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奉献一生的“核司令”程开甲

2019-03-20 06:06熊杏林邹维荣
百姓生活 2019年2期
关键词:程开甲核试验原子弹

熊杏林 邹维荣

人物小传:程开甲,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1918年8月出生,2018年11月17日病逝,享年101岁。他曾任中国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为了专心于核试验任务,他曾把一家人从江南迁到戈壁深处,隐姓埋名度过了20多年“罗布泊时间”,为我国核事业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被誉为“中国核司令”的程开甲,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被授予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程开甲作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榜上有名,获授改革先锋称号和奖章。

1948年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1950年谢绝导师的挽留回到祖国

1918年8月3日,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盛泽镇一个经营纸张生意的家庭。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的“公费生”。在浙江大学4年,程开甲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和苏步青4位教授严格的数理学习和科学精神的训练。

1941年,程开甲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1946年,经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推荐,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进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成为有着“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之誉的玻恩教授的学生。玻恩一生带过彭桓武、杨立铭、程开甲和黄昆4位中国学生。后来,他们4人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桓武、程开甲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黄昆、程开甲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玻恩身边的4年,程开甲结识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諤等科学巨匠。1948年,程开甲获得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学位,由玻恩推荐,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沐浴着新中国旭日东升的阳光,程开甲谢绝了导师玻恩的挽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回国前的一天晚上,玻恩和程开甲长谈了一次。知道程开甲回国的决心已定,导师叮嘱他:中国现在很苦,自己多买些吃的带回去。程开甲感激导师的关心,但在他的行李里,什么吃的也没有,全是他购买的建设新中国急需的固体物理、金属物理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回国后,程开甲先在母校浙江大学任教,担任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院校调整,他从浙江大学调到南京大学。为了适应国家大搞经济建设的需要,程开甲主动把自己的研究重心由理论转向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1958年至1960年,根据组织的安排,程开甲和施士元教授一起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为南京大学核物理发展打下了基础。

1960年加入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从此在罗布泊核试验场隐姓埋名20多年

1960年盛夏的一天,南京大学校长郭影秋突然把程开甲叫到办公室:“开甲同志,北京有一项重要工作要借调你,你回家做些准备,明天就去报到。”说完,校长拿出一张写有地址的纸条交给他。看到郭校长满脸的严肃,程开甲什么也没问,很快就动身到北京,找到了那个充满神秘的地方——花园路3号九所。程开甲来后才得知,原来是要搞原子弹。

就这样,程开甲加入了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

中国原子弹研制初期所遇到的困难,现在是无法想象的。根据任务分工,程开甲分管材料状态方程理论研究和爆轰物理研究。那段时间,程开甲的脑袋里装的几乎全是数据。一次排队买饭,他把饭票递给师傅,说:“我给你这个数据,你验算一下。”站在后面的邓稼先提醒说:“程教授,这儿是饭堂。”吃饭时,程开甲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把筷子倒过来,蘸着碗里的菜汤,在桌子上写着,思考着。

终于,程开甲第一个采取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提供了依据。

1962年上半年,经过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孜孜不倦的探索攻关,我国原子弹的研制闯过无数难关,终于露出了希望的曙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提到了日程上。

为了加快原子弹的研制进程,钱三强等领导决定,兵分两路:原班人马继续原子弹研制;另外组织队伍,进行核试验准备。钱三强提议由程开甲负责核试验的有关技术问题。这意味着,组织对他的工作又一次作了调整。

程开甲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是理论研究,放弃自己熟悉的,前方的路会更艰难。但面对祖国的需要,他毫不犹豫转入全新的领域:核试验技术。

后来,程开甲在一篇题为《核试验一定要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的文章里,谈到了当初他去开拓这一全新领域时的复杂与艰难:“这是一个大型的、广泛的、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必须有机配合……既要有全局理论上的系统分析,又要通过实践,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去干。”

经过一段时间探索,程开甲开始组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承担起中国核武器试验技术总负责人的职责。从此,程开甲既是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同时兼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后兼副院长。直到1977年,程开甲被任命为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员,他才免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

一组组数据、一段段史料,记录着程开甲在核试验技术领域的开拓创新,以及他为中国核事业发展立下的不朽功勋——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

1966年12月,中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成功,程开甲提出在塔基一定半径范围地面用水泥加固减少尘土卷入,效果很好。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程开甲提出了改变飞机飞行方向的投弹方案,保证了投弹飞机的安全。

1969年9月,中国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程开甲设计的自封回填堵塞方案,实现了安全“自封”,防止了“放枪”和“冒顶”。

1978年10月,中国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成功,程开甲研究设计的试验方案,获得成功……

从1963年第一次进入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到回京工作,程开甲在戈壁滩隐姓埋名工作、生活了20多年。

20多年中,程开甲成功组织指挥了从首次核爆到之后的地面、空中、地下等方式各种类型核试验30多次;20多年中,他带领科技人员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我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

“说起罗布泊核试验场,人们都会联想到千古荒漠、死亡之海;提起当年艰苦创业的岁月,许多同志都会回忆起搓板路、住帐篷、喝苦水、战风沙。但对于我们科技人员来说,真正折磨人、考验人的,却是工作上的难点和技术的难关。”多年后,程开甲院士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想,我们艰苦奋斗的传统不仅仅是生活上、工作中的喝苦水、战风沙、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刻苦学习、顽强攻关、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是新观点、新思想的提出和实现,是不断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荣获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晚年过着简单俭朴的生活

科学家们为共和国的辉煌作出了巨大贡献,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

1965年5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并宴请为中国原子弹爆炸作出贡献的有功之臣。程开甲和他领导的核试验研究所的董寿莘、孙瑞蕃、忻贤杰、乔登江、陆祖荫、吕敏、王茹芝等技术人员受到接见。1966年,朱光亚、郭永怀、王淦昌、陈能宽和程开甲等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

程开甲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资深院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励。1999年,程开甲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年,他获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中央军委隆重举行颁授“八一勋章”和授予荣誉称号仪式,习近平主席把“八一勋章”颁授予程开甲。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这是一名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写在立功受奖光荣榜上的名字,只是少数人,而我们核试验事业的光荣属于所有参加者。因为我们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千百万人共同创造,我们的每一个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程开甲院士如数家珍,列举着战友们所做的工作。

一件件往事、一项项成果、一个个攻关者的名字,在程开甲的记忆中是那样清晰——

从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主动请缨回国参战的吕敏;承担核爆炸自动控制仪器研制任务的室主任忻贤杰;从放化分析队伍中走出来的钱绍钧、杨裕生、陈达等院士;调离核试验基地年逾花甲又返回试验场执行任务的孙瑞蕃……

还有,地下核试验时,花岗岩中核爆有无分凝问题,是当年六队的邢梯良用高压釜给出了明确答案;丁浩然,在核试验新场区选址中立了大功;乔登江为各效应大队做了好多工作,使效应工作获得丰收;董寿莘为竖井钻井技术作出了贡献,试验很快进入竖井方式阶段;程耕对地下平洞自封所做的计算分析起了重要作用……

当然,还有长期战斗在大漠深处的阳平里气象站,在核试验场上徒步巡逻八千里的警卫战士,在罗布泊忘我奋斗的工程兵、汽车兵、防化兵、通信兵……。程开甲常说,如果没有他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的大力协同和支援,就没有我们事业今天的成就和辉煌。

每每想起在核试验场区的生活,程开甲总是充满怀念。因为,那里有着他终生付出的心血,有着他事业巅峰的辉煌,有着他充满激情的岁月,有着他挥之不去的眷念……

2007年,程开甲90岁高龄时,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写下“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之句,这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走进他的家,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里的主人,与中国核试验基地的副司令员,以及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联系起来。

程开甲家里的陈设,简单、质朴得令人难以置信。离开戈壁滩后,程开甲一直保持着那个年代的生活方式,过着与书为伴,简单、俭朴的生活。

程开甲一辈子都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当官人”:“我满脑子自始至终只容得下科研工作和试验任务,其他方面我很难搞明白。有人对我说‘你当过官,我说‘我从没认为我当过什么官,我从来就认为我只是一个做研究的人。”

程开甲一生除了学术任职,还有过不少职务,但他头脑里从没有“权力”二字,只有“权威”:是“能者为师”的那种权威。

程开甲一辈子最怀念的战友是张蕴钰将军。他称之为“我的老战友,我真正的好朋友,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核司令,更是我心中最伟大的核司令。”

作为核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张蕴钰全面负责核武器试验;作为核武器试验基地和基地研究所的技术负责人,程开甲全面负责核试验的技术工作。他们在戈壁共同奋斗了十几个春秋,共同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以及多种方式的核试验任务。1996年,程开甲心中這位“伟大的核司令”写了一首诗,赠给程开甲:

核弹试验赖程君,电子层中做乾坤。

轻者上天为青天,重者下沉为黄地。

中华精神孕盘古,开天辟地代有人。

技术突破逢艰事,忘餐废寝苦创新。

戈壁寒暑成大器,众人尊敬我称师。

猜你喜欢
程开甲核试验原子弹
徒手“撕开”原子弹
师兄弟争论
学普通话没有完成
殷殷情深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
一颗未爆的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