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茜
我想很多人都非常害怕“被讨厌”。正是这样的恐惧,让另外一条广为人知的人生座右铭——“做自己”——成为空中楼阁。于是众人皆是,我亦是;众人皆非,我亦非。
近日阅读一本叫《被讨厌的勇气》的书,作者之一岸见一郎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信徒,封面上写着一段短短的话语:“所谓自由,就是(不怕)被别人讨厌。”“有人讨厌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针过日子的标记。”
阿德勒学派相信所有人生的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割舍别人的认同是一个人获得自由的重要功课。
人为什么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或者说,人为什么害怕“被讨厌”?岸见一郎的解释非常无情:因为多数人没有能力把“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分离。
从某个角度看,站在潮流一方或者符合父母、社会的期望,是一件“很过瘾”的事。但这是一个陷阱,当你小心翼翼地保护瓷娃娃般易碎的“人生形象”时,你其实正在失去你自己,你过的是别人的人生。
这一生,你不过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活的傀儡。
在社交网络牢牢包围大众的年代,阿德勒的思想非常值得被重新审视。
阿德勒的年代没有电脑和社交网络,如果他晚生100年,或许他可以对我们现在不只被家人、朋友,而且被社交网络高度包围的人际关系提出更杰出的言论。甚至他可能会设计一个网页,不只可以点“赞”,还可以点“讨厌”……然后告诉众人,当你得到的“赞”愈多,你愈危险;如果你得到的“讨厌”愈多,不用伤心,这可能仅仅代表你比别人活得自由。
我們每个人都知道,真正大成功者如乔布斯,或者在历史上留名的丘吉尔、胡适等,都是出名的“不从众”“不在乎被讨厌”“坚持自己”之人。可即使明知如此,当自己面对可能被“讨厌”时,许多人仍不免选择牺牲自己本来相信的思辨及价值,以“从众”的方式逃避自己的难题。
快乐取决于我们的心态,而非“赞、自尊、社会认同”。这一生你不曾“成功”,可能代表你好好地为自己活了一生;如果“成功”,小心检视,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换来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过代表着“你为他人活了一辈子”。
适用主题:勇气;独立与从众;自由与逃避;认同与“被讨厌”;敢于割舍与面对;做自己与为他人;认清自我与独立思考……
解题角度:文章从“被讨厌”的角度探讨人如何获得心灵的自由、活出自我。当你害怕“被讨厌”时,你可能为了获得被人的认同、符合大众期待而失去自我。伍尔芙曾说过:“他人的眼睛是我们的监狱,他人的思想是我们的牢笼。”故可以从勇于割舍认同、为自己而活等角度立意。然而,“被讨厌”未必是好事,被认同未必失去自我,“符合社会期望”和“做你自己”未必矛盾,我们应该辩证思考,不人云亦云,认清自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活法,这也不失为一个立意角度。
学生作文片段一:
敢于“被讨厌”,实则为一种“为自己而活”的态度。蒋方舟曾说:“被人喜欢,它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你会发现,这个被人喜欢的自己,经常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而相反,敢于被人讨厌,其实是敢于保留别人可能不喜欢、但却最真实的自己的勇气。尼采在《与孤独为伍》中写到:“特立独行的人总是令人反感,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方式使周围人感到自卑。”为何自卑?因为你在人群中坚守,守住了他们所想守住却没能守住的个性。此时他们的“讨厌”,某种程度上是种“嫉妒”——对此,你的勇气即是对所谓“讨厌”的最好回击,也是给自己的最好回报。因此,为自己而活,拒绝千人一面的标准化,做个“特立独行”的自己。(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汤之烁)
学生作文片段二:
“有人讨厌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针过日子的标记。”岸见一郎的话惊世骇俗,却过于绝对。我们其实既可以在他人眼里活出精彩,也能在自己心里活出自我。首先,“依照自己生活方针过日子”并非“有人讨厌你”的必要条件,招人讨厌的事情数不胜数,完全可以不包括以上两点,而我们并不能从“被讨厌”推出自己在“行使自由”。再者,“符合社会期望”和“做你自己”未必矛盾,对“自我”位置的定义因人而异,有些人心中的“活出自我”“活出自由”就是为社会贡献一份力,就是向社会展示自己人生的精彩和价值。我们可以把“做我自己”定位在“符合社会期望”之上,这是不冲突的。有如辛弃疾心中对“自我”的定位那样:为国家做贡献。无独有偶,对我而言,所谓“自我”和“自由”,就是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我心中建设祖国的伟大理想。(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陈嘉宇)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