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义,马金萍,张忠庆,罗 耀,王明进
(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贵州 毕节 551700)
毕节市位于贵州西北部、乌蒙山腹地,西邻云南,北接四川,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境内属于典型喀斯特地型地貌,草山草坡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0.5~15.1 ℃,日照1 120~1 805小时,无霜期209~289天,降雨量854~1 444 mm,适合于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育。肉牛产业是毕节市传统农业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牛肉需求量的增加,价格不断攀升,养牛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2016年以来,根据脱贫攻坚产业选择,恒大集团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帮扶毕节脱贫的主要产业之一,积极投入资金新建圈舍,引进种牛和冻精等,大力推动全市肉牛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为毕节市肉牛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区域相关资源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根据近年来在肉牛养殖领域的工作实际,提出保障毕节市肉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与同行探讨。
据行业统计,2018年全市存栏牛105万头(其中能繁母牛41万头),出栏肉牛32万头,实现新增产值32亿元。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养殖模式一直在毕节市肉牛养殖中占据主导地位,散户养殖约占90%以上。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在冬季不适于放牧季节主要饲喂玉米秸秆,补饲以适当的玉米面为主,较少有配合饲料。部分规模化养殖场逐渐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肉牛养殖品种主要有西本杂交牛、安本杂交牛、纯种安格斯牛、威宁牛等。
2.1 肉牛总体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养殖模式根深蒂固,肉牛生产方式仍相对落后,传统养殖模式占主导地位,主要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中小型规模育肥为辅,经营粗放,人畜混居,管理水平低。养殖户主要以草山草坡放牧为主,冬季以农作物秸秆饲喂为主,现代肉牛高效养殖技术缺乏,效益低,出栏时间较长。规模化、工厂化养殖设施的建立主要依托恒大肉牛扶贫项目初步兴起,但经营主体大部分为刚转入肉牛养殖行业的外行,配套技术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不强。
2.2 地方饲草饲料资源未能充分利用毕节市种植业以玉米为主,但玉米秸秆只有少部分用于肉牛饲养,且制作简单,大多是直接储备到冬季时饲喂肉牛,没有充分利用;油菜在部分县区有种植,而油菜秸秆基本上以焚烧为主,没有充分加工用于肉牛养殖。当规模化的肉牛养殖场建设起来时,由于地方土地零碎,没有注重本地草料生产,造成了外运草料成本居高不下。青贮、氨化等秸秆饲料由于受加工技术、饲养条件和饲养规模的限制在零散饲养户中难以普及应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只注重林业的建设而没有充分利用好林下套种牧草的土地资源。由于种草养牛意识淡薄,优质牧草种植没有大量推广应用。
2.3 肉牛养殖配套设施及服务体系不健全毕节市基层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技术服务体系、肉牛良种繁育体系、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疫病防控体系、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肉牛生产基础设施保障体系等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肉牛产业新型经营主体配套技术薄弱,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低,功能不够完善,不能保障肉牛高效生产服务的需求。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毕节市肉牛养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养殖设施综合配套建设普遍滞后,肉牛养殖及粪污无害化配套设施装备较弱,机械化水平低,与现代化肉牛养殖企业还有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肉牛产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2.4 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带动力不足毕节市大方县有大型肉牛屠宰加工企业1家,但由于规模较大,牛源供应不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目前还没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肉牛全产业链条松散或断裂,农户及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缺乏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牛肉产品偏少。养殖企业与养殖户之间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以至于加工企业的带动力不足。本地主要以出售活牛为主,肉牛养殖户进入大市场没有稳定的支撑平台,仅仅处于低层次生产阶段,养殖户的利益没有稳定的保障。
2.5 缺乏知名的牛肉产品品牌近年来,毕节市创建了多个农产品品牌,且入选农业部全国名特优农产品,但没有专门的肉牛产品品牌。肉牛产品只是地方品牌中的一小部分,品牌价值高且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牛肉知名品牌少,如:威宁牛属于毕节地方品种,肉质较好,在外地市场上深受消费者青睐,但没有形成核心的拳头品牌,以至达不到优质优价的目的。
2.6 能繁母牛数量波动较大随着牛肉价格的不断走高,以副业养殖肉牛的散养户出售能繁母牛作为肉用的情况较多。繁殖母牛是肉牛全产业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养殖成本高,主要原因:一是饲养管理要求高,尤其是规模化集中饲养的条件下;其次繁殖母牛饲养周期长,从犊牛至开始产犊一般在3年左右;再次是比较效益差,据相关养殖企业估算,繁殖母牛的成本约是育肥牛的1.8倍。因此,肉牛养殖场(户)更趋向于养殖育肥牛,甚至是将母牛进行育肥出售,而不是养殖母牛产犊产生收益。近年来恒大集团帮扶的肉牛以母牛为主,在总体上缓解了我市能繁母牛存栏量减少的状况。
3.1 适度规模,努力降低饲养成本大规模集中饲养母牛的饲料及管理成本较高,各县(区)要设法破解这一难题,千方百计降低养殖成本。一是在有养殖条件的村建设养牛示范基地,推行全民养牛模式。由代养企业承贷承还,以代养企业为主体,将恒大帮扶的现有集中饲养的安格斯母牛、西门塔尔母牛和以后购进的母牛有序分散给有能力、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户饲养,包括部分符合饲养条件的贫困户,每户代养3~10头母牛。二是将现有多数母牛场的主要功能转变为育肥牛,仍由代养企业或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经营,代养企业除饲养适度规模的能繁母牛外,积极带动周边养牛农户,订单回收农户公牛犊、架子公牛和淘汰母牛进行育肥,统一品牌组织加工销售。三是建立“代养企业+村级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管理机制,鼓励和组织农户积极参与养牛。养牛户要与规模场相隔一定距离,以免互相竞争草料或种草用地。对养牛农户要按乡村振兴要求规划布局,协调和请求恒大集团支持农户新建圈舍和粪污处理设施补贴,完善已建圈舍改造和配套粪污处理等设施。
3.2 完善设施,抓好饲草基地建设各县(区)要将饲草种植及加工(青贮、黄贮、干草制作等)纳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采取就近原则,在规模牛场周围按每头牛1 334 m2合理规划草料用地,进一步扩大青贮玉米和高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配套建设饲草基地的机耕道、灌溉、运输索道和青贮窑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饲草产量和降低收贮运输及加工成本。同时,积极推行冬闲田土种草和草山草坡改良,进一步提高青饲料、粗饲料生产供应能力。
3.3 建立机制,实施种牛保护计划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恒大集团已帮扶我市引进青年能繁母牛近6万头,加上产犊,集中养殖量已超过9万头,为全市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县(区)要建立和创新能繁母牛保护机制,注重做好母牛保护工作,要将所有肉牛纳入村级合作社统一管理,建档立卡,对所有购进、生产、死亡的牛均要报合作社登记备案。养牛企业、养牛户不得随意向市外和屠宰场销售能繁母牛、后备母牛。确需销售母牛的,必须由村级合作社申报,经乡镇政府、村委和代养企业同意后才能开具产地检疫证明,调节销售到市内其他区域饲养。需向市外或屠宰场销售淘汰母牛的,由村级合作社申报,持档案证明和配种员证明,经村委和代养企业同意后方可开具产地检疫证明。为调动农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各县(区)从2020—2024年对新产的牛犊按每头1 000元进行一次性补贴。同时积极推进能繁母牛保险,对死亡母牛进行保险补贴,每头母牛保险金额5 000元以上,对进入村级合作社贫困社员饲养母牛的,政府给予保费补贴。
3.4 统筹兼顾,抓好威宁牛保种与开发利用威宁牛是我市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牛品种,2007年列入了农业部《中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主要分布于威宁、赫章、七星关、纳雍等地,是贵州省西北高原地区的小型役肉兼用型品种。该品种具有耐寒、耐粗饲、疾病少、繁殖力强、遗传性能稳定、肉质鲜美细嫩等优良特性,是生产特色高档牛肉的牛源之一。目前威宁牛活牛及牛肉价格高于其他杂交牛品种,但随着杂交改良的推进和保种工作滞后,纯种威宁牛数量越来越少。作为主要产区,威宁县要突出抓好威宁牛的保种与开发利用工作,结合实际,力争在3年内建立1~2个保种区,每个保种区威宁牛达5 000头以上,保种区内不得进行杂交改良。有条件的县(区)也要积极做好威宁牛的保种与开发利用工作,2年内力争在全市建设1~2个威宁牛种质资源场,每个场威宁牛母牛不少于200头,纯种公牛不少于10头,开展提纯复壮。保种区和保种场的牛全部纳入村级合作社统一管理,建档立卡。对社员饲养的威宁牛不受规模限制,全部给予保险补贴和产犊补贴。
3.5 提升效益,着力推进肉牛全产业链发展肉牛产业要健康持续高效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产业链。各县(区)要重视和推进肉牛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在利用好现有屠宰加工厂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小型屠宰场,打击私屠乱宰。要注重特色品牌打造,用好“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公共品牌,打响“乌蒙飘雪、贵牛、醉九牛”等一系列商标品牌。要支持和鼓励兴办特色牛肉产品从育肥到餐饮直销连锁店、地方特色产品饮食一条街或地方特色农产品直销市场,并努力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市场对接,推进毕货出山。将生产、屠宰加工、销售纳入大数据平台建设,进行电子化调度、电子化管理和开展电商销售。
4.1 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分别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班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肉牛养殖产业专班。专班设办公室在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统筹肉牛产业发展。各县(区)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相应扶持肉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持续推进。
4.2 强化资金保障市、县(区)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整合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规模化牛场、养牛示范基地、饲草基地、种质资源保护场、保护区、粪污资源化利用及肉牛加工销售、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能繁母牛产犊补贴、保险费补贴等资金,调动农户养牛积极性。支持和帮助养牛企业、合作社积极申报绿色产业扶贫基金,不断做大养殖规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撬动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肉牛养殖。
4.3 加大经营主体内培外引力度各县(区)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具有一定实力和带动能力的肉牛养殖、牛肉加工企业到我市开展肉牛养殖和加工。积极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育肉牛养殖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市、县(区)农投公司要重点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找准项目进行投资或合作。
4.4 大力推广普及科学养殖技术依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和省、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作技术支撑,着力解决阻碍生产的主要技术瓶颈。充分发挥市、县、乡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开展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推广高效养殖和秸秆利用等技术,不断提高养牛大户、养殖场从业人员的养牛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能力。
4.5 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区)要加强乡镇兽医服务站点及牛配种站点建设,科学布点、完善设施,配齐配强村防疫员和配种员队伍,并加强脱产培训,确保及时有效提供有偿动物防疫、诊疗、配种等服务,为肉牛养殖生产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4.6 督查考核和追责问责各县(区)要将肉牛养殖组织管理、财政投入、基地建设、饲草贮备、肉牛增量、品牌打造、加工销售体系建设纳入督查考核内容,并对指导不力、服务不强、发展缓慢、管理不善、弄虚作假、骗取补贴等问题进行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