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可杨 魏云峰 平兆龙
摘 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中共根据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洛川会议上指出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中共根据敌我国情,把游击战争从战术提高到战略地位,具有全局性意义和作用。战略防御阶段,中共领导的游击战争有力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战略相持阶段,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中共成为抗战中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游击战争 战略地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全国性全民族的抗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有利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中共领导的游击战争被提高到战略的地位,在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游击战争发挥了全局性的意义和作用。
一、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提出的背景
(一)游击战争思想的形成
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上井冈山后经过三个月游击战的实践,于1928年1月在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上初步总结了作战经验,提出的原则是: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1929年4月5日,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正式将红军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1]①。后来将其归纳为“十六字诀”。
(二)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全国性全民族的抗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根据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一开始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三)抗日游击战争的提出
1937年8月22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敌后农村,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二、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提出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都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而只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毛泽东批驳了这种观点,于1938年5月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正确道路。该文分析了游击战争战略问题提起的原因,“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2]①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也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要争取战争最后的胜利,主要的方针是:“(一)主動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二)和正规战争相配合;(三)建立根据地;(四)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向运动战发展;(六)正确的指挥关系。”[2]②这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
三、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农民参加抗战的最高形式
从国共军事力量对比上决定了在抗日战争中两党分工的不同,执行任务的不同,中国共产党由于军力弱小只能选择执行游击战争的抗战任务。1937年8月改编的八路军和10月改编的新四军总兵力才5.63万人,面对强大而武器先进的日本侵略军,中共只能采取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而游击战争需要发动广大的农民,使得游击战争成为农民参加抗战的最高形式。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3]由于农民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不可能参加正规的运动战和阵地战。
(二)战略防御阶段有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在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敌后游击战争对阻止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对日军作战1600余次,歼敌5.4万余人,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边、冀鲁豫、山东、苏南、皖中、豫东等10余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也由改编时的5.63万人发展到18万余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游击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4]
(三)战略相持阶段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在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3年12月),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人民军队在大部分时间里所进行的主要是游击战。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这个任务主要是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
在战略相持阶段之初,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不仅保卫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还大力发展了华中和华南抗日游击战争,形成了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战略区,正规部队发展到50万人,根据地人口达1亿以上。1941年以后,由于日军加大对占领区的“扫荡”,抗日根据地面积和人口迅速缩小,抗日武装力量锐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采取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武装群众化及“敌进我进”的对敌斗争指导方针和精兵简政、发展大生产、减租减息等十大政策,始终坚持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战胜了敌人实行的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解放区逐渐恢复并走向新的发展阶段。[4]人民军队在大部分时间里所进行的,主要是游击战。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这个任务主要是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
(四)使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反攻阶段到来前夕,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120万人、民兵扩展到220万人,建立了19块抗日革命根据地,为夺取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积蓄了力量。
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根据游击战争的进攻性、灵活性、主动性、速决性等特点及地形地貌,创造性的发明了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联防战、围困战、窑洞战等游击战术,在全面抗日战争的八年中,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等全国各地的革命抗日武装力量,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收复国土100多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亿多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的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对抗日游击战争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是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种社会思潮。
(一)对“游而不击”的批驳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共双方军队上的表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共双方的宣传材料和历史著作中都有不同的写法。国民党攻击共产党在敌后“游而不击”,共产党则批评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防共”。而一些西方人士则利用这些材料,再加上西方人的偏见,大力贬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期战争中的作用。
从客观上来讲,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确没有打过大的战役,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作为八路军的经典之战,但并不是全部;不过小规模的游击战争却是开展得轰轰烈烈,中共由于在力量弱小、武器装备较差的条件下,能正面发动的大型战役数量显然有限,但却一直参与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因此不能只计算直接领导的大型战役,而忽略间接参与的作战。
“至于‘游而不击而能‘乘机坐大之说,则根本违背了战争的基本准则,即只有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1]②在敌后战场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使日本侵略军在占领区受到威胁,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杀光其居民、烧光其房屋、抢光其粮食”的“三光”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在晋冀鲁豫、山东、苏皖等7个根据地,中国军民被杀戮者即达318万人,房屋被焚烧达1952万间。八路军只有领导人民进行游击战争打退日军的“扫荡”才能保存和发展自己,可见,只有坚持持久抗战方能壮大自己,而且日军也不会容忍八路军壮大啊,不消灭敌人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岂能“乘机坐大”?
(二)谁才是游而不击、消极抗日
国民党军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军队不能与人民打成一片,又不能做到官兵平等,派遣部队时蒋介石又舍不得牺牲自己的嫡系部队,派出的大都是杂牌军,补给又少,建不起根据地,在日军“扫荡”下,许多部队真的陷入“游而不击”、东躲西藏的境地,有的逃回大后方,有的投降日军当了伪军。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局,“主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执行片面的抗战指导路线,不敢发动广大民众抗战;不善于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挑起反共摩擦、削弱了敌后游击部队的力量。”[5]
五、结语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中共根据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一开始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在洛川会议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敌后农村,继续走农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根据敌我国情的分析,把游击战争从战术提高到战略的地位。并批评党内一些不重视游击战争的人士。
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共领导人民开展的游击战争有力的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对阻止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战略相持阶段,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根据游击战争的进攻性、灵活性、主动性、速决性等特点,创造性的发明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术,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等全国各地的革命抗日武装力量,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收复国土100多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亿多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的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抗战中,国民党攻击共产党在敌后“游而不击”、“乘机坐大”违背战争原则,只有消灭敌人,领导和团结人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发展和壮大自己。而国民党组织南岳游干班培养游击干部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军队不能与人民打成一片,又不能做到官兵平等,派遣部队时蒋介石又舍不得牺牲自己的嫡系部队,派出的大都是杂牌军,补给又少,建不起根据地,在日军“扫荡”下,许多部队真的陷入“游而不击”、东躲西藏的境地。
参考文献
[1] 徐焰.解放军为什么能赢:写给新一代人看的军史[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①74;②116.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①405;②407.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8.
[4] 刘子君、王攀.论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年8月(第4期).
[5] 陈瑜.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敌后游击战争之比较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3月(第2期).
作者简介:
1.唐可杨(1983—)男,汉族,贵州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2.魏云峰(1988—)男,汉族,甘肃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
3.平兆龙(1988—)男,汉族,安徽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2018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立项编号:DJSZ20180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