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程远 杨 芳 蒙冕武 陈孟林
《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与财政部于2017年9月联合印发,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战略正式实施推进。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又迎来一大国家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一战略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深远的影响。培养富有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具有灵活的创新思维与扎实的职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科研精神以及综合素质在整个“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工程改变世界,行动创造未来,改革呼唤创新,新工科建设在行动”,教育部于2017年4月在天津大学开展了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天大行动),会中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指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1]。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生力军,是科学进步所需的新鲜血液,亦是引领与支撑社会创新的中流砥柱,其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关乎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并且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生科研能力与个人素质提高的重要阶段,因此,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秀的科研素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以及卓越的创新能力的硕士研究生成为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言尤为重要,21世纪将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时期,新形势要求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能动性,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但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满足当前新的形势需求,特别是在地方性高校尤为突出。
(一)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常是重“两头”(招生与学位)而轻“过程”(培养)。一方面进行扩大招生,一方面对学生毕业提出了发表科研论文等硬性条件,但是“重科研、轻课程”现象较为普遍,硕士研究生课程没有充分发挥对学生科学视野拓展与学术训练培养的作用,扎实的知识底子,这是创新的基础[2]。
(二)高校的科研平台的作用和潜力没有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平台是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孕育的场所;同时科研平台无论从事应用基础研究,还是从事工程技术开发,都承担着一定的科研项目,并且每年会产出大量的高水平科研论文,而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但当前科研平台的作用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如果发挥科研平台的潜力,使科研平台成为“互通有无”的桥梁,成为硕士研究生逐渐成熟的舞台,值得深思与探索。
(三)团队的集体优势没有充分体现。现在已充分认识到仅靠一个人很难获得许多科研成果和完成科研项目,这都要靠团队努力工作才能实现,但是在指导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团队的集体优势尚未发挥作用。更多的时候是导师单兵作战,而高水平导师团队的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国际视角以及其他方面对研究生培养水平有着密切的影响[3~5]。甚至导师也更局限于实验的进展,科研论文的撰写情况。如何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智慧和才能,帮助研究生高效、快乐、积极地投入科研,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才,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
(四)硕士研究生个人创新层面受限。具体到硕士研究生个人层面,存在一部分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力不足,学术视野不广阔;有的研究生缺乏锲而不舍的科研毅力、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在科研工作中缺乏创新、缺少成果。研究生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活动的机会较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创新的深度和广度[6~7]。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一全新理念也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科学的借鉴。重视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研究生课程改革;依托研究生教育,全面加强科研平台与师资队伍的建设;“言行雅正、文明修身”,让学生获得长远健康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厚基础,有创意、能创新”的高质量人才,输出高水平成果,为区域发展发挥引领作用[8~12]。
通过学院、课题组、导师的“三位”联动,从知识层、能力层、素质层、价值层的深度打造,知识层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层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把握学术前沿的国际视野;素质层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学习自觉性与个人先进性的优良素质;价值层在于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优秀的人格素质、远大的理想信念,使其完善人格,实现理想。四层面与四回归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硕士研究生创新与职业能力的内涵式发展。
(一)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充分体现前瞻性、特色性、高水平。以《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科技英文写作》为突破口,打造“金课”、“好课”,提高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更从“出口”的视角分析,真正做到切实满足广大研究生的需求,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针对《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势,让环境分析、环境材料、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等不同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骨干向学生讲述自己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而突出了课程的高水平与前瞻性。当今形势下,专业英文的学习非常重要,无论是学生毕业工作还是继续读博深造,因此《科技英文写作》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将《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专业顶级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融合入授课过程,国际最前沿的成果展示到课堂来,做到课程的与时俱进。水处理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层出不穷,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课程教学过程,尝试“网络+面授”,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平台的作用。高校的科研平台是技术、知识与创造力孕育的地方,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拥有“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岩溶生态与环境变化研究”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充分挖掘科研平台的潜力,发挥“科研优势、学科优势、国际优势”,让科研平台的大型仪器、反应器更合理的得以使用,让教师所主持的科研项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更充分地挥作用,更使科研平台成为学生成才的舞台;加强与社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平台的理论优势与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优势,让科研力量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
(三)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的提升。举办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与学术沙龙,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国际会议,通过聆听学术大家的报告,可以让学生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感受著名学者的人格魅力,全力打造集人文、科技、社会全方位为一体的学术氛围。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及国际科技竞赛,不仅有利于横向的思想交融和学科交叉,而且有利于纵向拓展专业深度,能让学生更好地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考博考证,对于有考博意向的学生,要注重其前沿性、基础性与探索性的培养,对于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要注重其实践性、开发性与产业性的培养,让学生“全面、个性、自主、创新”地成长与成才。
(四)构建多维度导师团队,充分发挥导师组的联合指导作用,让硕士研究生从导师团队中获得多方教益。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学术水平,更要给学生更好、更全面的指导;制定相应措施鼓励研究生回母校进行交流与座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积极的引导,输入满满的“正能量”,使其在内心一直存有追寻真理的梦想。
研究生既是学术与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也是学术与文化的创新者、实践者,更是支撑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创新与职业能力关乎国家的未来。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大背景下,基于“三位四回归”的理念,着力培养具备宽厚的科学素质、扎实的工程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创新能力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通过《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科技英文写作》三门重要专业课的优化与改革,进行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提升,提升课程的特色性、前瞻性、高水平,着力“金课”的打造,让学生“回归常识”。充分挖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潜力,借助科研平台强化“走出去、请进来”,促进学生到区外、国外高校进行交流与学习,让学生“回归本分”。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切入点,参加创新竞赛与考博考证为升华点,让学生“回归初心”。自身的不断提高为诉求,导师的言传身教为指引,榜样的激励影响为推手,让学生“回归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