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圩村里看衙门、最后的历史记忆

2019-03-20 05:18刘素娟
西部论丛 2019年10期
关键词:耒阳衙门龙门

在耒阳市东南部的小水镇小圩村里,静静的伫立着一栋具有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古宅,它就是“龙门第”。从小圩村门前那条弯曲乡间小路进入,远远看见村口的古老樟树如仙如神,扑面给人历史悠久感,粗壮的树干非得几人合抱,才能丈量出它的长度,树叶如同一把巨伞,遮天蔽日,形成一个天然的纳凉场所。站在旷阔的禾坪堂前,我们可以看到,在周围现代楼房的映衬中,“龙门第”显得静默而厚重,如同一位沧桑的老人在迎接远方的客人。当地历代流传一句谚语“要想耒阳看衙门、小圩湾里看一半”,每当谈起此处时,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发出一句感慨“这里曾经出过大官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小圩村人眼中的“老衙门”指的就是李氏祠堂“龙门第”,一座建于明代的具有官宅特征的古建筑。据李氏族谱记载:旧时李氏系明代初期从江西豫章赣州迁移而来,开山基祖李旭公曾任湖广左布政使,致仕由洞庭而遍游湘岳,游历到耒阳,觉得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因而仆籍于此,从此建宅旺家,世代繁衍生息。其后裔仁俸公于明末清初时期迁居小圩村,说起先祖选址建宅,村内老人们讲述一个故事:仁俸公原本祖居泉塘村,幼时与牛为伴,终日习以为勤。有一天,他放牛到今天正厅屋处,此处原本二山相峙,古木参天,风景别致,老牛特别眷念满地青草,盛夏有大树遮阴。冬天时,仁俸公拣牛屎生火取暖,惊奇的是至第二天复来,火仍不灭,并且日复一日,日日如此,实乃宝地留人也。于是他开始攀枝割草,搭个茅棚栖身,而后发展盖房娶亲,衍嗣昌盛。因为此处水源欠缺,故称为小水村,后人称为“小圩村”。 当年仁俸公建村选址时强调风水作用及格局,选择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并伴有良田广宅的宜居之处,既依照中国传统讲究山水结构的吉祥美好,也是为了适应家族发展,人口增多和用地扩展等需求。

“龙门第”就建在中间宽阔的三阳之地,从而构成一个典型的山环水抱之福地。借居祖先选中的这块风水宝地,李氏家族确实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拔尖人物,其中最能光耀门楣的,一个是官至直隶州的提督李巴掌,另一个就是在广西柳州担任州官的李明谓了。翻开李氏家谱,可以查阅到李明谓生于乾隆葵已三十八年,曾任五品州官。如今的“龙门第”是耒阳地区李氏家族68个堂口之一,也是小圩村李氏家族进行立祭、议事最庄严的活动场所。每年旧历的正月、七月、春节等传统节日都要举行祭祀礼仪活动,举族同聚,摆宴欢饮,大演社戏,家家户户,杀鸡为忝、置酒佳肴,以祭祖先,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场景。

走进小圩村,那青石板的街道,那悠长的小巷,一不留神让人就会迷失自己,不知道究竟穿越到了古时那个朝代。“龙门第”建筑布局严格按照耒阳地方建造理念安排各进的功能。清乾隆(1736)年建造之初仅建“接官厅”,那时规模较小,1862年随着家族的兴旺在“接官厅”后增建“私塾”、“正厅屋”等,再经过清代、民国时期的相继扩建,最终达到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建筑格局。“龙门第”整体坐西北朝东南,三进两厢院落式布局,采用砖、石、木结构,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典型的耒阳乡村公众性建筑“大厅屋”样式,院落通阔35米,进深40米,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前后功能布局由半月塘、禾堂坪、接官厅、私塾、祖堂在村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它是耒阳地区传统建筑中官民特色结合的代表性建筑。

整個小圩村,以“龙门第”为中心而形成一个古建筑群,中轴线的第一进是“接官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它为“槽门”。它最有特色的是头门为三开间,每间各安两扇红漆门扇,总共有六扇门,因古时衙门为显威严、气派,多开六扇门,而且旧时封建社会里,无论多大的州县,衙门的头门也只能是三开间,所以六扇门在民间代指官府、衙门。小圩村老百姓流传的“要想耒阳看衙门、小圩湾里看一半”就是指形似六扇门的槽门,不过槽门里的门扇已经在文革“破四旧”中遭到破坏,现在所能看到的只剩门框构件了。“接官厅”里三开间的中门通常是紧闭的,只有族中举行重要活动或重要人物来到时,才会打开,族中家长在此迎接送往宾客,因中门平时关闭,若要进出就只有走旁开的便门。沿着八级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可以步入“接官厅”,六根金柱排成两行队列,严格对称。厅内屏门上两侧原悬挂清代皇帝敕封给提督李巴掌和州官李明谓匾额四块,中左为“直隶分州”、“浩封承德郎”,中右为“钦加州同衔”、“修职左郎。

绕过“接官厅”,第二进为中厅,正中门额上墨饰“龙门第”三个大字,意寓走出这条大门便要成人中龙凤,成就光宗耀祖的功业。中厅在清代末期曾辟为 “私塾”,建筑高大双坡瓦顶,抬梁式结构,左右三字山墙护檐,在屋梁上还能见到龙形雀替。第三进为祖堂屋,双坡屋面,山墙搁顶结构,室内供奉李氏祖先牌位及神龛。令人惊讶的是,现存建筑的立柱、横梁,几乎全是由整根榉木打造而成,特别是厅堂里的立柱,有半抱围那么粗,质地坚硬,据说当年日军用军刀砍了许久也只能砍破一个小小缺口。

历经明、清、民国时期而保存至今的“龙门第”,其居住和建筑理念讲究“天人合一”,当地流传:“要想耒阳看衙门,小圩湾里看一半”,这一谚语充分说明了该院落在形式和功能上是耒阳地区民间建筑中的高规格建筑。小圩村“龙门第”形制有独特之处,它融洽了湘南地区少见的官厅与民房相结合的建筑模式,2013年5月被耒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耒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颁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15年12月升格为衡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从规模、结构和功能使用看,是集议事、会客、授教、祭祀、居家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时至今日,“龙门第”仍是全村红白喜事、祭祀、宗族重大决议的场所,蕴含了族规家训、姓氏流源、风土人情等宗亲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我市及湘南地区民居古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让人们了解明清官衙建制风格、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多了一道对历史的思考。(湖南耒阳刘素娟)

猜你喜欢
耒阳衙门龙门
我读封面
耒阳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耒阳市烤烟主要生育期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耒阳:4747人“赶考”
常态化督查 亮剑“衙门”作风
西安:“衙门”里跑出“店小二”
Achilles Heel
龙门这边(71)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