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浦东
火车转盘、车库、煤台、水塔……这些存在于蒸汽火车时代的铁路遗迹,在成都温江一处小区内被按比例缩小重现,栩栩如生。这处大约300平方米的房屋,是63岁的火车迷张久安和儿子张弛花5年时间亲手打造的“火车庭院”,吸引了全国各地火车迷前来参观。
8岁时,张久安第一次见到火车。火车迎面驶来,呼啸而过,铁红色的巨大车轮,撞击铁轨有序的节奏,带给他强烈的震撼。那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后成为一名火车司机。
1993年,张久安在澳大利亚留学,一天行走在街头,被一家卖火车模型的商店所吸引,玻璃橱窗内精致的机械小火车行驶于轨道之间,构造和外形与真火车一模一样。他心底的梦想一下子被唤醒。
回国后,张久安开始收藏火车模型,他的第一件藏品是托朋友从美国寄回来的。2002年,张久安惊喜地发现国内也有专门卖火车模型的品牌。可好景不长,第二年该品牌就因销售情况不理想撤出中国市场。张久安致电该公司在上海的总部,咨询其他购买方式,对方回复道:“虽然我们撤了销售点,但货物还没有运走,如果需要的话,您可以全部买下来,我们允许你做中国代理商。”当时经济并不充裕的张久安没有考虑太多,凑了2.5万元,将模型全部买下,并妥善放置在一个10平方米的储藏室内。一有空他就和儿子拿出来把玩欣赏一番。成都的火车迷得知张久安还有一些存货,就登门向他购买,张久安的生意渐渐做了起来。
随着收藏的模型越来越多,张久安想做一个动态沙盘,让火车开动起来。2007年,张久安把自家20平方米的车库腾出。他计划根据宝成线成都至西安段的部分实景,按照1∶87的比例进行复建。张久安并未学过设计与规划,只是凭借着照片资料以及自己的记忆,一段段慢慢做,再拼装起来。
父子俩一起动手,用泡沫一点一点雕刻出涵洞、隧道、路基的模子,随后按照石头的形状浇上石膏,再上色,贴草皮,力争和铁路边的景物一模一样。在父亲的带领下,当时还是中学生的张弛成了一个小技术迷,主动学习电路知识,负责火车的控制设计。
历时一年,一个6平方米的动态沙盘终于做成。沙盘几乎容纳了所有铁路元素:涵洞、隧道、交叉搭扣,铁轨旁的草地、树林、池塘、公路,还有火车站与机务段,一应俱全。
沙盘完成之后,张久安以自己的居住地地名,为其中的车站起名为“中央花园站”,该沙盘也成为当年成都最大的火车沙盘,吸引了不少火车迷前来参观。
2009年,张久安在成都温江区买了一处房子,包括院子大约330平方米。在火车迷圈子中,外国人往往玩大比例模型,如1∶22.5的,而张久安由于资金、场地等因素的制约,玩的一直都是1∶87的小比例火车模型。有了这个院子,就可以尝试建造更大的沙盘了。拿到房子钥匙,张久安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在院子中踱来踱去,准备大干一场。
这时,正在成都工作的德国装配工程师霍夫曼,在网上看到了张久安制作的火车沙盘,同为火车迷的他没想到在中国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他提出想来参观,张久安立即应允。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张久安在遇到工程设计方面的问题时,霍夫曼便提供技术指导,并且不计报酬。
每天早上,霍夫曼和张久安、张驰三人便聚在工作室,一边喝咖啡,一边探讨工作计划。往往先由霍夫曼提出模型修建的标准,张驰绘草图、论证可行性,论证无误后,再将图纸送至工厂生产模型零件,张久安负责组装。
除了火车模型,父子俩开始打造轨道、护栏、工业设施等装备。火车轨枕木旁边的石子,因为买不到合适尺寸的细石子,张久安便和儿子一起,拿着筛子到温江金马河河边的采石场去筛选。室外轨道要铺设300多米,沿途景致有十多处,大多数需要自己设计、制作。每做一个建筑模型大约需要上千个小零件。做出来后,父子俩一起埋头组装,午饭弄点烤馒头就解决了。
五年过去,回报给父子俩的是一片迷人的景致:蒸汽火车奔腾着热气,鸣着汽笛呜呜驶来,穿过河流湖海翻山越岭,跨过大桥田野原始森林,沿途有牛羊小鹿、中西式各种建筑、不同站点的旅客……有人将张久安的火车庭院称为现实版的多多岛,可他认为这并不确切,“尽管二者比较相像,但多多岛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观看,而我们设计的火车庭院是希望懂的人来看。”
目前,张久安父子正在着手进行两个项目:测绘文化古建模型、采集火车的声音。对于前者,灵感来源于二战时的德国,纽伦堡市的许多历史建筑被毁,档案馆也不复存在,但德国人根据民间的照片、模型,复建了一些古建筑。张久安父子最想复建的是全世界唯一一座哥特式火车站——早已被拆的青岛老火车站,成都当地的地标——华西坝的老钟楼,以及张久安的出生地——成都陕西街147号民区。
至于采集火车的声音,张驰说:“今年我国将退役三款火车,这就意味着我们再也听不到它们的声音。”留住这声音,就是留下人类文明发展的之路上的一段记忆。
也许有人对这对父子的想法嗤之以鼻,“不过是一个玩的东西,何必那么较真?”但张久安认为,人就活一次,对所爱好的能较较真,也是一种幸福。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