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寿县发挥农民合作社的益贫功能,探索有农民合作社参与的电商扶贫创新模式,在精准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寿县扶贫超市重视电子商务的崛起,实践“企业(超市)+农民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电商”的双渠道“农超对接”模式,为贫困户生产的农特产品增添销售渠道,带动就业,促进贫困户顺利脱贫。
农产品流通是联结产销的重要环节,而“农超对接”作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把控农产品质量、提升流通效率和促进农户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当今“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农超对接”模式得以实现流通渠道的创新,通过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产品供应至消费者手中,农民赢得了稳定的“菜摊子”,增加了收入。安徽寿县抓住互联网时代机遇,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农超对接新模式,创办扶贫超市,采取“企业(超市)+农民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电商”的模式,让贫困户的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顺风车,带动当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增收致富。
所谓电商扶贫,就是通过电子商务的产业发展帮助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通过动员各级政府、生产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服务商等,建立“互联网+农业”的经营理念和运作体系,帮助农户和农民合作社提升电子商务运用能力。通过一户带多户、一社带多社、一店带多村的精准扶贫机制,完善农产品流通上行流程,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以此拉动贫困户的就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农超对接,是连锁生鲜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订单农业或购销合同的形式达成战略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入社农户进行生产,并组织流通环节的包装、装卸搬运及储藏等活动,然后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参与向超市直接供给农产品。
“农超对接”模式缩减了传统农产品流通环节,摒弃农产品产和销地批发市场这两个效率低下的流通节点,为优质农产品直供超市搭建平台,并将流通效率提升带来的利润空间转嫁至农户和消费者。“互联网+农业”的背景下,传统的“农超对接”模式发生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借助电子商务在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网络直销渠道,向超市直供农产品。
农产品电商的蓬勃发展。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农村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达到8945.4亿元,约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17.4%。2015年阿里发布数据,零售平台上完成总共农产品销售大约700亿元人民币,农产品网络消费己经变得越来越平常。农村各类经济主体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中间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2015年1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电商扶贫工程”,电商扶贫得以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形式。商务部、农业部及各级政府作为“农超对接”的积极推动者,通过搭建平台,搞活农产品,让其“站起来、走出去”,从根本上提高农户收入。
交通、物流、冷藏设施的渐趋完善。从2016年开始,寿县大力推动电商发展,2017年投入4.2亿元加快建设电商物流园,截至2017年11月底,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电商运营中心10个、村级服务站点数493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覆盖率100%,城乡“双向流通”平台初步建成。逐步完善的公路网络和冷藏技术,缩短了长距离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时间,减少了运输损耗,为农超对接创造了有利条件。
脱贫任务艰巨,农民渴望脱贫致富。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贫困人口绝对数、贫困人口发生率都排在全省“第一方阵”。截至2017年,全县仍有47个贫困村,7.42万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72.3%,因病致贫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55.8%,这些人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并且,寿县的产业扶贫内容单一、模式单调,带动作用不明显,群众参与度不高,超50%的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存在返贫隐患。因此,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基础不稳固使得寿县的脱贫攻坚任务极其繁重。农民的生活艰苦,所以他们的致富愿望也非常强烈,加上一些成功的致富道路使部分农民尝到了甜头,更带动了其他贫困户希望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特色农产品销售难,信息不对称。寿县作为安徽省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造就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截至2015年底,己认证58个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建立绿色食品认证基地54.5万亩。另外,寿县农业产业化主体统计显示,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2家;农民合作社总数1228家、家庭农场120家。特色农产品多样化,初步形成了八公山豆制品、板桥草席、三祥羽毛等为代表的在区域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集群。
由于信息不对称,这些优质农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建档贫困户更是缺乏销售信息和销售能力。而电商扶贫的魅力在于用一根网线就能联通世界,打破信息流瓶颈,使农户和市场对接。双渠道的“农超对接”可以解决特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通过网络渠道让寿县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当地流通全国,最终使农民增收,真正做到精准扶贫。
扶贫超市是传统“农超对接”模式的电商化运用,传统的农超对接模式下,超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的整个链条,对农产品“农超对接”下的流通渠道进行疏通与治理,实现低成本运作下高农产品质量的保证。如图1所示。
图1:传统“农超对接”运行模式
图2:双渠道“农超对接”运行模式
2017年11月25日,寿县第一家扶贫超市正式运营,该超市是安徽仲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旗下的“掌上寿州”APP平台的线下门店,采取“企业(超市)+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电商”模式,如图2所示。扶贫超市将农户、农业合作社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推送销售信息,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浪费;电子商务将传统“农超对接”模式下分散的独立个体变成利益共同体,相互依存,团结协作,追求即时响应;摒弃线下“单腿模式”,推行线上的“双腿模式”,线上并行交易,线下货品流转,实现电子商务的高度渗透,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
“农超对接”模式下,超市订购或采购农产品的种类呈现多样化,而寿县大多数农产品基地是“一村一品”甚至“一镇一品”号召下开发成立的,农产品种类相对单调,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采购需求。鉴于超市对农产品有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单一农户无法满足供给要求,因此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发挥其组织管理能力。
农民合作社作为超市的供应商,把生产能力分散、力量薄弱的农户组织起来,为其提供产前选品指导、产中生产培训和产后销售服务,推行标准化种植理念,严把农产品质量。这种方式突破了零散农户种植规模小、品种杂的局限,匹配超市单品种、大体量的采购需求。2016年以来,涧沟镇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技术培训、上门指导等方式,引导贫困养殖户科学开展种植、养殖,并通过举办培训班,给贫困户们提供信息和技术,为贫困户提供农药、有机肥料等物资,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合作社在同等条件下还优先聘用贫困人员为员工。2016年3月,迎河镇锦绣园黄桃观光家庭农场和克战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协议规定,合作社对贫困户实行送技术、送岗位、送项目,承诺在1年内帮扶贫困户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向其提供岗位同时,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并购买养老保险。在“农超对接”合作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农超对接”合作中,超市方按照食品卫生和质量安全标准提出生产要求,监控农民按照要求进行生产,提供统一的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给予技术指导,控制农产品生产质量。
一般而言,农民合作社多处于缺技术、缺资金的状态,不具备承担农产品物流运输的能力。扶贫超市是掌上寿州APP的线下门店,掌上寿州致力于打造寿县本土一站式服务的APP,所属公司安徽仲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有完善的物流配送部门,在政府的扶持下,掌上寿州APP平台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生鲜冷柜配送中心,为后续的业务拓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超市良好的购物环境和高品质的、多品类的农产品,为顾客提供了广泛的选择余地,方便购买。在扶贫超市里,目前有大小类别的产品50多种,都是全县各乡镇签订扶贫收购协议的贫困户供应而来的。2017年春节期间,超市实现收入5万多元。店内每一件产品都详实地写出生产该产品的贫困户姓名、家庭情况,店家还颇费心思地标注出该贫困户需要销售多少产品就能实现脱贫目标。一位在店里购物的顾客表示,在这里买东西就像是在众筹献爱心,能让自己觉得为国家的扶贫事业出了一份力。
掌上寿州APP平台把寿县优质丰富的农副产品、特产等推出去,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公司承诺城区内购物,45分钟准时送达客人手中,本县其他区域当日购物次日送达,外县区域购物48小时送达。掌上寿州还与当地的邮政确立合作关系,揽下为本地居民免费上门取件服务,并与当地的商业银行达成合作,只要执该银行的银行卡在平台产生消费,银行将按协议返点给平台。
通过线上平台,超市在实时销售农产品的同时,预测出特定农产品的需求量,高效地完成门店补换货问题,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率,降低缺货成本,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循环系统。
线上交易和线下配送有机结合,实现了特色农产品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依托无处不在的线上渠道和方便快捷的物流网络,扶贫超市的“触角”延伸至寿县偏远贫困镇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从中受益,反哺寿县农村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发展特色产业,提振广大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业的信心。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截至目前线上线下实现销售额500余万元,发展本地战略合作伙伴20余家,本地合作伙伴400多家,全国合作伙伴400多家,本地注册用户约10000余人,日订单量线上1000余单,日营业额4万余元。全国各地的价廉物美商品通过平台走进寿县,越来越多的寿县特产也通过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农超对接”模式,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促进农户增收,同时保障为消费者供应安全、高质、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实现农户、超市、消费者多方利益的共赢。
“农超对接”有利于促进合作社农户的增收,尤其利于推动贫困户脱贫。超市以高于或平于市场价格收购贫困户生产出的种养殖产品,并积极引导支持贫困户扩大种养殖规模,从有什么卖什么转变为市场要什么卖什么的生产方式,全部加以收购,确保贫困户增收。
发展“农超对接”有助于增加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农业专业介作社、农产品运输仓储、电商平台等环节的就业。掌上寿州平台现有员工51人,其中女性26名。这些女性员工中,不仅有从事后台管理的IT专业人才,还有从事商超配货、净菜分装等轻劳力,带动了一部分妇女就业。与此同时,平台与安徽益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窑口楚缘生态农业公司、双桥蓝莓种植基地、寿县农商银行、寿县邮政局等本地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拓展其农场品销售渠道,直接带动更多妇女就业,特别带动当地贫困户由脱贫向致富转变。
近年来,寿春镇陆续在寿县绿康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规模由几十亩扩大到几百亩。该社常年用工在100人以上,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017年29户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小额信贷贷款入股合作社,共获得入股分红5.46万元。正阳关镇谭套村油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的300余亩牡丹园,有15户21名贫困妇女常年在牡丹园务工,17户贫困户贷款入股该企业,每年分红3000余元。贫困户进合作社务工得薪金、入股得股金等多种方式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促进其顺利脱贫。
作为草根抱团的舞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为是最适合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所有成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走得越长远的合作社,每个社员越来享受更多的发展红利,贫困户成员能越早脱贫致富。
“农超对接”模式有利于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队伍。“农超对接”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获得稳定而可持续的农产品需求,而且出售价格不低于同类、同质产品的市场价格。客观的利润空间及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成为吸引分散农户、发展农民合作社规模的重要手段。以安徽省砀山县为例,2007年前,良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仅100多家,多家农民合作社同家乐福超市合作后,家乐福的供货剧增。为了满足订单需求,多数农民合作社积极吸纳周边农户入社,至2009年初,入社农户增加至8000多户。
“农超对接”模式利于优化农民合作社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农民合作社在同超市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树立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生产理念,引进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模式,指导农民合作社的日常运作管理,优化运营效率。
“农超对接”模式保障消费者利益,总体上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按照严格的农产品品质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对农产品种养基地进行严格的生产安全监测及对农产品的安全检测是超市同农民合作社签订采购合同的前提,确保农产品的高品质和高安全性。严格的检测标准倒逼农民合作社控制生产环节,提升生产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
扶贫超市的双渠道“农超对接”模式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销售环节的直接管理,缓解了农产品卖难的老问题,带动了农产品生产、分装、配送、销售各个环节的农民就业,切实增加了每个贫困户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对寿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农超对接”合作中,需要农户(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超市(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齐心协作,方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