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以“纲要”课程为例

2019-03-21 05:22孙红姐
巢湖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巢湖纲要历史

孙红姐

(巢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全国不同地域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凝聚在地方的历史、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中的地域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和杰出人物等。”[1]地方历史文化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有着重要价值,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独特作用。

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概括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总体时间跨度较大,而“纲要”教材的内容具有“纲”和“要”的特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选择是有限的,主要突出那些具有全国影响的重大典型案例。在“纲要”课教学中,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能起到重要的辅助性作用。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教学相结合,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实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对“纲要”课程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是实现“纲要”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融入价值阐论

环巢湖流域是中华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从地域范畴来看,属于长江流域的一部分,它位于皖中地区,“北临江淮分水岭,南达长江北岸,西至大别山麓,东联滁浦丘陵”[2]。从行政区划来看,主要包括安徽省合肥市区及所辖的巢湖市、庐江县、肥东县、肥西县,马鞍山市所辖的和县、含山县,芜湖市所辖的无为县,及六安市一部分。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作为南北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经历数千年的发展,这里形成了持久稳定、具有自身文化特点的区域文化,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供丰富的立体化教学素材

环巢湖地域历史悠久,境内文化资源丰富多样。远古时期,环巢湖流域是我国古人类和古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和县猿人”“银屏智人”等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二三十万年前环巢湖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五千年前环巢湖凌家滩文化遗址的发掘展示了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人类创造的最早的古代文明之一。古代社会,巢湖历来也是政治家和文学家们的涉足之地。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唐代诗人李白、杜牧、刘禹锡,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等人,也在这里留下了诸多传世墨宝、灿烂诗篇,极大丰富和提升了环巢湖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环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作为南北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自古以来,这里淀积着极其丰富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以巢湖亚父山范增故里、和县乌江霸王祠、巢湖放王岗汉墓群为代表的秦汉文化遗址;以合肥逍遥津古战场为代表的三国文化遗址;以合肥包公祠为核心的包公文化遗址;以巢湖中庙昭忠祠、肥西紫蓬山区的淮军圩堡群、庐江丁汝昌故居、吴长庆故居、武壮公祠等为代表的淮军文化遗址;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渡江战役纪念馆、三将军故居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遗址等。

环巢湖地域文脉深厚、英才辈出,名人名贤是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如秦末著名谋士范增,三国东吴名将周瑜,中唐著名诗人张籍、杜默、杨杰;北宋名臣包拯;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明朝开国将领廖永安、廖永忠兄弟;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晚清名臣李鸿章;北洋提督丁汝昌等历史名人都来自这方土地。近代民主革命战争时期,在反抗外来侵略和寻求救国探索的过程中,环巢湖地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爱国将领,如革命先驱李慰农、陈原道,“布衣将军”冯玉祥、“和平将军”张治中、“传奇将军”李克农,“东方隆美尔”孙立人、“民族之雄”戴安澜等。他们不仅对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其爱国、奉献、俭朴等优秀品质更是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性、鲜活性等特征,了解并身临其境感受环巢湖地域的历史变迁、文化遗迹等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了解与认知。环巢湖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名人事迹等是“纲要”课教学的生动教材,适当运用环巢湖历史文化资源,把具有浓郁地方生活气息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怀。

(二)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纲要”课教学的德育目标。环巢湖流域是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方红色热土,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珍贵资源是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纲要”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如抗日战争时期,皖中要塞庐江县汤池镇地势险要,是西进大别山的通道。1939年5月,新四军军长叶挺、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第一支队副司令员罗炳辉等率军从皖南来到庐江,在此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江北新四军部队,开展江北抗日斗争。在新四军将士的感召下,一大批当地热血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参战,跟随叶挺奔赴抗日前线,为实现中共中央“发展华中”战略、促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新四军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今位于庐江县汤池镇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既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第二批国家级抗战遗址之一。组织学生考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对于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解放战争时期,巢湖是解放军渡江南下的重要江段和前线,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这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著名的渡江战役中,英勇的巢湖人民积极参军、踊跃支前;位于巢湖之滨的渡江战役纪念馆,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以其大量的文物和照片资料,反映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磅礴气势。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渡江战役纪念馆以其独有的红色革命题材和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成为“纲要”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考察基地。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步探索时期,环巢湖区域涌现出了以“爱民模范”盛习友、蔡永祥等革命烈士为代表的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的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先锋。环巢湖革命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生动展现了烈士们的英雄事迹。革命烈士的奉献精神体现了英勇的环巢湖人民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高尚情怀,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参观革命文化遗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国史国情,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发青年学生坚持理想、坚定信念的勇气。

(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历史发展的一个大变局。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这一重大命题。“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包括革故鼎新的超越精神、披荆斩棘的革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只争朝夕的追赶精神、敢闯敢试的攻坚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直面难题的担当精神等。”[3]这种改革开放的精神在环巢湖地域有着鲜明的体现,尤其以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肥西山南小井庄为典型。中国的改革是从安徽农村开始起步并取得突破,最后扩展到全国各个领域。安徽农村改革除了凤阳小岗村以外,1978年9月,肥西山南小井庄也在全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成为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之一。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发祥地,小井庄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被中央文明委列为“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点,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肥西山南小井庄包产到户的改革深刻体现了改革开放的超越精神、革命精神、创新精神、攻坚精神等,将这一伟大改革开放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能激励青年大学生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探索中努力开拓、不断创新。

环巢湖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奋斗创业的成就与艰辛。这些立体化的鲜活资料,深度契入“纲要”课教材内容,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教学素材。利用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纲要”课教学不再是抽象的“符号知识”,而是更加生活化、形象化。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融入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学生走出课堂,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具体实物中体验与感悟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深刻理解“四个选择”之必然性与正确性,在实践教学的启迪中获得智慧。作为“纲要”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如何合理运用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把它与“纲要”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其融入“纲要”课教学的有效路径,对于实现“纲要”课教学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融入困境分析

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因素,还存在着对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研究的深度不够、现代课程教学理念更新不够、理论与实践教学整体优化有待加强等现实困境。

(一)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有待深入

环巢湖文化圈是安徽的一个重要文化圈,在地方文化发展史上具有较高地位。近年来,随着学者们对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由于该项研究相较于安徽地方徽州文化、淮河文化及皖江文化来说起步较晚,对环巢湖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与系统研究工作有待深入展开,尤其是要进一步挖掘出环巢湖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层内涵和蕴含价值,加强元素整合,拓宽研究路径,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作用,让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作为优质教学资源,使其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

(二)现代课程理念融入教学创新性不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变革中。互联网时代强调师生作为个体的共同价值,要求高校教师不断地进行创新性教学。互联网时代教学新理念,主张学生的角色应该从教育的消费者向创造者转变。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解脱出来,适应互联网时代对创新、智慧人才的新需求,承担新的使命,拓展新的角色功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网络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转型提供新机遇、新途径[4],在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传统单向灌输教学观念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忽视学生主体性,不能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未能得到有效激发,会逐渐陷入“失语”状态中,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整体优化有待加强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及转化问题是贯穿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的重要问题[5]。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地选择“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与解答问题,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视野,也有益于促进大学生树立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观念。社会实践教学在“纲要”课教学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环节,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能为“纲要”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立体化教学素材,切实提升“纲要”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在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实际融入“纲要”课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调研、访谈与实地考察等形式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但如果未能发现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在实践教学中的创新点和亮点,没有很好地将环巢湖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找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契合点,并为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搭建有效教育平台,就会出现教学内容选入不够新颖、重点不够突出、脱离学生实际等诸多问题。

三、融入路径探析

(一)盘活资源,合理运用

首先,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吃透相关理论的核心内容,以便提高思想认识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融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突出环巢湖浓郁地方特色,能够使“纲要”课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生动,促使“纲要”课程教学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为了使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研究,深入挖掘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内在价值,并提炼出更加丰富的优质“纲要”课教学资源。

其次,合理运用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把它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其课程教学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各教学环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注意恰当处理主干教材与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合理运用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找到其与“纲要”课教学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不能漫无边际、喧宾夺主,影响主体教学。

最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近现代以来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为线索,搜集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影像资料,制作课外微课堂,通过观看微课堂的形式,多方面探索进行线上网络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以观看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影像资料为例,通过网上浏览实物、影像等资料,有助于学生体验当时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的恢弘气势,深刻领悟解放军军民“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不畏艰险、勇于拼搏、坚忍不拔、敢于争先”的渡江第一船精神。

(二)以史为据,强化问题导向

将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环巢湖地方重大历史事件或杰出历史人物案例,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主题,突出教学重难点,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对有关重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指导,通过有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史料,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来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内在规律,从而强化学生“纲要”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近代洋务派与洋务运动部分内容时,对于学生怎样看待李鸿章及洋务运动这一问题,可以环巢湖淮军文化为例,阐释淮军的同化和融合精神,指出随着淮军势力的崛起,进一步发展成后来的淮系集团,极大地影响了晚清的政局。作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虽然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李鸿章早期曾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后期又代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生饱受争议,背负了不少骂名。但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始人与组织者,李鸿章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民主时代的过渡时期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而位居合肥市的李鸿章故居陈列馆是以李鸿章故居为依托建立的博物馆,通过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全面客观介绍李鸿章“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的一生。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该博物馆“淮军与近代国防 ”“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等展馆能深刻体会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讲求功利、注重实效,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又对近代中国军队制度的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三)主导主体兼备,发挥激励作用

思政课教学要体现现实关怀,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现实问题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设计[6]。在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纲要”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突出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如开展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感知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同时,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主题演讲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结合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写观后感,围绕史实制作PPT,分组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另外,结合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尤其是近现代革命文化,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选题,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并深刻理解“纲要”课程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如在讲述“纲要”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部分内容时,对于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通过介绍或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江北抗战纪念馆等地方革命遗址,让学生详细了解新四军发展史,真切感受革命先烈为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讲述“改革开放的起步”部分内容时,要重点介绍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小岗村,也可以通过引入肥西山南人民率先在小井庄推行包产到户的案例,向学生阐释当时地方广大农民群众“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激励学生在新时代要弘扬和发挥这种改革创新精神,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努力学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实践推动,促进理论转化

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7]。作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直观具体,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纲要”课实践教学的优质素材。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要全面系统地对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和整合,精挑细选出适合于青年学生对本土历史文化素养认识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教学内容的鲜活性。为进一步对青年学生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根据实践教学方案,建立环巢湖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如安徽名人馆、淮军文化遗址、新四军江北指挥所、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渡江战役纪念馆、三将军(张治中、冯玉祥、李克农)故居等环巢湖地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遗址及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在环巢湖地方历史的长河中切身感受到中国社会发展几千年的风雨沧桑,感受到近代以来革命烈士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刻苦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结语

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立体化教学素材,是提升“纲要”课程教学实效的有效载体。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有针对性地把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合理融入到“纲要”课教学中,有助于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真切感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在斗争中所创造的辉煌业绩,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通过多种方式将环巢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纲要”课教学中,对于实现“纲要”课程教学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纲要”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巢湖纲要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新历史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