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笑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步趋于成熟,审计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审计的方式可以被大致划分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自21世纪才正式进入职业发展阶段[1],而外部审计则发展较早,在近年来,会计服务市场环境得到治理和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才得到推进[2]。随着企业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上述两种审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也更加频繁而深入,一方面,这对于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监督更为全面,规范了经济体制运行的合理、合法性;另一方面,二者不可避免会出现交叉性、重复性的工作,在无形中造成了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的浪费。据此,为了提升审计效率,避免重复劳动,本文将对企业管理中内外部审计的分工与协作进行探讨。
除少数将内审业务外包的个例,企业的内审机构通常不独立于该经济组织存在,或是在行政系统中直接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或是在董事会下设内部审计机构[3];而外部审计则是通过聘任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或由国家审计机关指派专人进行。
(一)二者的地位不同。内部审计机构的经济、人员都相对依附于被审计单位,工作客观性容易受到干扰;而外部审计机构则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且由相应的注册会计师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因此更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
(二)二者的内容不同。2018年1月,《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提出了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即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评价审计与风险管理审计三项[4]。外部审计工作则相对多样化,常见于某一会计期间终了后的财务报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或其他专项审计等。
(三)二者的关注点不同。内部审计工作多从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出发,更加关注企业日常经济行为的规范性,如授权审批程序的完整、报销制度的规范合理、投融资业务的必要性等。而外部审计工作则立足于《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国家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才会关注企业自身的会计制度,更加注重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如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错报、漏报,被审计单位与其关联企业是否存在舞弊行为等。
(一)明确分工。企业内外部审计工作既有交叉性又各具特点,只有划分出二者的工作领域,才能对其协作方式进行进一步探讨。无论内部审计或外部审计,最终审计结果都会经由审计报告披露。内部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一般是企业的所有者或管理者,所体现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管理层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等。而外部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多为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所体现的是企业的资产与收益状况,或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等。二者都关注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相对而言,内部审计较为微观,更多着眼于企业自身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而外部审计较为宏观,会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在行业间或不同时期间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二者在审计工作中的关注点不同后,被审计单位才能做到明确内外部审计人员的分工,全面无遗漏地进行审计工作。
(二)审计方式的借鉴。常见的审计方式包括查阅、盘点、询问、函证、测试与抽样等,内外部审计因出发点不同,采取的审计方式也往往不同,一般而言,内部审计着眼于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更加关注企业日常经济行为的规范性,如授权审批程序的完整、报销制度的规范合理等,因此更侧重于查阅、抽样、询问等方式,对企业内控的有效性、经济活动的合规性进行验证;而外部审计更加关注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有无重大错、漏报,是否存在财务舞弊行为等,因此更多用盘点、函证与测试等方式,对资产的存在性、公允性与负债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验证。在实际操作中,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的审计方式,能够获得多角度的反馈,观察在切入点不同时,落脚点是否能够始终一致。对审计方式的借鉴,有助于在审计工作中取长补短,突破双方的审计目标及审计成本的限制,更有利于双方的长期协作[5]。
(三)审计结论的共享。以此为前提,在内外部审计工作的交叉领域,例如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对原始凭证的抽查以及账表数据的核对等方面,在采取标准审计流程后,双方各可以对获得的审计结论进行共享,如审计方式并无缺陷,那么将双方的审计成果进行交流,既可以互为参考、进行验证,又可以据此对各自的审计程序的详略进行适当调整,减少双方人员的部分重复工作,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应当指出的是,审计结论的共享并不是照搬对方的工作成果,内外部审计的视角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将对方的审计结论作为参考依据,能够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对于被审计单位整体状况的认识将更加全面,更有助于提升审计工作的客观性。
(一)促进业界沟通,搭建交流渠道。在企业管理中,内外部审计人员因为信息、地位不对等等多方面因素,而造成了互不了解、互不沟通的现象。实际上,内外部审计人员因其视角不同,在审计工作中各有优势,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历史沿革、制度设置更为了解,能够长期关注某一项目的运营状况,外部审计人员则对现行经济水平、行业市场现状等情况更为了解,能够脱离被审计单位个体进行横、纵向比较,将双方信息汇总更有利于客观、全面地发现问题,判断企业运营状况。因此,企业应当为二者主动搭建交流渠道,本着提升工作效率的态度,促进业界间交流,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进行信息的正常传递。
(二)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平台共享。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的开展方式也逐步融入了大数据等技术和方法,建设企业数据平台,将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无论内外部审计,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原始资料查阅工作,这一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信息的准确性、统一性,也极大减轻了数据提供者,如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使内外部审计人员能够更便捷地获得企业基础数据,为二者的沟通协作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运用信息化工具,能够将审计师的主观经验判断与数据模型计算相结合,甚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实时观察和预警,将审计的端口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预防、事中参与、事后监督全过程为主的转变,及时跟进企业经营活动,实现审计增值服务功能[6]。
(三)管理层提供支持与保障。无论内、外审工作的展开,都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的支持与配合,从人员、时间、信息、制度等多方面对审计工作提供支持与保障,部分企业管理者抱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无形中阻碍了内外部审计人员的协作。作为企业管理层,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二者分工协作的优势与必要性,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双方制定协作框架,寻求内外部审计人员合作的最佳方式,采取可行性方案,达到提升效率、优化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