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三北工程建设工作综述

2019-03-20 02:01
甘肃林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三北全县造林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一个素有“陇上苦贫甲天下”之称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国家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之一。全县辖2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333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23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78人,其中农村人口44.9万人。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万亩。境内海拔1340~2245米,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8.3℃,无霜期160天,日照时数2238小时,年均降水量可靠值仅383毫米,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严酷,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静宁县抢抓三北工程建设的有利机遇,立足县域适宜发展特色林果业的独特优势,确立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依托三北防护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持之以恒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积极稳妥地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在实践中不断探寻生态与经济、兴林与富民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取得了四个方面的主要成效。

一是遏制了水土流失问题。依托三北工程建设,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14.8万亩,建成了面积28万亩的防护林带,初步形成了“山顶防护林戴帽,山腰果树缠身,沟底刺槐穿靴,直柳常青树上道”的多树种、多林种、多效益的复合型林业生态防护体系,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15.6%提高到25.9%,年涵养水源量达2亿吨,土壤侵蚀模数由8757吨/平方公里下降到6562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肥不外流、泥不出沟”的目标。

二是增加了农民群众收入。1986年,三北工程由过去的单一防护型转向生态经济型,既注重营建防护林,又注重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县上抢抓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林果业列为农村经济三大支柱建设的有利机遇,依托地处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的区位条件,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建设,建成了仁大、李店等10个果园化乡镇和治平雷沟、城川吴庙等60个果品专业村。2015年,全县挂果园面积达到5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68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395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收入过亿元的乡镇有10个,过千万元的村有82个,收入10万元以上的户有15347户,全县有15.4万人依靠苹果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苹果产业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

三是推动了小康村镇建设。坚持把三北工程建设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绿化相结合,按照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生态防护型建设模式,加快“千村万户绿化”“绿色文明乡村”“生态小康村镇”建设,全县建成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10个,“万村整洁”示范村186个,绘制出了一幅幅独具静宁特色的美丽乡村画卷,初步形成了“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的优美环境,成为家家守护、户户珍爱的生态宜居之地。

四是提高了全民生态意识。三北工程开启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绿化意识和环境意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持之以恒地大力开展宣传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三北工程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且还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沟通城乡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干部群众参与三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普遍高涨。据抽样调查,目前,静宁县干部群众对三北工程的认知率由过去不足60%提高到现在85%以上,95%以上的群众认为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必须加以治理。三北工程的实施,还锻炼了一批作风扎实,热爱林业,关心农民生产生活的优秀干部,造就了一批潜心钻研科学技术,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科技工作者,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民带头人,为林业生态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是突出齐抓共建这一保障,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色静宁作为改善基础条件、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林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历届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每年逐级签订造林绿化责任书,组织动员各行各业参与林业工程建设,并将三北造林任务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管理,严格考核,真奖实罚。坚持全民动员,广泛发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生态家园建设的主战场,为林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走出了一条党政齐抓、干群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发展路子。

二是突出建管并重这一关键,坚持造林绿化举措不停步。坚持从县情实际出发,按照突出重点、规模营造、县乡结合、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注重林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农业重点项目相结合,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编制作业设计,优化配置栽植树种,全力提高栽植质量,全县造林绿化呈现出整村整乡集中突破、整山整流域大幅推进的良好态势。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行政府目标管理、技术承包、林木管护、检查验收和政策兑现等责任制,实行部门包乡、技术干部包村包工程的机制,严格落实项目管理、工程管理、责任追究等办法,靠实了领导责任、工作责任和质量责任,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同时,坚持造管并重、依法治林,不断健全护林执法体系,强化林政执法行为,严格落实封山禁牧措施,严肃查处毁林违法案件,确保栽一片、活一片、成一片。

三是突出助农增收这一主题,坚持兴林富民方向不变调。围绕统筹推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一手抓生态,一手抓民生,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路子,经过三十多年坚持不懈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全县苹果产业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静宁苹果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出口创汇、良好农业规范、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6张国家级名片和“中华名果”等13个大奖,静宁先后荣获“中国苹果之乡”“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等7个国家级荣誉称号。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贮藏营销、包装加工、果品流通、餐饮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全县涉果龙头企业达108家,年贮藏能力达到52万吨,纸箱生产能力达到3.1亿平方米,被命名为“中国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苹果产业已成为助推工业、带动三产、加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首位产业。

四是突出激发活力这一根本,坚持深化林改力度不松劲。按照“改革、稳定、规范、服务、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扶持政策和服务平台,巩固扩大改革成果,激发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坚持“谁造林、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利益机制引入造林绿化,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合作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民营林业,全县新建民营林场12个。整合项目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在全面实施林业项目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全县林果业招商引资3亿多元。大力实施林下经济发展增效工程,按照立体种植、合理间作、高效开发的要求,发展林下种植5.1万亩;采取项目扶持、承包租赁、联户经营等方式,发展特色养殖23处,其中养殖生态鸡40万只,存栏产值1200万元。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建立林权抵押贷款协调机制,简化评估程序,放宽贷款条件,将林权抵押贷款与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相结合,积极开展林业小额信用贷款,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239万元。

五是突出体制创新这一支撑,坚持科技兴林路子不改变。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把体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注重科技服务,强化技术培训,加强项目管理,有力地确保了工程建设成效。在综合开发上,注重“四个结合”,即注重林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充分结合,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充分结合,与扶贫开发充分结合,与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充分结合,切实提升工程的综合效益。在项目管理上,优化“四项机制”,即项目管理机制、工作推行机制、政策激励机制、投融资机制,严格项目管理,聚合社会力量,拉动社会资金发展林业,千方百计拓宽林业投资渠道,全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在保证成活上,推广“四项措施”,即大力推广雨水集流整地造林、截杆保墒、浸水蘸根栽植、覆膜覆砂套袋四项关键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在培育产业上,坚持“五化管理”,即坚持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品牌化营销,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经济防护林,实现农民稳定增收。在造林建设上,推行“三种模式”,即推行梁峁防护林带建设模式(按照全县主要山脉分布和走向,在山顶梁峁采用刺槐与沙棘、刺槐与山毛桃、油松与刺槐、侧柏与刺槐等树种株间混交,建成了13条多功能型防护林带)、山台地经济林绿化模式(充分利用梯田台地较好的立地条件,规模发展苹果、早酥梨等生态经济树种,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和常绿树种地埂锁边模式(在县城面山及公路沿线面山地带,突出地埂造林和行道树栽植,见缝插绿,立体植绿,栽植大油松、侧柏、直柳等树种)。

猜你喜欢
三北全县造林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北工程:将沙海变成林海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