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茹
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此拉开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帷幕。而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并且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把其作为国家战略,又赋予了高等院校新的使命。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创新创业”一词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在结合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提升大学院校供给侧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其教育的目的不是科技精英的培养,是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以问题和项目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参与及分享意识、工程思维等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就是指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各专业领域的人才。而创业人才,是指具备较全面的社会能力,能较敏锐地识别各种社会机会的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捕捉潜在的机遇;能够担当;能够较好地运用各方面资源,进行创业行为。
创新与创业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一方面,创新是指思维层面的创造能力,一般是指打破常规、善于变化、勇于开拓等方面;创业强调行动上的实践,是一种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实践活动。创新是创业的基础,而创业是其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一个过程。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企业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实践与应用相结合的各科专业,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作为我国传统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对于“双创”政策的提出,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热火朝天的讨论,但创新创业氛围相对淡薄,缺乏冒险精神,不敢深入尝试;而企业对于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参与不多;政府部门支持不到位,创新创业的后续服务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模式、教育理念,而非简单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发展国家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设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这便需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重任。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等院校社会价值的体现。振兴东北经济、盘活东北经济,是东北地区的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水位上涨而平而无波,谈何容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才能引领发展,这给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带来活力和新的方向。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虽然是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安家立业,但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服务于社会。所以经由高等教育的学生要能适应社会,满足于社会需求,与时俱进。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时期,高等院校要承担起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才重任,培养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培训,是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号召,同时增强社会和经济发展活力。
(一)有效利用“互联网+”。“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思维在企业发展的各各环节中的融合、渗透。
“互联网+”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革无疑是有好处的,在振兴盘活老东北工业基地的经济策略中可以利用大数据、通过物联网等手段,实现老东北传统工业产业的调整与升级,实现其战略目的;“互联网+”在促进商品的流通、消费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否认,能够促进经济变革,使更多的产品及社会服务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用户;“互联网+”能够有利于商业经营模式的改革,通过这种信息化平台模式的变化,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大区域经济资源要素的融整,扩大经营范围,提升经营效率;“互联网+”有利于催生新事物、新产业,提高经济指标,使区域经济稳步增长;“互联网+”有利于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互联网+”可以降低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有利于万众创业的实现。
(二)开展体验式创新创业互动课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始于亲身体验,通过学习者亲身感受,反复地与学习伙伴交流、分享,不断地反思总结得出理论或成果,并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
重新思考专业课程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改革,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变为学生容易参与、容易接受的体验式互动学习课堂。互动学习课堂是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设计教学,让学生与教师充分交流与合作,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想。一是互动式学习课堂能够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与个人综合能力。二是体验式互动学习课堂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调动学生的热情,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知与行”的距离,使学生脱离死记和硬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三)构建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基层就业的前提下,构建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以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以兴趣为导向,建立创业思维,依照创业规律,鼓励大学生创业;改变东北老工业基地遗留的守旧思想,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就业,鼓励大学生在各个领域,以各种形式创业;融整资源,并且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第二,要打造一支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高水平的服务团队,吸引具有创业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各行业专家,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第三,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共享资源;模拟实景实境,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
(四)打造“双创”服务平台。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依托政府,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资源,如电子商务、金融管理、经济管理等,各专业领域相融合,精诚团结,互助互利,合理地把专业教学和创业实践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更加全面、定位精准的服务。
在实践平台的各种活动中,引导大学生们意识到创新创业过程中要以用户需求为思考方向,注重产品及服务的新颖性与实用性,遵循市场规律,持续提升服务以及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创业质量。同时可以向外寻求合作发展的机会,与各行业企业个人联合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级竞赛,激发学生兴趣,完善专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五)建立创新创业宣传平台,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调动校内外的资源,高度重视宣传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类传播途径,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同时校内建立创业宣传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网站,强化创业意识,宣传创业政策。
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深入开展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侧质量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稳定发展的契合点;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强国的必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