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沁珂
电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如今的电商竞争非常激烈,早期的流量红利正在消散,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购买力的更替以及社交电商本身不足的日益显露也导致了电商正在走下坡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人一直会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电商应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移动互联网兴起。自2014年起,移动互联网渐渐取代PC互联网。人们不再是整天宅在家里上网,而是拿起手机,随时随地上网,社交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加之微信、抖音、游戏等各种手机APP的盛行,为接下来社交电商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社交电商爆发。2018年是社交电商爆发的一年,社交电商已然成为行业亮点,裂变式的社交购买方式,让商家以极低的成本带动用户增长,逐渐成为与平台电商、自营电商并驾的又一势力。从《2018~2023年中国社交电商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得知,2017年社交电商行业的总体市场规模为6835.8亿元,与2016年相较,增长了88.84%。预计2018年,社交电商将维持其迅猛增长的势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三)流量枯竭。从上述数据来看,社交电商有望成为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但理想总与现实背道而驰。在电商流量枯竭这一大环境下,社交电商的发展也变得举步艰难。
(一)中小卖家存活困难。从2015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长趋势明显放缓,从而导致人口红利枯竭,用户越来越难获取,流量成本也越来越高。在这一环境下,中小卖家大批淘汰,如何寻找新的流量入口和增长点已迫在眉睫。微商就在此时应运而生了。但微信本身就不具备长远发展的条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微商大军,分享日常生活的朋友圈充斥着各类广告、产品,使得人们对微商产生一种抵抗厌恶的心理。最终,微商这一分销形式被国家相关政策和平台约束与规范,微商三级分销已遭取缔,许多微商迅速成长后又迅速消失。中小卖家存活困难,不知该何去何从。
(二)产品品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一轮的消费升级悄然拉开了序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物质精神化”,追寻更好的产品体验。在消费升级的大势下,高品质必然成为社交电商一个崭新的胜利点。微商之所以不能长久,除了过度消费朋友圈外,更重要的是质量不达标。就拿拼多多来说,拼多多虽然有低价这一优势,但质量却难以过关,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都是拼多多假货的新闻,甚至一度成为年轻人群嘲的对象。这也是近些年来社交电商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信誉面临危机。在社交平台上投放广告,既容易通过,又减少了成本。一些广告未经审核,常常夸大其词,神话产品的功效。一些商家还会捏造好评和成交额。再比如,小红书的社区分享模式一度盛行,正因为人人都能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虚假广告也越来越多。有的人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推荐产品;有的人通过各种虚假测评,推销自己的产品。其实不难发现,小红书上,总是会突然刮起某产品的一阵风。某个产品,突然成了人人推荐的好口碑产品。其实背后,都是广告的投放而已。
(一)抓住粉丝经济。微电商阶段虽然转瞬即逝,但从这一阶段发现,流量经济已经逐渐被粉丝经济取代。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与特定粉丝群达成心灵上的契合,并依靠数据化工具,最终完成与粉丝的互动和产品的销售。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把流量变现转为粉丝变现。不同于之前做好店铺运营,加大流量投入的玩法。在粉丝经济这一阶段,企业的核心在于与粉丝的互动、高品质产品的打造以及立体全渠道销售体系的搭建等。
(二)健全网络监管体系。产品的质量问题是社交电商未来继续发展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各大社交电商平台不应该只是提供一个社交和买卖的平台,应尽快完成各大平台信息系统,要求商家上传个人信息和经营的相关信息。如多次被投诉或有信誉问题及违规行为,应暂停网上营业并进行公开处理。同时,必须定期对平台上的商家进行严格审查。另外,在监管体系的设计上,立法部门最好可以与消费者进行直接交流,以此来了解真实的产品体验。
(三)加强执法力度。虽然《电商法》目前已实施,但一些”好评返现”现象在一些平台仍未绝迹,这一现象属于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关于“好评返现”这一现象,我国不少法律中都有类似规定,但多年来未见好转,主要原因在于实践中和理念上都经历一定障碍。《电商法》的问题之一是没有写明执法部门。执法机构到底是谁,谁来处罚,都要明确。目前市场上需要做的不是发布多少法律规定,而是彻底落实,尽量使每一条规定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回望电商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电商的阶段更替极其迅速。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尽快行动,迅速调整,以从容的心态面对每一场电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