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如,罗青文,彭立冲,潘方胤,文明富,郑泽军,敖俊华,吴文龙*
(1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16;2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湛江甘蔗研究中心,广东湛江524300)
遂溪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岛北部,地处热带北缘,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广东省重要甘蔗生产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甘蔗产业基础。全县多年平均气温23℃,全年无霜,历年平均降雨量 1625.0 mm,气候条件较适宜甘蔗的生长。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遂溪县甘蔗总产量和产糖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各县(市)之首,被誉为“中国第一甜县”,近年来虽有所滑落,但仍居全国各县(市)前列,全县甘蔗种植面积保持在4万hm2以上,年总产300万t以上,年产糖30万t左右。遂溪县甘蔗种植、糖料加工历史悠久,目前甘蔗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全县一半以上农民的生活不同程度地挂靠在“一条蔗”的产业链上。因此,甘蔗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当地农民实现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遂溪县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供生产决策参考。
甘蔗分为糖蔗和果蔗2种类型,遂溪县以种植糖蔗为主,果蔗种植极少。据统计,2017年遂溪县糖蔗种植面积达4.772万hm2,总产量413.18万t,比2016年增长4.8%[1]。遂溪县甘蔗种植遍布15个乡镇,涉及全县大部分行政村、90%以上农户,主要种植区集中在北坡、岭北、洋青、城月、杨柑、建新等6个乡镇。
为提高甘蔗的产量,遂溪县积极引进推广甘蔗新品种。从2000年左右至今,先后引进了ROC22、台糖98-1626、桂糖42号、桂柳05-136、粤糖99-66、粤糖00-236、粤糖03-393、粤糖09-13等甘蔗品种,其中ROC22宿根性强、耐旱力强,具有抗露菌病、黑穗病、叶枯病、叶烧病及黄褐锈病,中抗花叶病等优点,而粤糖 00-236、粤糖 09-13、粤糖 03-393等品种均属早熟、丰产型高糖品种,适应性广,目前已成为该县重点推广的甘蔗品种。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地完善,一些种植大户应用了机械深耕深松、地膜覆盖、蔗叶还田、生物防控病虫害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但大部分种植户还是沿用过往经验,田间管理粗放,药肥施用不合理,盲目施用高毒高残农药防治病虫草害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从1998年开始,湛江市对地方国有糖厂实施产权制度改革,陆续关停多家破产企业,经改革重组,目前遂溪县共有8家大型糖厂,主要分布于北坡、河头、岭北、洋青、城月、杨柑、建新等主要甘蔗主产地,甘蔗日榨能力约为3.7万t,平均每间糖厂日榨能力约为4625 t。
全县地形以台地地形为主,略有起伏,蔗地大多为坡地,土地较为贫瘠,地势相对较高,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抗旱能力弱,加之蔗地大多分散不连片,大小不一,较少连片耕种,往往不利于机械作业,甘蔗生产基础条件较差,机械化水平较低,灌溉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简陋,管理粗放,属于“看天吃饭”,大部分蔗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生产力较为低下。
甘蔗是遂溪县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总面积较大,但由于投资大收益较低,百亩以上规模种植户较少,80%以上的土地都是农户小规模种植,农户间各自为政,耕种、施肥、培土、除草、防虫、砍收均以手工为主,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劳力成本高,不利于甘蔗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由于散户栽种管理粗放,造成甘蔗产量不高,遇上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蔗农往往要承担较大损失,故近几年来蔗农种植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种植甘蔗面积呈现减少趋势。
通过调查,遂溪蔗区甘蔗害虫为害极为严重,平均螟害株率为95.43%,平均螟害节率为45.5%,平均产量损失率约为20.13%[2],远高于湛江蔗区平均水平以及周边其他地区,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当前蔗区农药市场管理不到位,有效农药成分含量不足和假冒伪劣农药产品五花八门,蔗农没有辨识能力而盲目购买,未能因虫选药或对症用药,极易导致病害虫报复性暴发为害,从而恶性循环,引起甘蔗产量下降。
据了解,遂溪县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除在机械深松耕方面有较好发展和个别条件较好的企业、种植大户开展机械化收获示范外,基本靠落后的人工劳作。机械化种植甘蔗面积为 0.507万hm2,机种占比约为11%,机械化收割面积仅为0.113万hm2,机收占比不足3%,而这2个环节用工量约占整个甘蔗用工量的70%以上。甘蔗人工种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造成人工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70%左右,种蔗效益逐年降低,比较优势逐年减小。同时,城镇化、老龄化导致的雇工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影响甘蔗及时收获,实现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已成为影响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遂溪县甘蔗种植方式传统、落后,科技水平低下,一方面在于蔗农大都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掌握甘蔗增产增糖栽培的先进技术,如一些蔗区某一、两个品种连年种植,多年后品种退化严重,一些蔗区存在重施、偏施氮肥,少施或不施有机肥作基肥,施肥不覆盖,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等问题;另一方面在于甘蔗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投入经费较少,加之部分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能力建设不足、与种植户技术服务需要脱节,蔗农具有的甘蔗增产增糖栽培及管理的相关知识、技术更新缓慢,致使甘蔗种植及管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甘蔗良种更新慢、病虫害严重、单产提高迟缓,严重影响了甘蔗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遂溪县糖业精深加工取得一定发展,膜法制糖技术(中试)获得突破,但目前遂溪县大部分糖厂的技术设备是上世纪90年代引进的,只相当于先进国家上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企业普遍缺乏科技人才,研发能力不强、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较为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甚至有些糖厂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影响了整个糖业产业链的持续发展,而与此同时,国外糖价持续走低,环境保护监管的持续加强,糖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倍增。因此,加快膜法制糖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进一步提升糖业相关企业的研发、精深加工能力,转变增长方式、以循环经济提高效益,成为甘蔗糖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土地只有通过有序流转,紧密结合农民意愿,将零散土地集中,顺应农业经济规律适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才能做到增产、增收、增效[3-4]。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抓好流转平台建设,健全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土地流转服务水平[5],规范有序流转农用地,创新土地经营机制,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逐步推动农用地合理规范、有序流转,逐步推进蔗地规模生产经营。专业种植大户、合作社中一些有较强现代市场意识、较高生产、管理技能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从事甘蔗规模化生产和管理,可有效降低原料蔗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稳定蔗区蔗源,从而提高遂溪甘蔗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将进一步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利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反过来促进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一是要提高高产、高糖、多抗的甘蔗新品种的种植面积[6],防止品种退化;二是要大力推广甘蔗种植新方法,即“深耕、浅种、宽行、密植”,同时施足基肥等措施,提高甘蔗亩产量;三是在田间管理方面,要加强对蔗农的技术指导[7],逐步提高蔗区栽培技术水平。
为推进蔗区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首先要加强市县两级植保队伍建设,建立虫害预警监测及综合防控体系[2],提高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其次要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措施,对种植大户、病虫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农民合作社使用低毒生物农药给予补贴,鼓励农民使用低毒生物农药,从源头保障蔗糖质量安全,提高糖业企业产品竞争力。同时,工商、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加大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药产品的处罚力度,提高蔗农科学安全用药意识,促进蔗区生态良性循环。
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包括蔗田的规划整理、种植、田管作业、收获、运输等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蔗园地块、种苗培养、种植和收获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尤其是要加强土地规划整理。结合遂溪县当前发展实际,建议如下:一是加大先进适用甘蔗机械的引进和研发,解决种植、收获等技术瓶颈问题,逐步加大推广力度,使农机与当地农艺发展水平相匹配、相适应,逐步提高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要以促进甘蔗生产的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甘蔗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为核心,精准施策。二是加强适合机械化种植甘蔗新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三是要建立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持续增加对甘蔗农机的补贴力度,以大华、金岭、湛江农垦为重点,逐步推进甘蔗机械化播种、施肥、喷药、收获等生产过程全程机械化[7-8],同时加快机械试验示范及适应性推广应用,推进甘蔗生产示范区建设,通过示范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整个现代甘蔗产业的发展。
要加大对湛江地区的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在甘蔗育种、病虫害防控、机械化生产、制糖、蔗渣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投入,同时积极搭建院(所、校)企合作平台,强化科研创新,深入推进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快甘蔗产业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尤其要加快良种繁育成果的示范推广步伐,如在试验示范成功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脱毒健康种苗[9],在特定园区建立甘蔗健康种苗一至三级苗圃扩繁体系,繁育健康种苗供蔗农使用,指导蔗农按新品种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提高甘蔗单产和糖分。
要加快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10],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通过举办培训、科技下乡等方式提高蔗农的科技文化素质,有效地促进和提高甘蔗生产的科技含量,有效地推动甘蔗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继续巩固和提升甘蔗产业在遂溪县农业发展中的地位。针对湛江市、县两级农技推广部门能力弱的局面,要适度提高农技推广部门工资待遇水平,引进、留住甘蔗育种、栽培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加强软硬件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一是市、县两级政府要在财税、金融、信贷等方面大力扶持糖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鼓励糖厂改善制糖工艺水平,多措并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11];二是加快甘蔗糖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循环经济[12],深化产学研结合,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开发新产品,真正做到“吃干榨净”,打造生态循环糖业经济体系[13],不断延长甘蔗产业链,从而实现蔗料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注重品牌建设,打响遂溪糖业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