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全媒体化转型背景研究

2019-03-21 13:08
传媒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报业舆论时代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超8亿,有超过半数的中国人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反映舆论。在此新媒体环境与新舆论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充分打造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才能让党的声音、社会主旋律、时代最强音传得更深更远。因此,在此种语境下,以报纸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既是挑战,又是革新的机遇,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打造全媒体时代的新型主流报纸媒体,需要在技术、思维、内容创新上全面升级换代,报业全媒体化任重道远。本文将重点厘清“全媒体”的概念,并对报业融合发展、报业建设全媒体的背景进行研究,为报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具体路径和策略研究做好前期梳理与铺垫。

一、报业全媒体化传播背景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风险提高

近两年通过国家的积极治理,我国网络舆论生态整体趋好,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和移动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呈现出文化多元而且是多变的价值导向,社会舆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突出。网络生态的污染源尚未根除,违反道德、法律的言论以及负面信息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风险隐患。

(二)主流传统媒体守土有责

尤其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之一的传统媒体报纸,作为传播党的声音的主渠道理当守土有责。尽管近年来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报纸式微,但其仍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报纸积累了政府机关和相关报道部门的海量新闻及宣传资源,这使得纸媒的权威性已在读者心中根深蒂固。加上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对真实性的把关一向严格,相比良莠不齐的自媒体,读者更相信纸媒的真实性,这是纸媒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优势。同时纸媒多年来的高门槛,在采编人才方面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另外在内容输出方面,纸媒有新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如传统的评论及以背景分析、深度挖掘为特征的深度报道等。因此,纸媒只要保持原创形态,以优质内容输出为根本,就不会从根本上丧失主动权。以上都是报纸在舆论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方面的优势。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语境下,报纸媒体的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既是挑战,又是革新的机遇,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三)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迫在眉睫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而主流媒体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二、全媒体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

(一)“全媒体”内涵廓清

我国传媒业的全媒体实践始于报业,“全媒体”是由中国报业界提出的一个中国化的名词,进而发展到电视与广播业,进而引发理论研究,截至2018年12月,以主题“全媒体”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可检索到2992条记录。理论深入解剖概念的少,多为个案描述、发展过程梳理。以主题“全媒体时代”在知网进行检索,可检索到3008条记录。多在阐述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图景——媒体界限此消彼融,时空覆盖全,受众涵盖广,生产主体多样,传播渠道多元的复杂媒体图景。

通过对知网数据分析总结如下:

1998年,“全媒体”概念在业界偶尔被提及,并多与“多媒体”比较使用,强调的是受众全方位的体验。此时对全媒体的认识是直观而片面的。

2007年随着纸媒转型实践增加,我国最早的全媒体转型实践是2007年6月《广州日报》成立滚动新闻部,针对报纸、手机和网站媒体进行“联动发稿”。次年,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采编系统正式上线运营,成为我国首家被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全媒体变革试点单位。

相应地从2007年开始,“全媒体”出现在学术研究中的频率增加。此时对全媒体的理解也更为深入、明确。如全媒体被解释为支持音频、视频、即时消息、手机短信、应用共享等各种媒体形式。“全媒体时代”开始被频频提及。

2008年,“全媒体”一词开始频频在传播应用领域运用。如“全媒体战略”或“全媒体定位”。“全媒体”的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运营平台被详细解析。“全媒体时代”到来被认可。

2009年1月,浙江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全媒体新闻部,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以全媒体命名的新媒体机构正式诞生。此时,针对“全媒体”的概念研究也丰富起来。

2009年至今,有很多“全媒体”定义出炉。分别有三类:

一是,将全媒体定性为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

二是,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归纳了“全媒体”的概念,认为全媒体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多种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较全面地概括了全媒体传播的形态特征。

三是,认为全媒体是指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强调全媒体具有宏观性的“整合应用”作用。

因此笔者认同《童子问易》给出的“全媒体”定义:“所谓全媒体,就是数和象在天、地、人之间变动和周流而建立的备包有无的媒体形式。”从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的发明使得各种有形介质都数字化,实现了多种媒体技术的整合。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突破了时空藩篱,实现随时随地传播的“全程性”;所有信息都可以变成数据,突破了物理限制,手机移动端就可以获得一切信息,呈现“全息性”;突破了主体隔离,实现多对多传播,增强互动性,“全员性”突出;集成了内容、信息、社交、服务等各种功能,实现功能融合,呈现“全效性”。这样的全媒体,旨在信息无所不包、渠道无所不及、用户无所不覆,使媒体生态、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二)全媒体与融媒体概念辨析

业界学者对全媒体与融媒体多有比较研究。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全媒体”的概念不够科学,应该被“融媒体”概念取代。如唐润华认为:“现在业界和学界所说的‘全媒体’,是一个既涉及载体形式,又包括内容形式,还包括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如此一个‘大而全’的东西,显然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清晰的定义。”另有学者认为“融”的前提是“全”,“全”乃“融”的题中之意,用“融媒体”的说法取代“全媒体”最为合理。但笔者认为,融媒体不能代替全媒体。正如前文所说,笔者认为全媒体是媒体形态,而融媒体首先是个理念。该理念以发展为前提,以扬优为手段,将传统媒体的优势与新媒体的优势均发挥到极致,使单一媒体的竞争优势融合成多种媒体共同的竞争优势。同时,“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一种运作模式,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优势最大化,相互交融,互为助力,使其功能、内容、渠道、平台的价值均得到全面提升的一种科学方法。因此二者不同,笔者认同全媒体是媒体形态,融媒体是发展理念、科学方法。厘清全媒体与融媒体的差异对报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尤为重要。

三、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语境下,报纸媒体的融合发展以及建设全媒体既是挑战,又是革新的机遇,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此厘清全媒体的相关概念及对报业融合发展、报业全媒体建设的背景进行研究,显得至关重要。将为报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具体路径和策略研究做好铺垫。

猜你喜欢
报业舆论时代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
青岛报业整合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