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迪
(抚顺市第三医院检验科,辽宁 抚顺 113004)
溶血现象是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常见现象,主要是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后进入血清的过程,一旦发生溶血现象,就有可能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造成临床诊断的偏差[1]。在临床过程中,会造成溶血现象的原因很多,如过度的机械性震荡、酸碱环境过度极端、温度过低及患者本身可能存在溶血性疾病等,一旦发生溶血现象,检验结果的指导性将大大降低。因此,为了研究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并寻求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本文选取了88例健康人的血液样本用于研究,采用分组对比的方式进行,现将研究结果简单整理报道如下。
表1 两组血液样本生化检验结果(±s)
表1 两组血液样本生化检验结果(±s)
指标 研究组(n=44) 对照组(n=44) t P ALT(g/L) 33.98±13.76 23.06±10.97 4.116 0.000 AST(g/L) 82.75±4.25 75.39±4.66 7.471 0.000 CHO(mmol/L) 7.45±1.23 3.46±0.71 18.636 0.000 CK(IU/L) 175.78±25.35 126.39±24.33 9.324 0.000 TP(IU/L) 63.49±20.56 35.72±18.62 6.641 0.000 ALB(g/L) 42.02±15.32 32.04±13.21 3.273 0.000 TBIL(μmol/L) 7.34±3.09 12.45±5.62 5.285 0.000 DBIL(μmol/L) 2.08±1.43 5.42±2.09 8.749 0.000 TG(mmol/L) 1.52±0.35 1.54±0.41 0.246 0.806 UA(μmol/L) 291.82±35.09 288.67±34.78 0.422 0.674 BUN(mmol/L) 6.24±3.21 6.32±3.23 0.151 0.908 Cr(μmol/L) 72.45±23.89 73.98±24.65 0.296 0.768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前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8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其入院先后顺序对其进行简单的编号,并按照编号的奇偶性进行研究分组,奇数44例划入对照组,偶数44例划入研究组。纳入标准:①入选人群均不存在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等代谢类疾病;②入选人群不存在心、肝、肾等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对照组中男性受检者23例,女性受检者21例,年龄在23~51岁,平均年龄为(34.98±4.33)岁;研究组中男性受检者24例,女性受检者20例,年龄在24~50岁,平均年龄为(35.16±4.17)岁。对比两组受检者的一般资料,并未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以展开组间对比。
1.2 方法:所有受检者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4 mL,置于试管内,对照组血液样本进行肝素抗凝后,在室温下进行离心处理,离心3 min,3000 r/min;研究组血液样本采用快速震荡的方式进行溶血处理,之后在室温下进行离心处理,离心3 min,3000 r/min。生化检验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与观察。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血液样本的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基本转移酶)、CHO(胆固醇)、CK(肌酸激酶)、TP(总蛋白)、ALB(白蛋白)、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TG(三酰甘油)、UA(血尿酸)、BUN(尿素氮)、Cr(肌酐)等指标进行对比,每组样本重复检验10次,求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为保证组间比较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故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χ2表示并进行卡方值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进行t值检验,组间差异若有P<0.05则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样本的ALT、AST、CHO、CK、TP、ALB等指标,发现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比两组样本的TBIL、DBIL指标,发现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样本的TG、UA、BUN、Cr等指标,未发现两组间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血液常规检验是临床上较为常规的生化检验之一,通过血液生化检验,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患者血液中各项指标的变化,为医师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与依据。但在临床生化检验中,血液指标检验误差时常存在,给医师的判断与诊疗造成了障碍与误导,其中造成血液生化检验不准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溶血现象[2]。溶血现象即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造成血液中各项指标发生变化,无法直观正确的反映患者的血液变化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可能引发溶血现象的原因较多,如剧烈震荡、存储血液的试管清洗不干净、酸碱环境过于极端及温度过低等[3]。除患者自身具有溶血性疾病外,可以将造成溶血现象的原因简单总结为:①采血操作中存在失误,未能对所用器具完全消毒,或从输液处或血肿处抽血,还可能是因为止血带绑扎太紧导致血管内长时间处于压力过大的情况,形成真空被一起抽取,造成样本中有气泡;②运输过程中存在失误,运输中没有固定好试管,造成震荡;③检验中存在失误,标本在低温环境中存储时间过长,或使用离心机时离心时间过长。以上问题除了与器具有关外,多数与医护人员的操作有关,因此,除了选用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外,对医护人员职业技能的提升也是避免溶血现象的有效方法,采血工作多由护士完成,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并且反复重申相关规章制度,而对检验过程的操作人员,需要提高其意识,在操作中更加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当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4-5]。
本文研究中,对比两组样本的ALT、AST、CHO、CK、TP、ALB等指标,发现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比两组样本的TBIL、DBIL指标,发现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样本的TG、UA、BUN、Cr等指标,未发现两组间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共12项指标中,有8项指标会因溶血现象发生改变,偏低或偏高于正常水平,而这8项指标可以对许多疾病的临床诊断起到指导作用,一旦产生误差,就会影响临床诊疗,这也是本次研究寻求预防措施的原因。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会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规定,准确操作,并使用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