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存 窦雪
摘 要: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标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积极开发与利用各类历史课程资源。其中,乡土课程资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下各校历史教师应挖掘文字的乡土资源、走近非文字的乡土资源,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第二课堂,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关键词: 新课标 历史教学 乡土课程资源
乡土课程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蕴藏着丰富乡土资源的延安,亟待一线历史教师开发与运用,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目前,关于乡土课程资源的相关论著可谓汗牛充栋①,亦有少数关于其在新课标背景下的研究②。本文将乡土课程资源置于新课标的背景下展开分析,通过实践调研梳理延安市宝塔区乡土史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和可行性的解决策略。
一、新课标与乡土课程资源的关系
(一)新课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1](45)新课标下,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难以契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历史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积极挖掘对学生历史学习有益的乡土课程资源,与有关知识点相联系与融合,并灵活地融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历史遗址与遗迹等等。”[1](37)一线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及自身的教学特质生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融入乡土课程资源,丰富历史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新鲜感。
综上所述,新课标要求一线历史教师强化运用课程资源的教学意识,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拓展多种教学手段与途径,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利用乡土史资源,积极推进乡土史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2]。通过乡土史教学,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同步推进,更好地实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与家国情怀,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乡土课程资源的运用有利于新课标的实施。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开篇说道:“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3]历史具有一度性,难以复原和重现,因此学生對历史有一种距离感。乡土历史取材于本地,学生对之已有或多或少的认识,运用本乡本土历史充实教材内容,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4]。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身边的乡土课程资源,让学生走近历史、触摸历史,改变以往对历史的浅层认识,感受有血有肉的鲜活历史,进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与敬仰之情。
新课标指出:“从历史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1](7)。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认同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升华,首先要从热爱身边的历史开始,距离学生较近的乡土史便是一种历史教学源流。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爱国必须爱乡。”因为“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5]。教师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在课堂中穿插乡土课程资源,从家乡的历史沿革、英雄人物及精神特性等辉煌历史中感受祖先的伟大事迹和家乡成就。由此,学生心中对伟大先辈的崇敬感、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从“小爱”到“大爱”,产生一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
各校教师应积极践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与要求,挖掘乡土课程资源,完善历史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课堂中逐步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二、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
(一)现状调查。
延安是中国红色革命圣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度过了十三个春秋。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精神等,都是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历史宝贵的财富。
为了解新课标下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现状,本文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对延安市宝塔区几所初中师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总数400份:学生问卷370份,收回315份有效问卷,教师问卷30份,收回21份有效问卷。
据调研数据显示:首先,从学生角度看,92%的学生喜欢自己的家乡,只有16%的学生非常了解自己的家乡,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情况知之甚少;87%的学生对乡土史学习持支持态度;而75%的学生指出教师进行乡土史教学的次数少之又少;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延安精神一知半解;94%的学生更喜欢参观教学此类自主实践的学习探究活动③。其次,从教师角度来看,81%的教师比较了解乡土课程资源,也比较赞同乡土史教学;50%以上的教师更喜欢实地教学却从未有过此类教学经历;76%的教师认为在历史课堂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具有可行性;90%的教师认为进行实地教学存在重重困难④。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综合以上数据及对部分历史教师的访谈可知:首先,多数学生对乡土史感兴趣且认为有益于自己的历史学习,但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了解甚少;其次,从问卷反馈结果看,多数师生更喜欢实地教学,但次数却是极少的,无疑是对革命财富的浪费;最让人遗憾的是,延安精神并未被多数学生铭记。多数一线教师赞同乡土史教学,却从未实践。虽是在新课标指挥棒下展开课改活动,实际却浅尝辄止。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历史课堂仍占很大比重,进行乡土史教学还存在问题,任重而道远。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应试教育体制。应试教育体制下出现“重分数,轻素质”的教育现象。纵然教师有诸多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育教学设想,在成绩面前相形见绌。第二,历史学科课时少。在中学众多学科中,历史学科一直被看作一门副课,且在升学考试中属于开卷、分值低,因此历史学科相对于主要学科课时更少。第三,安全保障问题。据调查,多数一线教师更倾向于实地参观教学这一最有效地培养学生乡土情与爱国情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家、校双方的顾虑,出于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考虑,这一教学方法只能暂时搁置。
三、开发与运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途径
延安地区乡土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情况还停留在摸索阶段。或是受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制约,或是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限制,抑或是部分教师学识不足及缺乏乡土教材等多方面因素,延安地区的历史教学被长期封闭在历史教科书中。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上,中学历史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并未深入挖掘。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学校历史教育中遭遇“寒流”。
针对乡土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缺席”现状,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行性的解决策略可供参考:
(一)挖掘文字的乡土课程资源。
在延安这一承载着光辉记忆的革命圣地,文字性的乡土资源颇丰。除了历史教科书以外,地方志、乡土教材、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及当地历史人物回忆录等都包含在内。比如《延安府志》《延安岁月》《论延安精神》《延安红色文化》等,都是文字性的乡土课程资源,可以丰富历史教科书的内涵,拓宽学生的视野。其中,乡土教材作为一种文字性的乡土课程资源对学生学习乡土史意义重大。在实际历史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广泛地搜集与整理各种乡土史信息与材料,选择适合学生接受与理解的乡土知识,并将乡土教材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在校本课程中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并将乡土教材的内涵融入校本课程中,重点讲述二者重合的乡土史内容,使乡土教材中生硬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活动,从而完成一个课程、多种效果的教学反馈。将校本课程与乡土教材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历史教师的学科涵养,促进其专业成长,更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形成对家乡的重新认知,无疑是对现行历史课堂的一大有益补充。
(二)走近非文字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展第二课堂。
非文字的乡土课程资源范围宽泛且表现形式多样,比如历史遗址与遗迹、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等;本地区阅历丰富的长者、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及老师等;延安精神与革命文化等都属于乡土课程资源。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范畴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可以以延安红色历史遗址为教学背景,带领学生参观杨家岭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为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历史进程及影响,改变脑海中对历史知识仅有的僵硬的文字反映,从而对历史史实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与看法,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记忆。
教师通过开展第二课堂,适时地进行校外实地参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等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近乡土历史,将传统历史课堂向外延伸,寓乐于学,使学生移情于革命岁月的苦与甘,感受祖国的伟大。
(三)利用以网络为载体的乡土资源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我们学习与生活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离不开网络的支撑。比如历史文献与资料数据库、红色数据库、市档案馆等,都是学习乡土史重要的网络资源平台。历史教师可以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和媒介,搜集乡土资料,并与校本课程及乡土教材相结合,丰富内涵。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需要的乡土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6]。通过建立网络资源库,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挖掘乡土课程资源的教育行动中,让学生在寻找乡土资源的过程中深入感受乡土历史。研究乡土史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对家乡的感情,同时以此为契机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土史教学模式。
以网络为载体的乡土资源平台,不仅能够为各校师生学习与运用乡土资源提供较大便利,还能够加强各校师生在乡土教学领域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使乡土史教学引起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
四、结语
乡土课程资源作为新课标极力推崇的课程资源之一,不仅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与历史思考大有裨益,还能提高一线历史教师的素养,更好地完善历史教学模式。试以圣地延安为例展开乡土课程资源的探讨,其中重点提出的可行性解决策略,包括对乡土课程资源的搜集、整理与运用及对网络资源平台的依托等同样适用于各地的乡土史教学。目前乡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亟待一线历史教师的积极开拓与挖掘,以期使历史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①参见尚媛媛:《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洛阳市为例》,2017;侯芳:《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兴长沙县地区为例》,2015;蔡康宁:《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开封地区为例》,2018.
②参见王冬:《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史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辉县市苏门初级中学为例》,2015;明成满:《以新课标理念促進中学乡土史教学——以南京地区为例》,2004.
③源自学生问卷,系笔者实践调研所得结果,情况属实。
④源自教师问卷,系笔者实践调研所得结果,情况属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杨玉芳.论新课改背景下乡土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苏州地区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0):228-230.
[3]吕思勉.中国通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3.
[4]黄正林.关于乡土历史教学的几个问题[J].固原师专学报,1995(02):99-101.
[5]陈婕.乡土资源对历史教学的价值及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6(12):10-11.
[6]谢杨.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开发[J].课程教育研究,2016(15):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