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壹
我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2004年颁布的重要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较为特殊,它起步较晚,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能为其打开新的思路,提供新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一词最早出现于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著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而后,塞利格曼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上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并通过西卡森特米哈伊、弗勒等学者的努力,共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这一兴起于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的研究思潮致力于探索人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该研究倡导通过后天环境的设置来激发个体的积极心理和积极行为。
积极心理学体系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三大支柱”展开,一个中心指“主观幸福感”,三大支柱分别为“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组织系统”。这些支柱分别对应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三类研究内容:第一,“积极体验”主要是指心理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对幸福感、快乐感、满意度等正向情感的研究;第二,“积极人格”则是指关于乐观、积极心理防御机制、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人格特质实现途径的探索;第三,“积极组织系统”是针对群体层面的积极环境研究,分析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组织系统对个体的积极影响。总之,积极心理学不同于传统病理性心理学,它以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致力于帮助人们获得更美好的人生。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高职院校多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无可厚非,但若取向过于功利,会导致高职教育无法真正实现育人功能,更无法获得持续、优质的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看重物质建设而未给予文化建设应有的重视,尽管精神文化工作的显现效应较慢,但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若不能及时转变观念,开拓思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将无法顺利进行。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自身特色。当前高职院校发展时间不长,历史积淀及文化底蕴不深,因而普遍存在盲目模仿普通高校文化建设模式的情况,定位不够准确且无法体现高职特色。高职教育的特征在于它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办学定位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2]但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大多没能做到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照搬照用普通高校的文化理念和形式,会制约自身的文件建设与长远发展。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力度不够。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制定了文化建设的制度和措施,但大多思路不清,实践较少。因为重视程度不够且未能确立彰显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设目标,大部分高职院校草率地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文艺活动划等号,且活动次数较少,多流于形式。同时,校园文化的发展是校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及地方文化融合度较低,实践动力不足,这都导致高职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一)通过积极心理学转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观念。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关于文化建设的观念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过于重视物质文化建设;二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转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是指以个体显性及潜在的积极人格和积极品质为起点和最终目标进行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价值,积极教育将对高职学生的情感和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依托积极心理学,从观念中自上而下改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重视精神文化,可以增进师生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高职院校朝着更有生气、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通过积极心理学打造特色鲜明高职校园文化。因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录取要求较低,实力较弱,所以习惯向后者看齐,甚至照搬其教育管理模式。此类高校的管理者及师生应积极转变高职院校“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通过积极心理学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兼顾高职教育层次上的高等性与类型上的职业特性,重视自身在办学主旨、教育理念、师生发展及校园文化氛围方面的职业特色;建立激励为主、定位精准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针,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各成员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彰显独具特点的文化品格。
(三)通过积极心理学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目前,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的运用尚不足,只有真正将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第一,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从而帮助大家培养积极的情绪;第二,高职院校应着力构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人际关系是民主平等、互信互助的,可以此为理论支点引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第三,受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组织系统”相关研究启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与企业、行业、区域文化深度融合,将职业性、教育性和地域性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在实践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