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历史研究 照亮中国未来

2019-03-20 07:09高翔
紫光阁 2019年3期
关键词:史学习近平历史

高翔

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京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希望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贺信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历史研究的宗旨、定位和使命任务,为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办好中国历史研究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

2016年9月18日,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

重视历史研究是中国的优秀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使命要求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中国人自古重视历史研究,历来强调以史为鉴”。自先秦时代起,中国人就开创了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的传统,《尚书》《左传》《国语》等经典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历史叙事。以《史记》《汉书》为龙头的二十四史,比较完整地记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至今仍不乏启迪。中国历朝统治者也都非常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其“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历史名句,至今传诵;司马光“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先哲的努力、统治者的重视,使中国古代的史学比较充分地发挥了资政育人的功能,形成了悠久深厚的传统,产生了一大批传承文明、启迪人心的优秀典籍,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度重视历史研究,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在开创他们的学说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宣告了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提供了科学指南。他们从人类历史长河中,科学认定了我们所处的大的历史时代,明确了我们赖以前进的历史方位,为我们对于事业的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可以说,没有对历史的客观认知、深度思考和准确把握,我们将很难想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更无法想象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的永恒的真理。

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列宁深谙历史研究之于现实革命运动的作用。他指出,“我们必须做政论家经常要做的事情……写现代历史并力求使我们的描写给运动的直接参加者和活动在现场上的无产者英雄们带来更多的帮助”,强调“要获得胜利,就必须懂得资产阶级旧世界的全部悠久的历史”。正是基于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中若干重大节点和格局变化的深刻洞察,列宁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史学传统的自觉继承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阐扬者和忠实践行者。毛泽东同志一生重视历史研究,强调“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同志的著述,是精熟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充分借鉴和吸纳中国历史智慧的典范;熔铸了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国优秀历史血脉的毛泽东思想,极大地武装了中国人民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面貌。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的高度,深刻阐明了“要懂得些中国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江泽民同志多次要求领导干部“读一点历史”,并亲自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作序。胡锦涛同志也指出,“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善于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贯通思考,达到思想上的高度自觉并转化为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确立,无不浸透着对历史的深邃思考,无不契合着历史前进的脉动,由此推动当代中国浩荡前行,大踏步赶上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新时代重视历史研究的光辉典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历史的镜鉴作用。他用四个“最好”概括历史的价值:“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四个“最好”准確体现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是“老师”,就必须虚心求教;是“教科书”,就必须终生学习;是“清醒剂”,就必须认真吸取其教训;是“营养剂”,就必须孜孜吸收其精粹。

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这个论断从唯物论、辩证法的高度,阐明了历史研究和历史认知在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他再次强调了这一论断,并着重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研究历史,重在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积极学习、钻研历史,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历史思维能力。他多次主持召开以历史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中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中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历史上的吏治等问题听取讲解。在1月2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被摆到了极其突出的位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历史、注重历史研究和借鉴,使我们的优良传统得到极大传承,在新的时代焕发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完整的系列重要论述,是我们研究和认识历史的根本指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做出了精辟概括,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这样的概括,显示了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必将更加坚定中国人民在伟大事业中奋斗前行的信心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和历史科学的最新认识和思想升华,为新时代历史研究开辟了新境界,开拓了新路径。

了解前世之兴衰,方能把脉当下之方向。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5000年历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余年的历史、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百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伟大飞跃的40年历史,为我们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和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对历史大势的深刻认识及把握。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总书记为我们作出典范。

发展繁荣当代中国史学的关键一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史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发展繁荣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虽然有了几何级增长,但一些学者缺乏长时段的、发展的、全局的眼光,不重视规律总结、理论概括,导致学术研究成果流于碎片化、表面化、片面化;一些学者学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僵化、教条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学术盲目迷信和崇拜,导致真正有思想、有灵魂、有立场的学术成果严重缺乏,创立能够与西方史学界展开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的中国史学学派仍然任重而道远;一些学者缺乏史学研究的经世情怀和主动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的意识,将史学研究当成了自娱自乐的工具,导致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研究成果明显不足;少数学者学风浮躁,缺乏史学严谨求实的精神,有庸俗媚俗之习、轻浮贪功之气,导致我国史学声誉受损,严重影响中国史学的国际形象。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正视并解决史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呼唤当代中国史学提供智慧和力量。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是发展繁荣当代中国史学的关键一招,有利于以史经世,传承文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利于纠正史学研究过于条块分割的状况,集中力量办大事,努力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供历史镜鉴和史学支持;有利于站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双重制高点上,系统梳理、总结提炼中外优秀文化的核心基因,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历史研究院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成立的,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努力建成全国历史研究的国家队、中国历史研究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世界上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历史研究机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当代中国史学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国历史研究的新时代已经开启,中国历史研究院将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加强史学理论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科學指南,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坚实的史学支撑;二是坚决克服史学研究碎片化、表面化、片面化倾向,整合全国力量,开展全局性、规律性问题研究,集中推出一批体现原创性、富有思辨性、具有思想价值、提供精神指引的研究成果,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是坚持以史经世,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力量集中攻关,努力为党和国家提供历史镜鉴和史学支持;四是加强学术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学风优良的专业化研究队伍;五是创新科研体制机制,通过开展合作研究、发布项目招标、设立特聘学者、接收访问学者等方式,加强对全国史学研究的引领和整合;六是加快中国史学走向世界的步伐,努力把中国历史研究院建设成展示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史学成果的高端发布平台,在国际史学思潮、史学流派的激荡和竞争中,清晰而响亮地发出中国学术的声音;七是加强史学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推进科研手段现代化;八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引导和教育员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营造出成果、出人才的良好氛围,书写新时代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史学习近平历史
新历史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