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思想构建研究∗

2019-03-21 00:35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东国家中东地区中阿

汪 波 姚 全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的新领导层正在更加有条不紊、积极主动地通过中国不断增长的力量和影响力,来保护和发展国家利益,塑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注]Jian Zhang, “China’s New Foreign Policy under Xi Jinping: Towards ‘Peaceful Rise 2.0’?” Global Change, Peace & Security, Vol. 27, No. 1, 2015, pp. 6-7.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展现出“更具全球视野、更富进取意识、更有开创精神”的全新外交思想。[注]王毅:《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载《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4期,第2页。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新时期,也是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时期。面对中东地区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国在对该地区开展全方位外交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外交思想,并受到中国整体外交思想以及中国针对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交思想的深刻影响。本文尝试对新时期中国的中东外交思想开展研究,时间起点为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研究的重心主要是从全局的角度,阐述中国针对中东地区的整体外交思想,其中包含外交思想形成的基础、内容以及主要影响等三个方面,涉及的范围既包括中东地区及其周边国家,同时也涉及到国际社会的主要大国。这些新的外交思想无论从全局看,还是在特殊性方面,都是新时代中国身份、利益、理念和政策的展现。

一、 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主要基础

新时期中国的中东外交思想形成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权力结构、利益结构、制度结构、文化基因以及情感积淀等五个维度之中。其中,权力结构是指中国在中东地区权力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利益结构是指中国在中东地区利益结构中的相互联系,也就是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利益依赖程度或者说依存度;制度结构指的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及双方相互关系的变化;文化基因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对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影响;而情感积淀则是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传统友谊在中国中东外交思想中的延续。总的来说,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思想主要就是建立在这五大基础之上。其中,中国在中东的权力结构、利益结构、制度结构方面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文化基因以及情感积淀对中国的中东外交思想的塑造则保持着长期的稳定性。本文尝试以上述五大维度为分析框架,结合中国政府颁布的针对中东地区的政策文件以及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中东外交的讲话,分析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思想形成的基础。

(一) 权力结构: 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上升

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遭遇严重冲击,更反衬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背景下,中国国际影响力开始彰显,从一超多强的格局中脱颖而出。对此,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国已“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注]施芝鸿:《准确把握“7·26”重要讲话的五个关键词》,载《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第7版。

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提高,也表现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上升。特别是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动战略重心东移,参与中东事务的能力和意愿明显下降。美国在中东实行的战略收缩,也导致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下降。[注]田文林:《“一带一路”与中国的中东战略》,载《西亚非洲》2016年第2期,第131页。但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中东地区处于这一构想的中间地带,因而中东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中美两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一升一降,更加凸显出中国在中东地区权力结构中地位的上升。中东地区国家也希望中国能够凭借迅速提升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中东事务,在中东地区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注]李伟建:《当前中东安全局势及对中国中东外交的影响》,载《国际展望》2014年第3期,第34页。随着中东甚至西方国家要求中国加大参与中东事务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形成了一种“中国责任论”的提法。[注]刘中民:《中东变局与世界主要大国中东战略的调整——兼论中国的中东外交》,载《西亚非洲》2012年第2期,第21页。在中东国家中,虽然还有部分国家仍然依赖于美国提供的安全保护,但他们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可靠性也逐渐产生怀疑,因而开始关注亚洲特别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作用。[注]James M. Dorsey, “China and the Middle East: Venturing into the Maelstrom,” Asian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Vol. 11, No. 1, 2017, p. 3.

(二) 利益结构: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利益依存度不断提高

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中国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注]王毅:《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第1页。就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利益关联度而言,双方最重要的经济联系主要体现在石油资源的供求上。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依赖持续的能源供应,这是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生命线。[注]Umbreen Javaid and Meer Waheed,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 South Asian Studies, Vol. 31, No. 2, 2016, p. 321.中国2012年已经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在2015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其中一半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和北非地区。预计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将达到7.4亿吨,其中5.4亿吨需要进口,进口比例将达到73%,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预计到2035年将增加一倍。[注]田文林:《“一带一路”与中国的中东战略》,第129页。中国和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并不局限于能源贸易范畴,还向金融、投资、全球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拓展,其战略意义也日益凸显。[注]邹志强:《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经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载《国际展望》2016年第5期,第116页。当前,中东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海外能源供应地,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和劳务出口地与工程承包市场。[注]姚匡乙:《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上的新外交》,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6期,第14页。在投资方面,2016年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地区最大的投资者,投资额达到295亿美元。根据2017年投资环境报告,中东地区总共吸引了超过92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其中近三分之一的投资来自中国,占投资总额的16.4%(151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的在中东地区的投资额仅有69亿美元,不足中国的一半。[注]“China is Largest Foreign Investor in Middle East,” Middle East Monitor, July 24, 2017, https://www.middleeastmonitor.com/20170724-china-is-largest-foreign-investor-in-middle-east/,登录时间:2018年9月9日。因此,从经济向度上看,中国和中东国家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有学者认为,中国与中东之间的经济依存度也会越来越高,而双方之间的商业利益关系越紧密,中国就越有可能参与该地区问题的调解或准调解。[注]Degang Sun and Yahia Zoubir,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A Case of Quasi — Mediation Diploma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27, No. 110, 2018, p. 231.

(三) 制度结构: 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参与日益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重大变化是逐渐由国际体系的“局外人”转换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注]秦亚青:《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若干思考》,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1期,第16页。其目标是将中国塑造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既不威胁他人的利益,也不挑战现有的全球秩序,同时有利于继续实现区域和全球经济繁荣。[注]Mikael Weissman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A Responsible Reformer ‘Striving For Achievement’,” Journal of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3, No. 1, 2015, p. 153.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周年,中国在国际制度结构中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国际社会已经普遍把中国视为世界政治经济大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世界大国地位,参与国际事务的主动意识和担当意识明显增强。2015年和2016年,全球治理先后两次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这与之前中国主要关注国内的发展和治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说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关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注]孙吉胜:《传统文化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载《外交评论》2017年第4期,第14页。

不少中东国家彼此之间尽管互有矛盾,但几乎所有国家都欢迎中国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希望中国在中东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中东事务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主持公平正义,抵制霸权和强权,推动中东热点问题的解决。[注]王泰:《国际格局调整与中国的中东战略》,载《西亚非洲》2014年第1期,第25页。与此同时,中国对中东热点问题的应对,也正在由之前的“总体超脱、有所作为逐步向积极进取、加强谋划、参与治理、拓展影响转变”。[注]姚匡乙:《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上的新外交》,第7页。西方学者也发现,曾经被视为世界边缘和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中东地区,在中国的国家安全考量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中国正在对中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注]Andrew Scobell and Alireza Nader, China in the Middle East: The Wary Dragon, Santa Monica: Rand Report, 2016, p. ix.

(四) 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影响

外交作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方式,与本国的文化一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文化会直接影响其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行为习惯。在外交理论的构建和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文化会对国家的外交目标、手段、方式和风格产生影响。因此,“每个国家的外交必然体现本国的文化特色”。[注]孙吉胜:《传统文化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第3-6页。因此,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必定是中国外交思想的重要来源,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也滋养着中国外交思想的形成。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思想形成和外交理论构建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加明显,[注]秦亚青:《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若干思考》,第11页。中国外交思想中体现出来的日益浓郁的中国文化,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外交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注]张清敏、田田叶:《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中的文化因素》,载《国际论坛》2016年第2期,第36页。

具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最重要的影响,主要在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都提到了源远流长的“和”文化对中国外交思想的深刻影响。他指出:“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注]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人民网,2014年5月16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16/c1024-25023611.html,登录时间:2018年9月9日。他还强调:“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注]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2016年9月3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9/03/c_129268346.htm,登录时间:2018年9月9日。因此,在当前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注]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新华网,2017年1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1/19/c_1120340081.htm,登录时间:2018年9月7日。当前,在矛盾重重和动荡频频的中东地区,正是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用武之地。

(五) 情感积淀: 中国与中东的传统深厚友谊

作为中国中东外交思想基础中一个具有特色的因素,情感积淀也是外交思想建构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国际关系的发展中,情感积淀“对国际关系行为的影响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注]曾向红:《恐怖主义的全球治理:机制及其评估》,载《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第189-190页。。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外交急功近利和重利轻义的观念相比,中国外交历来强调原则与情义兼顾并重。[注]杨洁勉:《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战略和实践的探索创新》,载《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第27页。因此,情感积淀在中国的中东外交思想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

长期以来,中国都把中东国家视为自己的“好兄弟”、“好朋友”和“好伙伴”。双方在长期的相互支持中,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般来说,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深厚情感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中国与中东国家有着天然的传统友谊。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表示,同阿拉伯朋友见面,总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其次,中国与中东国家拥有并肩奋斗、患难与共的共同经历。近代以来,中国和中东各国人民都有着相类似的历史遭遇。双方在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的过程中始终相互支持,患难与共。最后,中国对中东饱受战乱之苦感到痛心也充满同情。习近平主席在阿盟总部发表的演讲中,不仅明确表达了对中东仍未摆脱战争和冲突的痛心,并对世界屡屡发出的“中东之问”提供了中国方案。[注]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新华网,2016年1月21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1/22/c_1117855467.htm,登录时间:2018年9月10日。

二、 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具体内涵

新时期以来,独具特色的中国中东外交思想正是在上述五种因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2018年8月15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中国外事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学界对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也日益广泛深入。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内涵也以中国发布的有关政策文件以及中国领导人在中东国家、国际组织发表的讲话和接受中东媒体采访等多种形式中清楚地呈现出来。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和平与发展、结伴不结盟、正确义利观、中阿命运共同体以及政治解决热点问题五大方面。

(一) 和平与发展思想

习近平主席对于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世界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判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共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页。并强调“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不懈追求”。[注]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载《人民日报》2012年7月8日,第2版。但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至今还远没有实现。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思想在中国一贯主张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符合新时期的时代特点以及国际政治环境。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即中国既需要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注]同上。

中东局势动荡不安对整个世界的和平构成了威胁。中东不安稳,世界难太平。中东局势持续动荡既伤害中东地区各国,也对世界的和平发展、繁荣与稳定构成冲击。[注]《王毅谈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人民网,2017年6月23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623/c1002-29358619.html,登录时间:2018年9月10日。对于中国在中东地区开展的外交,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了和平发展的指导思想。他指出:“当前,中东面临消除和平之殇、破解发展之困的紧迫任务,中国的中东政策顺应中东人民追求和平、期盼发展的强烈愿望,在国际上为阿拉伯国家合理诉求代言,愿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发挥更大作用。”[注]习近平:《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年7月11日,第1版。在强调和平的同时,中国的中东外交思想还特别重视发展与和平的关系。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的许多冲突和动荡,究其根源都与发展问题密切相关。发展是硬道理”。[注]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而中东地区的动荡,根本问题也在于发展,最终的出路也要靠发展,发展关乎中东人民的生活和尊严。[注]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反观中国历史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因为它的军事扩张,更不是因为它在国外的政治干预,[注]Yitzhak Shichor, “Fundamentally Unacceptable Yet Occasionally Unavoidable: China’s Options on External Interference in the Middle East,” China Report, Vol. 49, No. 1, 2013, p. 38.而在于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愿意将自身的发展机遇和经验同世界各国分享。

(二) 结伴不结盟思想

新时期以来,中国外交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同世界大国、周边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建立不同层次的全球伙伴关系,并通过扩大利益交汇,探索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结伴和结盟有显著的区别,并且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结伴意味着对话,结盟容易造成对抗。结伴主要涉及的是除了军事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不针对第三方,不搞对抗。而结盟主要涉及军事领域,强调为盟友承担针对性极强的军事义务,因而容易走向矛盾激化和对抗。[注]李景治:《论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突出特点》,载《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5期,第12页。中国提倡的伙伴关系更具有鲜明的特点,伙伴之间没有主从之分、阵营之别,既无假想敌,也不针对第三方,是对“冷战”思维的否定,也是对以结盟或对抗为特征的传统国家间关系模式的超越。[注]苏格:《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全面领航》,载《国际问题研究》2016 年第5期,第9页。结伴不结盟思想“对维护国际战略平衡、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多极化进程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注]门洪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的责任与担当》,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3期,第20页。。

对于中国的结伴不结盟思想在中国中东外交中的运用,习近平主席在阿盟总部的演讲做了精辟的总结:“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注]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这个“三不政策”就是中国中东外交思想中结伴不结盟政治原则的具体体现。[注]牛新春:《“一带一路”下的中国中东战略》,载《外交评论》2017年第4期,第43页。在历史上,大国往往都是以结盟分治为基础,通过军事干预为手段来参与中东事务,而最终都惨败收场。英国、法国、苏联、美国在中东的经历,都有相似的轨迹。[注]牛新春:《中国中东战略的基本特性》,载《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12期,第1页。而中国在中东没有历史包袱,始终坚持结伴不结盟的外交思想,塑造出了一个中立、公正和不干涉内政的良好伙伴形象。[注]Maha S. Kamel,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mplications for the Middle East,”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31, No. 1, 2018, p. 80.

(三) 正确义利观

在中国历史上,“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注]王毅:《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外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载《人民日报》2013年9月10日,第7版。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更加重视运用正确的义利观,处理中国与周边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强调正确的义利观,必须要做到“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对于义利观的内涵,习近平主席曾作出过详细论述:“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注]同上。在众多国际场合中,习近平主席都表示中国要大力坚持和弘扬正确义利观的思想。他指出:“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注]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载《北京日报》2014年7月5日,第2版。他还强调:“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注]习近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载《光明日报》2015年9月29日,第2版。

在中东外交中,中国不断加强与中东地区的联系,加强对中东地区事务的参与,不仅是为了在中东地区获取石油等能源资源,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有与中东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正确义利观表明,中国并不是完全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作为加强与中东国家经济合作的判断依据,而是兼顾对方的经济利益和其他政治、安全影响,[注]牛新春:《“一带一路”下的中国中东战略》,第41页。并更多考虑对方利益,注意多予少取,绝不损人利己。做到义利兼顾,以义为重。[注]姚匡乙:《中阿合作论坛十年回顾与展望》,第9页。例如,中国在与中东国家的贸易中,就有意避免贸易顺差,刻意从中东国家进口更多非能源类的商品。其目的就是通过保持双边贸易的平衡合理,实现义利兼顾的目标。[注]同上。

(四) 中阿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他从全人类的发展和利益出发,高屋建瓴地回答了中国追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问题,那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反映了中国提供“中国解决方案”的意图,也代表了中国通过贡献“中国智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努力。[注]Jian Zhang, “China’s New Foreign Policy under Xi Jinping: Towards ‘Peaceful Rise 2.0’?” p. 15.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这一理念得到了广大会员国的普遍认同。[注]王泰:《“文明”视野下的中东与复杂多元的“交往”——中国特色中东区域国别研究学术体系构建刍议》,载《西亚非洲》2018年第1期,第153-154页。习近平主席2018年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又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出发,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进一步表明中国要“努力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注]习近平:《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作为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中阿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增进战略互信。中国的中东政策主要是致力于帮助中东“消除和平之殇、破解发展之困”,同时发挥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以建设性姿态参与中东地区事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第二,实现复兴梦想。中国与阿拉伯世界都有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通过彼此的战略对接,实现民族复兴之梦的相互连接。第三,实现互利共赢。中国未来5年将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总额将超过7,500亿美元,[注]习近平:《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这将会给阿拉伯国家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促进中阿双方进一步扩宽在能源、贸易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合作广度和深度。第四,促进包容互鉴。与西方“文明冲突”的观念不同,中国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中,“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注]同上。这不仅很好地适应了中东地区的多元文化背景,也符合中东人民的现实需要。[注]Jun Ding and Hongjin Cheng,“China’s Proposition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 Middle East Governance,” Asian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Vol. 11, No. 4, 2017, p. 1.

(五) 政治解决热点问题

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上充满矛盾、冲突、动荡、战乱的地区,被喻为“火药桶”。多个中东国家的人民至今依然饱受战争之苦,难见和平的曙光。因此,中东地区也成为大国参与地区冲突治理的重要舞台。[注]孙德刚:《中国参与中东地区冲突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载《西亚非洲》2015年第4期,第83页。中国作为崛起中的、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参与解决中东热点问题已经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中国向世界发出和平之声,播撒和平种子,既是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是当代中国应尽的国际责任。[注]王毅:《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第1页。

中国参与解决中东热点问题的思想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它反映的是一种独特的儒家人文和道德价值体系,融合了和谐、温和、尊重权威、谦逊和仁慈等各种中国传统价值要素。[注]Mordechai Chaziza, “China’s Mediation Effort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Constructive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c Analysis, Vol. 42, No. 1, 2018, p. 31.中国始终秉持通过对话谈判解决热点问题的立场,反对使用武力,强调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对此,习近平主席2016年在阿盟总部的演讲中,针对中国如何解决战争和冲突以及如何化解分歧,明确提出了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的思想。他指出:“武力不是解决问题之道,零和思维无法带来持久安全。对话过程虽然漫长……但后遗症最小,结果也最可持续。国际社会……要为对话保持最大耐心,留出最大空间。”[注]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在中东外交中,中国始终强调军事手段不可能解决中东的热点问题,只有通过政治途径才能找到兼顾各方利益、符合地区实际的政治解决方案;外部强行施加的一切武力手段只会火上浇油,加剧现有的矛盾和冲突,使得中东地区局势乱上加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针对巴勒斯坦问题、叙利亚问题、伊拉克问题、利比亚问题、也门问题等中东五大热点问题,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中国主张、建议和方案,其核心就是劝和促谈,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热点问题。

三、 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影响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上升和逐步成为世界性大国,中国对中东地区事务的参与深度和广度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在此过程中,中国中东外交思想发挥出的影响已经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和平与发展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在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思想中,中东外交政策工具包的主要工具就是“一带一路”。[注]Marcin Przychodniak, “A New Strategy or Just a Change of Tactics? The Main Elements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during Xi Jinping’s First Term,” The Polish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o. 3, 2017, p. 12.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同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就是落实好“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累计同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份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其中包括沙特、埃及、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卡塔尔、科威特、约旦、巴林、阿联酋、阿曼等绝大部分中东国家[注]《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中国一带一路网,2019年1月14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roll/77298.htm,登录时间:2019年2月14日。;同时,约旦、科威特、阿曼、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埃及、土耳其、以色列、伊朗等10个中东国家成为亚投行的创始会员国。2016年初,习近平主席首访沙特、埃及、伊朗三个中东国家时,其“重头戏”就是与三国进一步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将之与中东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起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沙共签署了14项合作文件,中埃共签署21项合作文件,中伊共签署17项合作文件,大大提升了务实合作的层次。[注]《共叙友好,共话合作,共谋发展——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访问沙特、埃及、伊朗和阿盟总部》,新华网,2016年1月24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1/24/c_1117875177.htm,登录时间:2018年9月10日。

第二,在结伴不结盟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在中东实现了全方位平衡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已经实现了对五大洲不同类型国家元首外交的全覆盖,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基本形成并日益完善。[注]王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攻坚开拓之年》,载《国际问题研究》2017年第1期,第5页。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三国期间,中国与沙特的关系由“战略友好关系”上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和伊朗更是直接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伊关系越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与埃及则发表了加强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五年实施纲要》,为落实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指明了方向和领域。中国是唯一一个与所有中东国家均保持友好关系的世界大国。尽管一些中东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敌意,但中国却保持了与该地区几乎所有国家的良好关系。[注]Andrew Scobell and Alireza Nader, China in the Middle East: The Wary Dragon, p. 5.西方学者也承认,中国似乎是唯一与该地区所有四个主要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犹太人,有着良好关系的国家。[注]Oluwaseun Tella, “Wielding Soft Power in Strategic Regions: An Analysis of China’s Power of Attraction in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Africa Review, Vol. 8, No. 2, 2016, p. 141.可见,中国在中东推行的全方位平衡外交,只发展朋友,不树立敌人,坚持结伴不结盟思想,与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在中东的结盟政策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有利于促进中东地区的和平。实践证明,结伴不结盟更有益于中东和平局势的塑造,而结盟政策则容易激化中东的不稳定局势。

第三,正确的义利观全面指导着中国在中东的贸易、投资和援助。经济领域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领域。中国主要通过贸易、投资和援助三大手段来发展与中东的经济关系,践行正确义利观。在贸易方面,中国与中东国家保持平衡与互利,主动进口更多非能源商品;在投资方面,对中东国家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大;在援助方面,中国对中东国家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规模也逐渐扩大。在正确义利观的指导下,中国和中东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合作,不仅能够进一步增进中国与中东国家间的相互理解,还能有效破除国际社会的误解,回应外界对中国中东政策的质疑。中东国家都愿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并期望中国更积极地参与中东事务。这也表明,中国的正确义利观已经赢得了中东人民的认可。

第四,在中阿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影响下,中阿已经进入全方位合作的新阶段。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以中阿合作论坛为平台,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合作成就日益突出,推动了中阿关系的全方位发展。因此,中阿合作论坛无疑已经成为中国中东外交最重要的多边对话与合作平台。[注]王猛:《“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中东外交:传承与担当》,载《西亚非洲》2018年第4期,第37页。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1+2+3”合作格局的设想。经过四年的发展,双方在油气、电力、核能、可再生能源、能效和核电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深入,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港口、铁路、电网电线、纤维生产线、集装箱码头、桥梁、体育场、发电站、水利枢纽等数十个项目都取得了显著进展。2017年,中阿货物贸易额达1,913.52亿美元,同比增长11.9%。[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宣言》,中阿合作论坛网站,2018年7月10日,http://www.chinaarabcf.org/chn/zagx/gjydyl/t1577010.htm,登录时间:2018年9月11日。同时,中阿技术转移中心挂牌成立,和平利用核能培训中心以及清洁能源培训中心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并为阿尔及利亚成功发射了通信卫星。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提出的促进稳定、创新合作、产能对接、增进友好的“四大行动计划”正在全面推进,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第五,在政治解决热点问题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正为解决中东问题发挥独特的第三方调解作用。面对依然冲突不断的中东地区,中国正在逐渐加大对中东问题的调解力度,积极扮演第三方调解人的角色,提供中国的主张和方案。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的调解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有时作为多边谈判的主要调解者,有时作为双边关系中的私下调解者,有时又作为冲突中平衡力量的临时调解者。中东国家都越来越期待中国成为该地区维护和平和安全的行动者,并在解决冲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注]Mordechai Chaziza, “China’s Mediation Effort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Constructive Conflict Management,” p. 31.此外,中国为积极参与解决中东热点问题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其中特使工作机制已经成为参与热点问题解决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姚匡乙:《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上的新外交》,第16页。中国针对一个地区或某一问题设置特使职位的情况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反映了中国对和平解决中东热点问题的承诺。[注]Mordechai Chaziza, “China’s Mediation Effort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Constructive Conflict Management,” p. 34.近年来,中国中东事务特使、叙利亚问题特使、阿富汗问题特使等频繁穿梭于相关国家之间,积极劝和促谈,与各方面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特使工作机制。他们“反应迅速、出访频繁、接触广泛、收效明显”,受到中东国家的广泛欢迎。[注]姚匡乙:《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上的新外交》,第16页。中东正成为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以及中国与中东国家、中东地区外其他国家发展双边和多边关系的重要舞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权力结构、利益结构、制度结构、文化基因和情感积淀五大要素对五大中国中东外交思想具有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文化基因”和“情感积淀”是影响常量,对中国中东外交思想具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权力结构”、“利益结构”、“制度结构”是呈不断上升趋势的影响变量,对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影响领域和程度有所不同,归纳总结如下表所示。

中国中东外交思想主要内容、影响因素及其具体表现和效果

(续表)

四、 结 语

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正在成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的外交思想也不断发展,并以此指导中国的外交政策调整以适应新的国际定位。随着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权力上升以及中国与中东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中国中东外交思想也在外交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日益成熟。在中国中东外交思想建立的五大基础中,权力结构表明了中国在中东地区格局中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利益结构说明了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的经济联系正在不断加深,制度结构则彰显出中国在维护国际和地区秩序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文化基因展现的是中国文化强调和平的传统观念,情感积淀表现了中国与中东国家多年来友好交往中缔结的深厚友谊。这五大基础是影响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滋养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重要源泉。

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五大内涵成为中国开展中东外交实践的指导原则,并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影响。在强调通过发展促进和平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商、共享、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在结伴不结盟思想指导下,中国对中东地区国家展开了全方位的平衡外交;在正确的义利观的指导下,中国对中东国家贸易、投资和援助的规模不断扩大,其结构也日趋平衡合理;在中阿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已经进入新阶段;在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的思想指导下,中国正在为解决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发挥积极的调解作用。这一系列外交实践成果表明,中国的中东外交思想已经日趋成熟。

中国中东外交思想具有明显不同于西方大国外交思维的鲜明独特性,这使得中国能以建设性方式介入中东事务,为中东地区的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当前,包括中东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对中国在中东地区承担国际责任的期待越来越高,对中国参与热点问题解决的呼声日益强烈,对中国发挥的作用更是寄予厚望。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完善,正是未来中国中东外交实践日趋成熟的根本保证。

然而,西方国家仍掌握着当前的国际话语权,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思想容易产生误解误读。例如,对于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西方国家一些人很快就称之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注]Shannon Tiezzi, “The New Silk Road: China’s Marshall Plan?” The Diplomat, November 6, 2014.中国中东外交思想同样也面临着国际社会对其理解不到位、不全面、不准确的问题。有的认为中国中东外交思想过于理想化,通常只是一种“外交辞令”似的主张和建议,缺乏明确的时间表,也没有细化到具体的参与方和具体的事项,距离操作和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则对中国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抱着将信将疑或者完全不信任的态度,认为中国在中东的进一步参与和投入是为了经济利益和寻求地区或者全球霸权,甚至是为了扩大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注]Shengxiang Liu and Hui He, “China’s Solutions to Security Governance in the Middle East: An Assessment,” Asian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Vol. 11, No. 4, 2017, pp. 43-44.在此情况下,中国中东外交思想要取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信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加强“中国中东外交主体的多元化、外交渠道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注]刘中民:《中东变局与世界主要大国中东战略的调整——兼论中国的中东外交》,第22页。,提高中国在中东及国际社会的软实力,承担更大的国际社会责任,严格按照中国中东外交思想指导外交实践,保持言行一致,发挥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积极作用,才能向中东国家和国际社会证明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并且能够发挥有效作用。

猜你喜欢
中东国家中东地区中阿
开启中阿关系“新时代”
深化传统友谊共谋安全合作创新发展
《窄门》中阿丽莎的爱情悲剧探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探究
西域察合台文史籍中阿闌豁阿感光而孕故事
中东国家政治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现状及未来前景
中东地区未来商业航空领域缺口巨大
中东地区硫磺报价继续上调
中东地区9月份硫磺合同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