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萧 王捷才 李建斌 陈志方
(1.东源县农业农村局,河源市东源县,517000;2.紫金县农业农村局,河源市紫金县,517000;3.紫金县金山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源市紫金县,517000;4.紫金县惠农客家茶产业研究所,河源市紫金县,517000)
前言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远古属百越地,秦代起属南海郡博罗、龙川两县地,隋唐为归善、兴宁两县地,宋元为归善、长乐两县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设置永安县,属惠州府;民国3年(1914年)改名紫金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有近六百年的茶文化历史。紫金县附城镇(今紫城镇)黄花村崖婆咀(嘴)茶,历史上是惠州府的三大名茶之一。可以说,紫金的茶叶历史均源于黄花片区。历史上所产的黄花细叶绿茶,茶色清澈、味甘香、消食提神、助消化;入口鲜活、清爽回甘、滋润顺滑,其茶质醇厚,“茶气”的感受明显。据刘尔题著《紫金参考资料》(1988年出版)记载:(黄花)崖婆咀(又称坭婆嘴)植茶已有近600年历史,最早是中原汉族第三次南迁时林姓族人由福建上杭移居该地带入种植。时至今日,客家地区很多关于茶的俗语、风俗习惯,比如说食茶、擂茶、女儿茶等,均与黄花一带的茶叶历史和传统息息相关。
崖婆咀茶外形灰褐色泛白、条索卷曲紧结,汤色黄绿明亮,栗米香显、清长,滋味浓醇回甘、有甜韵火味,叶底黄绿匀净。
崖婆咀茶除了具有抗老化、抗菌、降血脂、瘦身减脂、防龋齿、清口臭等常规功效外,它还有趋温祛湿、消痰化瘀等功效,也适合胃寒者饮用,故被称为“温肚茶”。“温肚茶”是长年生活在山区体质偏寒凉的世世代代紫金人的生活必需品。
据《紫金县志》记载,紫金绿茶的鼻祖黄花崖婆咀茶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产于该县紫城镇海拔800多米的崖婆咀,是当时东江三大名茶之一。人们常说:无山不客,无客不山。当地人长年生活在山区,种茶、做茶、食茶。客家话:吃、喝、吸统叫食。故曰:食茶。
一擂茶:紫金特色食品之一。将芝麻、花生米和黄豆等炒熟,与本地茶叶和少量食盐一起捣碎成粉末状,冲入开水即可。食用时,也可加入爆米花、香菜等作料。
二女儿茶:相传明清时紫金人若生女儿,就会将茶叶装在掏空的柑果中,将用线缝补好的茶果挂置灶台上方,让它年复一年地缓慢陈化。女儿长大,它便随女儿一起“出嫁”到婆家。女儿茶由此传说衍生而出。
崖婆咀山高雾漫、气候湿润,养育出枝叶极嫩的茶树。山上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裕,产出的茶品质上乘,村民争相种植。然而,当年附近村民久居茶山,善于种茶不懂卖茶,后经开明人士向外推广,崖婆咀茶沿东江逐步销往惠州、东莞、香港、东南亚等地;因其香气独特,回甘长久,品质经久不变,产品供不应求。后清末因战乱、局势动乱、土匪猖獗等因素,紫金茶产业跌宕起伏,甚至一落千丈,行业凋敝零落。新中国成立后,紫金附城镇(今紫城镇)新庄村在省茶叶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引入了云南大叶种、单丛茶等品种;从1999年开始,在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陈国本、郑永球教授的指导下,本地茶人陈炯昌先生率先在新庄村三丫塘基地引进了台湾良种金萱、翠玉,后逐步在新庄、黄花、上庄等村推广发展,茶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崖婆咀茶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随着品种的改进更新,面积和产量的上升,近年来崖婆咀茶在确保传统品质的基础上对工艺进行了改进,通过添置先进加工设备,由传统的纯手工炒制升级为半手工加工,逐步提升了崖婆咀茶的加工水平和效率。主要体现为:(1)由传统的单锅柴火改为滚筒式煤气(电)杀青机;(2)由搓茶板揉捻改为电力揉捻机;(3)后期手工辉锅改为机械式低温连续化炒制(或烘干)。
崖婆咀茶核心产区为以崖婆咀(山脉名)为中心的黄花、新庄、上庄等管理区,这里山峦重叠,周边10千米无任何工矿企业,基本保留着传统耕作方式,是较好的无公害污染地理环境,而且许多可用山地都处在海拔400米以上地带,这些土地地势高,土层深厚,土体松软,保水性能好,有机质含量较高,矿质营养元素丰富;区域终日云雾缭绕,日照充足,茶树能吸收足够的甘露,转化成天然的茶香,同时昼夜温差大,有助光合产物的积累,加之充足的降水,湿度相对较大;土壤呈微酸性,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是无公害高山茶开发的最佳自然条件。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20.5℃,年平均降水量1733.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05.7小时,年平均雷暴日为88.9天。2013年平均气温20.9℃,年降水量2128.3毫米,比上年增多401.3毫米,年总日照时数1668.4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80%。
该片区种植品种除了传统的本地小叶种外,还有云南大叶种、台湾种(金萱、翠玉、白鹭等)及少量的福建品种(黄金桂、黄玫瑰等)。区域内的紫金县考雅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是目前粤东地区最大的茶苗繁育基地,年产茶苗超过300万株。
崖婆咀茶原料多数为一芽二叶小、中开面,少数为一芽三叶。工艺有:杀青、揉捻、复火、过筛、炒干提香等程式。加工全程特点为:
三炒:一炒杀青,二炒干燥,三炒提香。
全锅型:炒制除了揉捻外,其余工序均在锅内完成;之前为平型手工炒锅,后改为滚筒电动炒锅。
提香方式:崖婆咀茶提香采用锅头低温的方式,经过长时间的炒制,制出有特殊风味、性温偏热的客家炒绿;目前逐步采用滚筒机低温提香。
目前在崖婆咀区域茶园面积近6000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15%;紫金有代表性的茶企,如金山茶业、黄花茶业、农联惠、且珍一佰、紫金斗记公司、三坳香茶业均处于或基地在该区域。主要的生产企业及品牌主要有:
(1)广东黄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出产的“黄花茶”牌系列产品;
(2)紫金县金山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出产的“武顿山”牌系列产品;
(3)紫金县斗记茶业有限公司出产的“斗记”牌茶叶;
(4)紫金县考雅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出产的“农联惠”牌茶叶;
(5)三坳香茶业(河源)有限公司出产的“三坳香”牌茶叶。
同时,围绕崖婆咀一带产茶历史,有关公司已制定了《坭婆嘴茶旅休闲项目书》,拟通过引进外资在崖婆咀一带打造“茶叶休闲公园”。黄花片区承载着紫金茶叶的传统和历史,也必将在紫金茶叶新一轮的发展潮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针对该片区的产业现状,结合紫金茶叶品质特点,考虑当前主流市场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团队经过多项调研和考察后,提出了以下思路:
崖婆咀是当地茶叶的一个传统品牌。选择崖婆咀及周边山地作为茶叶产业示范园建设基地,建设具客家特色的茶文化生态园,以“人文文化”、“生态休闲”、“绿色养生”为主题,重点突出“生态体验、休闲养生”的理念,打造“崖婆咀茶叶公司”,在壮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
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对健康、高品质食品的需求越发强烈,茶叶向来要求生产绿色化,逐步推广使用黄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设施,普及绿色高效的标准化茶园管理技术;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茶叶产业组织化发展内涵,着力建立有标准、有示范、有培训、有指导、有收益的“五有”机制,促进茶叶产业链的全面丰收。
目前,茶叶界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建设,产品销售越来越强调品牌化,品牌附加值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在这个背景下,打造黄花片区区域品牌,完善茶叶质量溯源体系,推行品牌化生产、规范化经营、电子化交易、信息化追溯等技术体系尤显重要。
茶叶市场竞争,依赖于茶叶品质和整体运营管理水平,关键在于科技力量的支撑。在更高品质茶叶需求的推动下,在环境资源日益短缺、人力成本日益高涨的制约下,茶叶科技的创新和应用的动力将进一步释放。
在县城中心区域建设集茶叶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科技研讨、信息传播及会务、品茗、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茶叶一条街(体验中心),打造本地最专业、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同时,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电商中心,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配送、代理、直销、批发、邮购等新型流通业态,打造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局面。
通过建设清洁化、自动化名优茶生产线,全面提升茶叶加工的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引导企业往茶叶精加工、综合利用等领域发展,形成具有紫金特色的茶叶系列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鼓励企业以观光生态茶园、紫金特色的茶馆为载体开发观赏性、体验性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构建黄花片区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一片神奇的树叶,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崖婆咀茶已香飘数百年,新时代茶人顺应历史,接过先人的旗帜,以传承发扬崖婆咀茶文化为己任,持戈试马。
致谢
本文得到了紫金县茶叶办公室及陈炯昌先生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在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