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明
(北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辽宁 锦州 121308)
急性心肌梗死(AMI)一般发生于血流减少或停止时,会对患者的心肌造成损伤,发病时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恶心、冷汗等症状。一般来讲,多数心肌梗死都是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抽烟、肥胖、长期不进行锻炼等习惯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如果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增有可能加剧梗死现象,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便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胺碘酮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男11例,女13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55.5±17.5)岁;对照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6.5±16.5)岁。两组患者均通过相关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静脉滴注,每次50 mg,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控制在4~5 mg/min,在滴注时如观察发现效果不明显可改用静脉注射50 mg,有效后再改用滴注,此时应适当降低滴注速度。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200 mg胺碘酮和20 mL 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进行静脉注射,注射完毕后对患者心律水平进行观察,如没有效果则再在15 min后注射1次,剂量等同于第1次注射剂量,24 h内胺碘酮最多注射800 mL。在注射有效后采用200 mL 5%葡萄糖溶液稀释300 mL胺碘酮进行静脉滴注,滴注速度控制在1 mg/min以内。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EVF指标、QRS波时间进行对比,同时在治疗后对总有效率进行计算,其中显效:室性早搏发生率降低90%以上,室性早搏成对出现现象完全消失;有效:室性早搏发生率降低80%以上,室性早搏成对出现现象发生率下降90%以上;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资料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若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EVF指标、QRS波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EVF指标显著升高,QRS波时间增加,较治疗前差异显著,同时治疗后观察组LEVF指标、QRS波时间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EVF指标、QRS波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EVF指标、QRS波对比(±s)
注:*表示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显著
组别 例数 LVEF(%) QRS波时间/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4 0.36±0.120.63±0.13*0.121±0.011 0.068±0.015*对照组 24 0.36±0.11 0.31±0.120.122±0.014 0.153±0.017 t - 0.000 8.861 0.275 18.367 P - 1.000 0.000 0.784 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在两组患者治疗后参照观察指标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9.17%。可见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χ2=6.273,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健康,近年来相关报道指出采用胺碘酮对其进行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症状[1-2]。
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治疗或者预防心律不齐症状,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和广泛的复杂性心动过速,是一种Ⅲ类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其半衰期较长,可以有效防止心肌传导纤维和心房钠离子产生内流,从而增强心肌稳定性[3-4]。利多卡因,是一种用于在特定区域麻痹组织的药物,是I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被用来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其主要作用是阻断钠通道,从而降低心脏收缩速度。在本研究中,采用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LEVF指标、QRS波时间较治疗前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