伍、编辑队伍、审稿专家、学科优势等等方面着手,虽然由于地域不同学校不同研究内容有所差别,归根结底提出的发展道路还是一致的,也就是围绕特色栏目建设中提升学术质量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角度和讨论重点长期以来没有改变,不能对于新时期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如何进一步发展提供更适宜的对策建议。多数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都是基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而创立,区别之处只是在于研究内容不同,研究方法没有太大区别。如果想要在特色栏目建设上取得新成果,还需要从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策略上寻找发展新路径。《巢湖学院学报》“环巢湖研究”特色栏目自创设时起,就致力于探索特色栏目的发展新路径,探索结果可以为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一、环巢湖区域的文化特征

众所周知,安徽省的区域文化与水密切相关,水是文化之魂。所谓“三条水系带出三大块文化”,这是人们对安徽区域文化的习惯性认知。淮河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三大文化圈,各具特色,影响深远。其中淮河文化以哲智见长,皖江文化以文章著称,新安文化兼具人文和商业气息。安徽除了三条水系之外,还有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翁飞称环巢湖区域所依托的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圈——环巢湖文化圈”,认为巢湖水系属于皖江流域,因此称其属于“皖江文化圈的子文化圈”[6]。皖江文化圈自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作为子文化圈的环巢湖文化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环巢湖研究”特色栏目正是基于环巢湖区域进行研究。关于“环巢湖”的地域范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按照自然水系来划分,它应该泛指整个巢湖流域;二是按照行政区划,它应该包括合肥市、原地级巢湖市两个市全部和六安市一部分(老市区及舒城县)。这样一个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区域划分,与目前经济地理上省会经济圈的区域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谋而合的[7]。环巢湖区域是一个宜“古”宜“今”的概念。“古”在于该区域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古至今都有人类长期活动的痕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资源,早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区域文化特征。“今”在于相对于安徽省的传统区域划分来说,环巢湖区域概念被提出是一个比较晚近的时间,而且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崭新过程中。具体来说,环巢湖区域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巢湖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巢湖之东约40公里处发现的距今约30至40万年前的“和县猿人”,在巢湖南郊发现的20万年前的“银山智人”,在巢湖东南约20公里处发现的距今约5500年的凌家滩遗址,以及诸多石器时代遗址和殷商汉唐遗址,显示出环巢湖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厚重底蕴。从古到今,环巢湖区域还出现了无数的历史名人,楚汉争霸的谋士范增,三国时期的名将周瑜,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宋代名臣包拯,近现代的张治中、冯玉祥等著名将领等等,政治、军事、文化名人辈出,环巢湖区域也一直是军事重地,张辽大战逍遥津,太平天国运动拉锯战,淮军重要根据地等等,都体现了环巢湖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是兼容并包的“水”文化。巢湖流域水网密布,水文化是环巢湖文化的鲜明特征和个性标志。巢湖水系在地理上是安徽省重要的水系之一,流域总面积13486平方千米,约占安徽省总面积的9.3%,流域形状东西长、南北窄。跨合肥、巢湖、六安及安庆4市的16个县[8]。环巢湖区域文化与水密切相关,体现的文化品格可以概括为“广纳百川,兼容并包;奔流不息,刚柔并济”。该区域在历史上曾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的相汇交融地带,本土和外来各种文化交融碰撞,兼收并蓄,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三河古镇、巢肥运河、无为大堤、长临河古镇等等,都是水文化的重要载体。环巢湖区域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盛产银鱼等著名水产,近年来旅游资源开发也是围绕着水文化而展开。

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和”文化。环巢湖区域在一定历史时期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世代代勤劳俭朴、团结互助、以和为美。环巢湖区域的人民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创造出了许多灿烂的文化,比如巢湖民歌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劳动人民在耕作时自然形成的曲调,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融洽,入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9]。此外,环巢湖区域的人民长期依水而生,每年传统的休渔期和捕鱼期体现了休养生息的自然规律。总之,环巢湖区域的“和”文化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四是锐意创新、蓬勃发展的“新”文化。历史上地处江淮之间的环巢湖区域处于承东启西的过渡地带,接受外来文化的时间相对较早,随着近代西学东渐,使得这一地区的开放度更高、包容性更强、创新意识也更浓[7]。环巢湖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致力于求新求变,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长,高科技产业正在聚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共进,传统产业锐意革新。合肥市正在打造的“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特色名片正是“新”文化的重要表现。作为“大湖名城”,环巢湖区域的旅游开发项目围绕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不断创新开发途径;作为“创新高地”,合肥市的区域经济中心地位正在依靠高科技产业的创新驱动日益凸显。以环巢湖区域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体现了该区域中锐意进取的“新”文化。

二、“环巢湖研究”特色栏目创建背景及发展新路径

(一)创建背景

地方应用型高校学报,尤其要注重在区域研究领域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发挥自己应有的重要作用。学报具有推动区域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区域研究承载的不仅仅是学术范围的探讨,更是提升本地区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巢湖学院学报》长期以来对于围绕环巢湖区域的学术研究一直给予重视,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区域研究,积极地进行特色栏目建设。

2005年12月,学报召开了首届江淮文化暨巢文化研讨会。之后,学报开辟了“江淮文化论坛”特色栏目,发表了关于地名考释、水下考古、地质特征、文物研究等江淮文化相关文章。2008年后,学报开辟了“凌家滩文化研究”栏目,刊发了数篇凌家滩文化研究的优秀文章。2011年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地级巢湖市被撤销,作为县级市并入合肥市。2012年,学报顺应巢湖行政区划改变的大背景,开辟了“环巢湖研究”栏目,刊发区域研究的优秀论文,为环巢湖区域的新发展贡献力量。“环巢湖研究”成为《巢湖学院学报》重点打造的特色栏目,也是目前环巢湖区域研究学术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

(二)发展新路径

教育部“名栏”工程启动后,许多地方高校学报纷纷围绕地方特色来建设特色栏目,多年来虽然诞生了一批获得“名栏”称号的地方高校学报,但是区域研究的成果与区域发展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不能匹配。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趋势下,地方高校学报如果不能解决将区域研究的理论成果适用于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这个大问题,就不能更好地在地方高校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不能体现学报自身的价值和地位。学报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融合需要拓展新方向、试用新方法,必须做到学术研究与区域发展相辅相成,不能为了维护学术研究的理论性而排斥区域发展的需求性,也不能牺牲学术研究的理论性来迎合区域发展的应用性。

环巢湖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环巢湖区域研究却不能仅仅囿于文化研究的范畴,继续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这样无异于故步自封,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新定位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文化研究的重心总体来说倾向于人文历史等方向,学报之前所设立的“江淮文化论坛”“凌家滩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都偏重于文化研究的方向,学术理论性较强,实践应用性不足。“环巢湖研究”特色栏目致力于将环巢湖区域的相关研究范围向外拓展,突破文化研究的范畴,涵盖更广泛的区域研究方向,努力开辟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新区域研究发展道路。

近年来“环巢湖研究”栏目文章的研究方向和涉及的学科领域日趋多元化,正在努力将学术研究与地方发展结合起来,做到理论性与应用性融合协调发展。这些学术论文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并从四个方面探索特色栏目发展新路径:

1.探究区域文化的渊源流变

对于某一区域文物考古的研究往往是探寻区域文化脉络的最初步骤,也是区域研究的重要起点。环巢湖区域是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凌家滩遗址”“放王岗一号汉墓”等遗址遗迹,都是古代人类生活痕迹的证明,也是研究区域文化的起点。近些年来,“环巢湖研究”栏目围绕凌家滩文化、和县猿人、巢湖放王岗一号汉墓、地方州志、方言文化等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环巢湖区域文化发展的源流。周怀宇根据巢湖流域的史前遗址对于“有巢氏”文明进行了解读,指出“有巢氏在争取生存的历史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充分说明了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10]。宁业高通过对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巢湖流域的军政文化形态进行分析,认为这是合肥市“大湖名城”战略的文化基石[11]。每个区域文化往往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其形成演变过程和自身特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区域文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无论是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区域文化的文明特征,还是从微观上研究具体某一实物或现象的历史渊源,都是对区域文化内涵的挖掘。考古学的实践和历史文献学的理论,都能推动对区域文化渊源流变的深入探讨。

2.寻求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

区域研究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如何把区域研究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是研究者亟需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来探索旅游经济,还是从自然环境条件方面来探索资源开发,都是在寻找区域研究与经济发展的最佳契合点。环巢湖区域的研究目前在发展路径上主要围绕“古”文化、“水”文化和“新”文化三个关键点进行突破,“古”文化在于利用该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梁诸英从整体上对于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环巢湖区域旅游产业开发的作用进行了论述[12],杨松水利用区域内的淮军文化、三国文化等历史文化进行文化园建设的研究[13-14];“水”文化在于利用该区域水资源丰富的特点,着力打造与“水”相关的旅游产业,如三河古镇的开发、庐江县齐嘴村的开发等[15-16];“新”文化在于围绕合肥打造“创新高地”的目标推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如对于合肥市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的效果分析和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等[17-18]。在这个过程中,区域研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融合与否既是区域研究能否找到新的突破点的关键,也关系到经济发展能否拥有区域研究作为后盾的强力支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损害自然环境,也越来越成为区域研究中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对于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越来越多也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3.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展现历史人物新魅力

区域研究中避不开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这是每个区域都拥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环巢湖区域的传统文化基础丰厚,过去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环巢湖研究”之前的区域研究特色栏目已经对于地名考释、历史人物等做了很多研究,目前重点在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研究的新内容、新方向。如:对于巢湖民歌的研究,可以就它的传播推广方式等作出新探索,马磊在文章中就提出把“跨界”唱法引入巢湖民歌的传唱中,促进巢湖民歌的发展与创新[19];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区域内知名历史人物的研究依然是热点,朱引玉对于项羽死地的研究并对“身死东城”提出新的观点[20],陈恩虎等指出周瑜军事战略路线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产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不同的阶段[21]。李晖对于以往被忽略的一些环巢湖区域历史人物如南唐状元伍乔、唐代才子曹松等人的研究[22-23]拓展了区域内历史人物研究的范围。其他历史人物在环巢湖区域的重要活动,同样是环巢湖区域研究的范畴。陈梧桐的研究指出元末明初朱元璋掌管巢湖水师对其夺取南京的重要意义,是其早期起义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24]。这些研究继续深入挖掘区域内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发现了历史人物的新魅力。

4.重视问题导向,尤其是区域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区域研究的内涵已经拓展到了与社会发展相关的各个领域,其中涉及到的领域有传播学、艺术学、旅游学、环境保护邻领域等。而这些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之所以把目光投向区域研究,也是因为区域研究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例如对于如何将环巢湖区域的文化有效传播出去,提出了动漫作品等新型传播方式[25];关于环巢湖名人故居建筑设计的研究体现了艺术学在区域文化推广方面的作用[26];有关农家乐的特点及发展战略研究体现了对于旅游发展实际问题的关注[27]。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关于环巢湖区域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增加,多篇文章从微观到宏观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微观方面如饮用水水质评价[28]等,宏观方面如环境司法专门化[29]等。这些研究论文关注的重点一是如何将区域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具体社会实践中,逐渐摆脱单纯的殿堂式学术研究范畴;二是指出区域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并试图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环巢湖研究”特色栏目发展新路径的价值和意义

(一)对于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地方高校学报具有推动区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的功能。区域研究承载的不仅仅是学术范围的探讨,更是提升本地区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目前对于区域发展的评断标准已经逐渐从唯经济发展的GDP论,转变为整体软实力的提升和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基于这个政府主导方向,区域研究的重心必然会从过去的纯学术研究逐渐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环巢湖研究”特色栏目正是基于这个发展方向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自从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环巢湖文化圈为省会合肥经济圈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翁飞在“环巢湖研究”栏目首先提出了“大湖之城”的概念,并指出环巢湖文化是“大合肥”发展的文化基础,之后合肥市提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理念,“大湖之城”到“大湖名城”这种概念演变过程中存在着内在联系。根据以上梳理分析,可以看出“环巢湖研究”特色栏目在近些年来的发展过程,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学报与区域研究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地级巢湖市被拆分后,学报区域研究原先所依托的区域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若不及时调整区域研究的发展方向,对于区域研究和学报的发展都非常不利。如果局限在县级巢湖市的范围,那么以区域研究为基础的特色栏目建设道路将越走越窄;如果将合肥市作为特色栏目建设的区域范围,不仅与合肥市本土高校学报冲突而且也缺乏自身特色。此时学报创立的“环巢湖研究”特色栏目,提出“环巢湖”这样一个新的区域研究概念。“环巢湖”的地域范围与原有地级巢湖市相比大大拓展,并且将区域研究从历史文化领域拓展到经济、旅游、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近年来学报在省高校学报质量监测活动中取得了优秀学报的称号,“环巢湖研究”特色栏目也获得高度认可,体现了区域研究与学报融合发展的成果。该栏目刊发的文章,理论研究上对于整个环巢湖区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宏观上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策略,应用研究上对于环巢湖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地方高校应用型特征决定了其在发展中越来越强调服务地方的功能,地方高校学报应该及时顺应形势,根据学校自身定位和学报自身发展的要求,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二)对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根据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安徽省也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更加需要省内各区域协同共进,区域研究越来越成为全省各区域发展的主要助推力。环巢湖区域在创新发展行动中处于省会合肥创新高地发展的中心区域,在协调发展行动中位于安徽省与江苏省交界的重要联动区域,在绿色发展行动中是生态文明示范区域“三河一湖一园一区”中的“一湖”,在开放发展行动中由于交通便利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在共享发展行动中作为省会合肥所依托的重要文化圈,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省内其它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因此,对于该区域内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除了区域研究的共性价值之外,环巢湖研究还有三条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是有利于破解当前巢湖流域生态危机的难题。巢湖流域在一定历史时期做到了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和谐发展,对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的剖析,对于解决当下巢湖流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环境的紧张矛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是能够为合肥建设“大湖名城”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巢湖整体融入合肥后,一定意义上环巢湖文化成为合肥文化的代名词。环巢湖文化资源丰富、品质优良,这将为“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合肥注入文化动力。三是环巢湖研究成果经过转化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环巢湖研究必将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作为环巢湖区域的地方高校学报,我们在区域研究方面依然大有可为,继续深入挖掘研究区域文化资源,探索区域研究在应用性领域的发展,对于学报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和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四、结语

地方高校特色栏目建设需要充分挖掘区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环巢湖研究”特色栏目积极探索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区域研究新范式,寻找到一条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发展新路径。理论研究方面,认识区域文化价值,尊重区域文化遗产,挖掘区域文化资源,能够增强该区域内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精神凝聚力,从而产生对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自我认知的幸福感。应用研究方面,关注区域发展问题,解决区域发展困难,创新区域发展理念,对于该区域的发展实践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更有利于实现区域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学报的个体发展是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论经验能够对个体发展产生指导作用,个体发展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能够给整体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环巢湖研究”特色栏目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发展新路径,可以为地方高校学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猜你喜欢
巢湖学报栏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关于栏目的要求
致敬学报40年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