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
(宜宾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前言
宜宾学院是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首批试点单位,在实践中提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目标,力求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优质的专业人才,打造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在四川从茶叶大省到茶叶强省的发展布局下,依托宜宾优质的“早茶”资源,川茶学院在宜宾学院与四川省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办学下应运而生,成为宜宾学院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重点学院。经过几年的探索,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初现雏形,笔者在专业教学中主要承担茶叶品牌策划、茶叶电子商务、茶席和茶会等经营类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尝试和摸索,积累了一些茶业经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心得,本文就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师水平提升、教学方式创新等内容加以阐释,以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积极改进,不断提升茶业经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传统茶学专业培养体系偏重于茶叶的生产、加工、检验等环节,对于茶业经营环节所涉课程较少,主要有茶叶市场营销、茶叶贸易等,且这类课程教学具有“生产导向”型特征,教学思路为先生产出优质的茶叶,在此基础上进行茶业经营,这与日益发展和变化的茶行业背景契合度不高,因为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因此通过生产优质茶叶获取市场竞争力的方式缺乏前瞻性,按照市场经济的特征,茶业经营类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应该以“市场导向”出发,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来合理配置茶叶生产,从这个角度来检验,茶学专业茶业经营类课程的教学体系是不完善的、缺乏系统性的课程。[1]
在“生产导向”型的教学体系下,茶业经营类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中有较多的内容与茶叶生产、加工重叠,对经营管理类知识讲解不深入、缺乏系统性,甚至于对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如茶叶电子商务、茶叶品牌策划等缺少系统性的参考教材,导致教学内容单调而重复,难以培养学生经营管理的思维;而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则更大,经营管理属于企业行为,而学校并非企业,难以提供真实的经营管理实践的条件和氛围,在这种条件下进行茶业经营的实践教学有点“纸上谈兵”的意味,不具备实战性;这对于以茶叶科研、理论教学见长的重点本科高校而言影响较小,但对于应用型本科以及职业型专科的教学则有较大影响。[2]
随着茶行业的发展,茶学专业也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开设茶学专业的高校、职业院校已增至50多所,且以产茶区域地方高校、职业院校较多,例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宜宾学院茶学专业都是在地区茶产业发展背景下建设起来的,这些院校茶学专业的设立都以促进地方茶产业的发展为总目标,因此培养学生茶业经营方面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但由于传统的茶学专业培养体系是“生产导向”型,而目前茶学专业教师多是这样培养体系下毕业的茶学专业学生,多数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执教,没有企业从业经验,因此自身也缺乏茶业经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开展相关课程教学上感觉比较吃力,教学效果欠佳。[3]
由于茶学专业教师在茶业经营方面经验的缺乏,导致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显得比较“因循守旧”,理论课堂上仍以茶学知识体系为基础,重复地进行茶叶生产、加工知识的讲解,不仅让课程教学显得单调,更难以让学生建立经营知识的体系,实践教学中也只是纸上谈兵地进行茶业经营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多数停留在进行相关市场调研等比较浅的层面上,无法与市场真正的对接,且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多采用论文的形式,学生通过文献查找、简单的调研完成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在过程考核上,多以本专业师生的主观意向出发进行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专业师生与普通茶叶消费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专业师生掌握了较多的茶叶知识,更多关注茶叶的品质,在茶叶消费上更为严谨,消费需求也比较单一,与普通消费者关注的点不尽相同,因此仅以专业师生为样本进行调研或者进行教学评价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有种“自娱自乐”的意味。
茶业经营类课程教学体系应该尽量覆盖茶业经营各个环节,除传统的茶叶市场营销、茶叶贸易等课程之外,还应开设茶叶电子商务、茶叶品牌策划、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茶馆设计与经营、茶席和茶会等课程。在电商产业全面覆盖的互联网时代,茶叶电商是促进茶叶营销、拓展喝茶群体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对年轻的喝茶群体而言,茶叶电商产品的多元化、购买方式的便捷化、品饮方式的时尚化是影响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因此茶叶电子商务课程的开设应从这些方面出发,促进茶叶营销方式的转型;随着中国茶叶品牌化进程的推进,茶叶品牌化效应愈加明显,传统茶叶品牌“天福茗茶”、“竹叶青”等持续发展,新型茶叶品牌“小罐茶”等异军突起,都见证了茶叶的品牌化进程,因此茶叶品牌策划课程的开设应在深入了解主要茶叶品牌的基础上,进行茶叶品牌策划的探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独立、有主张有见解的知识青年必将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一员,针对这一需求,开设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有助于促进茶学专业人才创业;茶馆是茶产业的经营终端,不同于全产业链型的茶企业,茶馆经营更加灵活,覆盖面更广泛,因此茶馆的设计和经营也是茶业经营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茶会是进行茶文化推广的主流形式,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上所述,以上课程都涉及茶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
相比茶叶生产、加工、检验等核心课程的建设,茶业经营类课程的建设起步较晚,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的空缺,例如笔者在《茶叶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时就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关于茶叶电子商务仅有一本相关性较强的书籍《茶叶生产技术与电子商务》,书籍共六章内容,前五章分别讲述茶树种植、茶园病虫害、茶叶加工、加工机械、质量安全,最后一章才涉及茶叶电子商务的应用,如前所述,是“生产导向”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审评检验等存在较多的重叠,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需要进行优化。首先是跳出专业的限制,打破教学内容选择的局限性,例如《茶叶电子商务》,茶叶只是电子商务的一类商品,重点应该放在电子商务上,因此可以选择浅显易懂、应用性强的电子商务书籍如《电子商务概论》,结合茶叶营销实战案例书籍如《茶叶应该这样卖》进行教学内容的规划,这种方式也适用于其他上述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多数院校茶学专业的师资主要是由茶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构成,在较为传统的茶学专业培养体系下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特别是茶叶生产、加工、审评、生化方面,但在茶业经营方面则比较薄弱。因此为了提升茶业经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应该着力提升教师在茶业经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通过三个方面加以实现:一是通过引进具有经管专业背景的师资,或者与学校经管学院联合授课等方式进行茶业经营课程的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经营管理思维;二是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具有茶业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从业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在茶业经营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加以指导;三是对专业教师进行茶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提升和实践锻炼,理论提升可通过到经管学院听相关课程以及自学等方式实现,实践锻炼可通过到茶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方式来实现[4]。总而言之,打铁还需自身硬,茶业经营不是纸上谈兵,只有真正有经营经验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分为教学方式创新和考核方式创新。
一是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好的教学过程应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在茶业经营类课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新世纪的大学生在信息化社会成长,只要适当引导,他们是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因此在茶业经营类课程的教学中,要擅于“利用”好学生,例如《茶叶品牌策划》课程,可将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聚焦一个茶叶品牌,通过网络信息收集、实体店体验、消费者调查等方式对品牌基本情况,品牌定位及产品情况,线上、线下运营情况,品牌认知度调查,品牌产品分析(结构、性价比、优势劣势)进行深入分析,形成教学案例进行分享,这样就可以调动所有同学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对他们的实践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二是考核方式创新:例如《茶席和茶会》课程,主要包含茶席设计和茶会组织两个方面的内容,茶席作为一种审美性茶艺术,茶会作为一种高雅的茶文化活动,对茶文化爱好者、茶叶消费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茶席作品设计、茶会策划组织,并邀请一些茶文化爱好者、茶叶消费群体参与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茶席设计作品、茶会的组织情况进行评分,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利用消费者评价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5]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创新,有利于提高茶业经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检验学生的真才实学。
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优质的终端来支撑产业的发展,茶业经营是茶产业链条的终端,是让茶真正成为满足人民物质、精神需求的绿色饮品、优质文化的关键环节,在茶叶生产、加工、文化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茶叶的经营管理也要全面发展,作为应用型高校的茶学本科专业,应该重视茶业经营人才的培养,通过健全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水平和创新教学方法等方式提升茶业经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