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令刚刚入冬,一个微雪初晴的上午,作家高维生先生来电话说,他的散文集《小味道:藏在味蕾里的乡愁》新近出版了。这些年来,高维生的散文创作,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辽阔的背景,以精致入微的情感体验为经,以察微知著的思想洞见为纬,慢慢地、细细地编织着自己独有的文字天地与人生图景。这本新著,即是他近几年来踏实劳作结下的又一枚关乎故园、关乎历史、关乎记忆、关乎深情的果实。寒夜孤灯,静静读来,在我心中漫漶涌起的,便是小味道里无尽的大乡愁。
作为一本记述饮食文化的散文集,如果说仅就饮食说饮食,或者仅就味道谈味道,那饮食的味道也就淡了、薄了,就会在我们转身之际于时间的滴落中化于无形。而高维生则从记述饮食或由自己的味蕾记忆出发,纵谈与之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与自然属性,让人读来或有曲径通幽的隐秘之乐趣,或有豁然开朗的明亮之欣悦,或有慨然长叹的低回之感喟,或有击案而起的长啸之胸臆。
比如,他由额穆的猪嘴蘑(胶鼓菌),想到因流放曾夜宿于此的江南才子吴兆骞,以及吴氏在此留下的诗句;他由打松子,想到打牲乌拉衙门因年年向皇帝进贡松仁而对当地原始森林的破坏……这些娓娓道来的一桩桩故事、一则则典故与一个个常识,都是由谈饮食而引出的一缕缕来自历史与文化深处的光线,在照耀了令人甘之如饴的美食的同时,也照耀了我们因匆忙而日益麻木的心灵,让我们放慢或停下奔波的脚步,在美好的温情中反思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
读高维生的这本小书,不禁令我想到,饮食关乎生命,而所有生命的意义皆维系于人的心灵与行迹。这是因为,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人,只有与日常的饮食无限地亲近,直至水乳交融,在一饮一啄之中体验人生的大道、记忆的源头、历史的烟云、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充满人文维度上的生机与活力,才能让短暂的生命旅程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高维生笔下的乡愁,是饱含冲和的深情的。唐代司空图在其《二十四诗品》中对诗歌的“冲和”有这样的断语:“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高维生出生于东北山地,居于鲁北平原,山地的凝重与平原的广阔塑造了他为人的朴素与宽厚,也塑造了他为文的质朴与冲和。在我看来,高维生笔底的作品虽然不是诗歌,而是长于叙事和抒情的散文,但他的散文就有着司空图所说的“冲和”之品质与风貌。他书写下的每一行文字,写就的每一篇文章,无一不饱含了他的依依深情,无一不倾注了他满腔的热爱。
而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他选取的文字是克制的,他情感的抒发是自然而然地流泻笔端或藏于所写的人与物中的。比如,他在《疼痛在八月的乡村》中这样写道,“晚饭在院子吃的,一张方桌,摆上园子摘的小葱,一碟酱,笸箩里的野菜滴着水珠。粗瓷的大白碗,碗边有两道蓝线,盛的苞米碴子粥。夕阳在山冈尽情地渲染,归林鸟儿疾速地飞去,乌鸦哇哇的号叫,敲破乡村的宁静。”毫不隐晦地说,我在阅读这些文字时,心是极为安静的,也是极为熨帖、无比舒服的。虽然这其中的情感有着隐约的小小忧伤在,但它的底色是冲淡的,平和的,温暖的,让人不由得念及古人“瓦窗闲话”“灯窗茶叙”的氤氲之境,让人不由得生发出“光阴轮转”“今夕何夕”的出尘之心。我以为,这样从容的文字,这样如话桑麻的走笔行文,不仅需要多年读写的积淀之功,更需饱览人世、阅尽人间的淡然心境,舍此二者其一,皆写不出浑然天成的文章来。