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19-03-20 10:03曲韵笙
文教资料 2019年33期
关键词:青岛应用型校企

曲韵笙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岛农业大学开展的校企合作进行分析,结合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推进的思路。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015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1]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式。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企业和高校作为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难以保持一致[2]。主要表现在学生培养和自身利益平衡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企业过于重视自身的经济利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参与度不高。

其次,在专业教学资源的投入方面学校与企业积极程度不同,外包行业发展快,课程资源更新和建设、实验实训案例等教学资源建设与更新、对教师进行新技术的培训都很迫切,而这都需要资金支持,否则会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最后,相关激励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专业课程大多是新课,授课任务繁重,老师承接上课任务的动力不足。特别是涉及其他学院的一些课程,教学任务安排不当。学校应该在政策上鼓励各合作学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不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而且在资金上给予保障。

二、我校实施校企合作的措施

青岛农业大学本着“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原则,2009年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此后,学校陆续与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英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济南骏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分别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会计、财务管理、经济与金融、英语等专业,结合“新工科”“新商科”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政策设立新的专业方向: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外包、金融与财务外包、网络商务与现代物流外包、财富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按方向独立招生。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路子,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等,联合培养新兴产业急需的专门人才,构建了以突出创新创业和实践技能培养的“121工程”人才培养模式。“121工程”模式是以我校的母体专业为依托,进行企业课改课程的嫁接,将本科4年划分为——“1年的理论课程+2年的企业课改课程+1年的实训、实习”三大部分,学生一毕业就有一年工作经验,真正实现与工作企业和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这一培养模式,全方位发挥了校企合作的优势,不但加强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对于教师水平提高和专业学科建设完善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二)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校企合作共建单位设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以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平台,而且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动手能力,更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優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实现“双赢”的目标。同时,进一步增加了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了专业教师技能的提高。以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为例,近年来派出在职教师参加课程培训和项目实训47人次,其中2013年培训在职教师10人次,2014年有20人到IT企业中参加不少于3月的顶岗实习。

(三)合力推进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机制,首先要以校企共同参与和协商人才培养内容为基础,根据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条件和企业生产环境、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来开发建设课程体系,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锻炼融入其中[3]。由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再以项目引领各种技术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根据协议要求,合作企业要以每年10%的内容更新教学课程,确保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方向前沿对接。

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并与企业开设的课程相适应,我校与企业联合研发课程及实训教材,确保教材密切联系实际并与职业标准完美对接,缩小产教之间的差距。

三、我校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

(一)校企合作有力推动了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

2009年我校被山东省商务厅确定为山东省第一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2012年被山东省商务厅确定为山东省2012年—2014年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2013年,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荣获“2012年中国服务外包教育机构最佳实践十强”,合作企业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荣获2012年中国服务外包培训机构最佳实践十强”。2012年6月我校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创建了青岛市崂山区服务外包产业联盟。2010年9月,青岛市商务局、财政局专门来学校就我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研,并就进一步推动青岛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听取我校专家学者的意见。2010年3月2日,山东电视台新闻频道对学校面对市场要求,率先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开创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题采访报道。2011年3月16日山东电视台晚间新闻联播对我们校企合作培养软件外包应用型人才121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2011年5月每日甘肃、大众网以《校企合作创新模式青岛农大的特色办学之路》为题进行报道。2011年9月24日,由青岛农业大学主办,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121工程”校企合作论坛在青岛农业大学成功召开,10所高校、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相关领导、专家出席进行经验交流和问题探讨。

2017年上半年,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新工科教育实践要求,与企业合作的“共建专业”全面向“应用型新工科”转型,提出“工程实践强、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人文素养好”的培养目标,将校企深度融合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二)校企合作促进了教学研究与改革

校企双方合作采用“1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建设到课程改革、教师培养,再到学生培养和就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全方位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不但加强学生培养,对于教师水平提高和专业学科建设完善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自主研发的系列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案例、教学PPT、实训项目、实验设备、在线题库、在线考试和MOOC平台等一系列相关的教学资源对于我校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和定位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研究改革等方面取得成绩以期中两个专业为例:

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方向):任课教师近四年主持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校级课题20余项,软件著作权10项,专利6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百余篇,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出版规划教材6部。在校生荣获国家级物联网及机器人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物联网及电子设计大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校级创新立项11项。上述成绩的取得,体现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特色。

以金融与财务外包为例:近三年专任教师承担校级教研教改项目16项和多项校级课程建设项目,分别为校级精品课程“财务管理”;校级优秀课程“财务会计学”“审计学”“高级财务管理”;院级重点课程“管理会计”“资产评估”“财务分析”“计算机财务管理”等建设项目,累计经费资助近20万元。发表教研论文十余篇,先后有2人获得优秀教学质量奖,校级优秀论文11篇,省级优秀论文2篇,2人在多媒体竞赛中获奖,主编和参编教材14部。

(三)校企合作办学推动了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2013年,学校投资400万元用于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平台建设,建设了5个软件外包教学实验室、1个软件工程实验室,购置计算机761台;与企业共同挂牌建设了4个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企业实训联盟。企业依据课改制作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仪器设备,共投入经费60余万元等。

以软件外包方向为例:学院在青岛百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梅斯特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山东出版传媒集团明天中小学教材研发中心、青岛博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现更名为青岛英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大连汇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建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这些基地每年都可接纳本专业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教学实习。此外,目前该专业具有400余家企业的合作联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习机会。2016年,合作企业建立的“国家级高校教师培养及学生实训创新研发基地”,为学生实训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本专业的学生在第四学年完成在企业的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训后,可经双向选择进入实训联盟中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

(四)校企合作办学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我校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双师、雙新型教师”,从2008年至今,分9批余次,110人次以上,派驻老师到企业基地,进行项目实践、企业调研、学习和交流。

以金融与财务外包为例:2018年专业教师参加山东省会计学会、全国会计学年会、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高峰论坛等学术会议30余人次,3位教师入选山东省高端会计人才(学术类),拓展了专业教师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及时了解了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学生社会认可度高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在60%以上。

以网络商务与现代物流管理外包方向为例:网络商务与现代物流管理外包方向2014级学生毕业126人,毕业率96.18%,授予学位126人,授予学位率96.18%。2018年是网络商务与现代物流管理外包方向第二届毕业生。其中,2017年7月—2018年3月,2014级物流外包专业分两批次进入英谷教育实训基地完成实训,并且通过推荐就业,进入德邦物流、天地华宇、百度、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实习,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100%。

四、推进校企合作的建议

(一)探索新专业学生的合适培养方式

一方面是新专业的培养方向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复合性,且实践性较强,如何调整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专业培养的要求须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完善。

另一方面是该专业生源的文化基础与其他普通本科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具体差距有多大,对本科阶段学习的影响如何尚属未知,教学中如何面对这种影响等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以确保专业培养的要求。

(二)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对接;课堂教学与实训实践的对接等。

(三)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师资培训支持力度,实现师资培训的常态化。学校将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针对校企合作专业,结合专业发展的前景,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

(四)制定校企合作相关的激励政策

随着政府、高校、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不断重视,尤其在涉农领域企业与合作社,急需技术帮扶与支持;学校内部,越来越重视对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在这个大背景下,青岛农业大学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意见》,从大方向上指明了今后学校社会服务、成果推广等的方向,但从目前学校的职称评定、任期考核、教学改革、访学培训等方面依然缺乏明确可操作行的激励措施,还不能激励教师形成主动的长期性与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直接服务。下一步将建立更详细的激励政策,鼓励各合作学院积极探索及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对取得显著效果的进行奖励。

(五)加强社会服务工作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明确学校、学院、教师的社会服务工作职责,理清校内研发、推广与培训机构的社会服务任务,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加强机制和体制创新,积极探讨建立农科教相结合的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模式。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能力。

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研发联盟、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与技术服务中介联合推广科技成果的合作机制,探讨与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2017.

[2]余晓鹏,张付宝,程德军.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9(1):190

[3]曲丽,戴昀弟,范曙光.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机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1):92.

猜你喜欢
青岛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青岛明月申牌?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