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凤 王春霞 孟茜 徐灿
宫颈癌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对妇女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威胁,需加强重视。从相关研究报道中看出,近几年我国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率有所升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中高危型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且持续反复发作,当属造成妇女宫颈癌与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主要因素[1]。基于此,针对健康体检妇女积极做好HPV感染筛查十分关键,一旦检出HPV感染阳性者,应进一步明确诊断,积极处理,避免病情恶化,进展为子宫颈癌[2]。宫颈癌初筛在妇科健康管理工作中成为重点,尽早发现与治疗癌前病变,对于避免宫颈癌发生十分关键[3]。为了进一步探讨健康体检妇女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2015年1月—2017年12月健康体检妇女检出的80例HPV感染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健康体检妇女1 000多例,共计检出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80例,将这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有完整资料,年龄18~60岁,愿意配合研究,且均有性生活史1年以上,近期3个月无宫颈细胞学检查与阴道镜检查,也无全宫切除术史或宫颈锥切史,近期3个月未应用性激素,同时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不愿意配合研究、近期应用性激素及影响相关结果的检查患者。80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60岁,均值(38.1±2.2)岁;未婚19例、已婚61例。
所有对象均接受宫颈细胞学检查,严格按照HPV21分型检测标准操作执行,具体如下:
1.2.1 样本采集 收集女性宫颈脱落细胞,宫颈刷伸入宫颈口,顺时针旋转3~5圈,慢慢取出宫颈刷,放入有细胞保存液的样本管,刷头留于样本管,取样后将盖子盖上。
1.2.2 扩增试剂准备 从保存在-20℃试剂盒中取出PCR 预混液(Power SYBR Green PCR MasterMix),置于4℃避光缓慢解冻,颠倒混合均匀,经离心处理。把Taq酶加入PCR 预混液中,润洗2次,确保Taq酶尽量多的进入PCR 预混液。充分震荡混匀,经离心处理后备用。
1.2.3 提取宫颈脱落细胞DNA 按试剂说明书进行宫颈脱落细胞DNA提取。提取的DNA纯度(A260/280)应达到1.7~2.0,且DNA的浓度≥3 ng/μL。
1.2.4 PCR扩增 将杂交检测试剂温度平衡至室温,杂交液预热45℃,观察NBT/BCIP当中有无存在紫色或者蓝色沉淀,若出现沉淀需更换并准备新鲜的NBT/BCIP溶液;同时观察溶液B当中是否存在沉淀,若存在沉淀则加热至45 ℃将沉淀溶解后平衡温度至室温,扩增仪器升温至45 ℃;反应室内充满蒸馏水,置入金属多孔板并排除板上面水分,排空气体并检查多孔板和反应室是否保持联通;杂交膜置于塑料膜对应孔,PCR扩增操作按仪器说明书进行。
1.2.5 杂交 将PCR产物预热后,立即进行冰水浴2 min,确保PCR产物保持单链结构。将杂交液加入到杂交孔中,进行预热处理至45℃,再泵出,保证孔内无气泡;杂交后应用45℃的杂交液冲洗塑料膜3次,保证将未杂交的部分标本排出。清洗过程保证将多余的酶标液以及显色液清洗干净,以避免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
本研究应用SPSS 22.0处理数据,采取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年龄段HPV感染检出率来看,80例患者中25~34岁最多,其次为35~44岁、>44岁、<25岁,且25~34岁检出率明显高于<25岁,数据见表1。
从HPV感染分型阳性率结果分析来看,HR型有48例(以HR16、33、52、58型为主)、LR型有22例(以LR6、11、42型为主)、其他10例,数据见表2。
表1 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妇女HPV检出率情况
表2 本组不同HPV感染分型阳性率结果情况
表3 不同年龄段HPV感染分型结果对比分析
从不同年龄段HPV感染分型检出结果来看,不同年龄段检出分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数据见表3。
宫颈癌作为妇科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其发病率在妇科恶性肿瘤疾病中仅次于乳腺癌,高居第二位[4]。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接近50万,而死亡例数则高达27万[5]。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每年因宫颈癌死亡的病例在全球占了10%,而且呈现逐年升高趋势[6],需加强重视。随着相关研究增多,在一些研究中证实宫颈癌主要的高危因素之一为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大约有90%以上宫颈癌患者出现HPV感染情况[7]。HPV类型较多,目前已知的亚型高达120种,而且16、18、31等亚型在50%以上宫颈癌患者中能检出,成为宫颈癌发病最为主要的亚型因子[8-12]。此外,不同的地区,HPV感染类型也可能不同[13-15],这就需要具体地区具体对待。
为了进一步探讨健康体检妇女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情况,以便为临床提供依据[16-18],我院就2015—2017年间检出的80例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实施了回顾性分析。在本次研究中所有入选对象最终明确诊断,从年龄段HPV感染检出率来看,80例患者中25~34岁最多,其次为35~44岁、>44岁、<25岁,且25-34岁检出率明显高于<25岁;从HPV感染分型阳性率结果分析来看,HR型有48例(以HR16、33、52、58型为主)、LR型有22例(以LR6、11、42型为主)、其他10例;从不同年龄段HPV感染分型检出结果来看,不同年龄段检出分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尽管宫颈癌组织中99.7%可能检出高危型HPV,但并非所有HPV亚型都可能造成宫颈癌发生,而6型与11型通常被认为是诱发生殖器尖锐湿疣主要危险因素,传染性高,但极少会诱发癌变。结合相关文献及临床实践,一般情况下HPV高危亚型16、33、58、52、31、35等可能和宫颈癌密切相关,在本次研究中也有验证。此外,在本次研究中看出,HPV感染有一个高发年龄段,在年龄段之外的发病率不高,但依旧不容忽视[19-21]。25-34岁在本次研究中属于高发年龄段之首,其次为35~44岁,为此应做好育龄期女性的健康体检,积极做好HPV感染检查,尽早检出HPV感染相关疾病,针对性治疗。
综上所述,健康体检妇女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较多,且年龄25~34岁中检出率较高,常见类型为高危型HPV-16、33、52、58型,为此应重点加强30岁左右妇女特异性高危HPV DNA检测,及时筛查出HPV感染病例,并积极处理,才能更好地预防子宫颈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