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重
1929年出生于德国的贡德·弗兰克是位西方著名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他的名著《白银资本》一书,于2008年9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批判了世界学史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指出亚洲尤其是中国远在欧洲发达之前,就在世界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贡德·弗兰克的研究,在1800年以前的国际瓷器、茶叶、棉布贸易中,中国垄断了世界市场。大约占全国瓷器输出总量八成多的中低档产品输往亚洲各地,占16%的高档产品输往欧洲,因为欧洲人比较富有,买得起高档货。
在重工业品方面,19世纪初期,广东是整个东亚最大的铁器生产地。北至日本,南至印度尼西亚诸岛,都要购买广东铁器,连自认工业技术领先东方人一筹的欧洲殖民者也不例外。此时的中国,颇有些世界工厂的味道。
由于贸易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到18世纪中叶,中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朝基本沿袭前代制度,曾分设广州、泉州、宁波三大市舶司,管控海外朝贡和贸易事务。到了清代,旧有体制逐渐跟不上形势,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朝廷下令在广州设立公行,即政府指定特许的商人管理外贸。此后近百年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直至鸦片战争爆发。
“公行制度”之下,外贸由一批有经验的商人(通称广州十三行,又称行商)主持,可以适应更大规模贸易活动的需求,有一定合理性。但到了19世纪鸦片战争时期,积极进行全球扩张的西方人鼓吹“自由贸易”,说公行是在搞“垄断”,强迫清朝取消了这个制度。
在清代,中国与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的贸易扩展得很快,但增长最显著的,还是与西方人的海上贸易。而到了18世纪中叶后期,中英贸易迅速增加,率先开启工业革命的英国,坐上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交椅。如1775年,抵达广州的欧洲商船38艘,英国商船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二。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爵士率领一个500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到访中国,他带着英王乔治三世的国书,迫切希望中英两国正式建交,清廷向英商开放更多港口。此次英国使团访华,不仅因为英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更因为这种贸易关系對英国比对中国更加重要。英国大量进口中国茶,单是茶叶进口税一项,就至少占英国年度财政收入的10%。可除了钟表之外,中国人似乎对其他英国货都不是很感兴趣。英国自己最得意的出口商品毛呢,穿在身上感觉远不如丝绸舒服。在中英贸易里,中国输入的最大宗货物是印度棉花,但印度棉花产量有限,英国国内纺织企业也有不少需求,无法进一步增加对华出口。
怎么办呢?英国只好跟其他国家一样,使用硬通货白银来填补巨额贸易逆差。为什么必须用白银?因为中国的货币是白银,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地位如日中天,国际贸易往来只收白银。在17、18两个世纪,进入中国的白银一共高达6万吨,占同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这说明中国是当年国际贸易中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
19世纪中期以后,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接二连三的内忧外患,中国的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际关系,一步步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中国经济也几乎同步衰落。最明显的标志是,大体上自1820年以后,中国商品出口总量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到了1913年,中国出口所占世界市场份额只剩下1.7%。对于一个曾经占据全球贸易半壁江山的老牌经济大国来说,真乃匪夷所思之事。可以说,1820年,是中国由富转贫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